南京大学刷掉了考研笔试第一名,背后真相令所有人震惊

南京大学刷掉了考研笔试第一名,背后真相令所有人震惊
2024年04月11日 16:56 正和岛标准

作 者:洞见·可乐妈

最近一则新闻在网上掀起热议:

有个报考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的男生,在笔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在接下来的复试中却遭淘汰。

原来此人正是“东南大学虐猫事件”的当事人徐某祥。

据同学透露,他早在大一时就有过虐杀动物的前科,曾残忍地虐杀了校友喂养的奶牛猫。

他给自己起名为“血肉艺术家Kiri/Kiri肢体艺术家”,并在虐猫群里向群友传授“专业的”虐猫手段。

今年2月,徐某祥把虐猫的过程拍成视频,包括但不限于用脚狠狠碾压小猫的脑袋,把小猫虐杀到血肉模糊、尸首分离,将猫头放在罐子里制成标本……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些视频传到网上,以满足他变态的取乐心理,最终被人举报。

有记者向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提问:“是否考量了虐猫事件?”

工作人员则回应道:“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徐某祥本科所在的东南大学,本身就是985名校。

而他报考的南京大学,更是985中的佼佼者。

从985本科,到南京大学初试第一,徐某祥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但光环之下,他种种冷血残忍的暴行中却藏匿着一个扭曲变态的灵魂。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被同学唾弃,才会被名校拒之门外。

这让我不禁想到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所写的: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他要有人格的正常和谐的发展,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统一、平衡、协调,而不是成为在思想上“缺胳膊少腿”的人。

这也提醒着我们:

比起成绩的出色,孩子品格的底色更为重要。

如果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眼里只有高分和名校,那么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就出现过这样一幕:

家长会后,老师叫住了班级第一的朱朝阳的妈妈,跟她说孩子内向、不合群,希望朱妈妈能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可朱妈妈却不耐烦地反驳道:“学生就是要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

在她的眼中,儿子就是考高分的机器,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却不料在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下,孩子最终走向了罪恶与暴力的深渊。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我们费尽心思托举孩子爬向更高的殿堂时,要警惕孩子成为高智商的精致利己者。”

社会检验一个人的标准,永远不是分数和排名。

没有任何一个心灵残缺的孩子,能仅凭借成绩优秀这一点就成为人生赢家。

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学霸美国硅谷杀妻案”吗?

凶手陈立人从学生时代起,就是金光闪闪的学霸。

20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

后来又拿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尔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可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却用拳头连续暴击妻子头部,将妻子殴打致死,表现出“高度的残忍、恶毒和冷漠行为”。

针对这起案件,对美国华人圈层了如指掌,曾代理过谷歌、脸书、英伟达等大厂的华人工程师案件的律师刘龙珠说:“谋杀就是谋杀,犯罪就是犯罪,什么理由也不是杀人的借口。”

同时他也表示,陈立人的情况并非个例。

刘龙珠曾接触过不少学霸出身的工程师。

其中不乏来自各个省市的高考状元,事业发展也非常顺利。

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存在“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行事非常偏激,情绪管理能力极低。

为人父母终须明白,不是所有令人羡慕的“完美”学霸,都是好孩子。

当分数成为唯一的标准时,冷漠自私、急功近利必将如影随形。

微博上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的儿子英语成绩很好,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

有一天,儿子突然闷闷不乐地向妈妈诉苦:“班主任老是让我给同学讲题,不仅耽误我的学习时间,而且我教会他,他成绩就超过我了。”

听到这里,妈妈心里咯噔一声。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育可能出了问题。

一直以来,自己都只告诉孩子该如何成才,却忘了教会他怎么做人。

想到这里,这位妈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儿子去乡村支教。

让儿子亲眼看一看乡村的小村,亲自辅导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孩子。

妈妈郑重地对儿子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在祖国的偏远角落,还有那么多跟你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也想学好英语,但并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去教他们。”

正是这次经历,让儿子开始改变。

后来当妈妈再一次问起儿子长大后想做什么时,儿子回答道:

“我英语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时我也想让乡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样,都学好英语,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这一刻,妈妈欣慰极了。

相比考高分和上名校,我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把孩子养成一个善良、真诚、有爱心的人。

因为才华只是发动机,人品才是方向盘。

成绩再优秀,人品恶劣也不会被委以重任;履历再光辉,品行不端不会走得长远。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我们对于孩子行为的教养,要按照社会接纳这个孩子行为教养来设置。 

所以,我带我两个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成绩可以不好,最重要的是要被周围的朋友所接纳,这点特别重要。”

俞敏洪自己也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

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对别人好。

大学四年,他扫地、打水、帮宿舍同学洗衣服,看似是吃亏了。

但毕业十年后,当他开始创业时,跟同宿舍的同学一说,他们却都愿意出来帮他。

理由很简单:“俞敏洪是好人,是一个不会占别人便宜的人,如果成功了,我们一定能共享成功,如果失败了,那就是大家一起失败,也没事。”

所以,俞敏洪一再强调:成为被社会所接纳和大家所学习的人,比上一百个北大还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误以为分数和成绩就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全部。

实际上如果一个孩子生而为人,却不会做人,那么即便他成绩再好又如何?学历再高又如何?

到头来,也不过是个无法被他人、社会所接纳的高分怪物。

作者乔拉·米卡利在《共情力》一书中写道: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共情力。

很多人说现在孩子冷漠自私,其实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缺少理解他人,为他们付出的机会。

我们不妨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亲眼看看不同的世界和生活。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颗树,那么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才是他们的根。

只有根扎得足够牢实,树才会枝繁叶茂。

学校的成绩,不过是其中一片树叶而已。

我们教给孩子的不该只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光明的人格、高贵的品格和胸怀他人的格局。

本文作者:洞见可乐妈,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