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很多种活法,如果我们希望能活出自我,过上更加卓越且幸福的人生,就需要坚持做好一些生命中“意义非凡”的事。
本文摘自稻盛先生著作《活法》《心》《斗魂》《干法》《京瓷哲学》中对人生中该坚持做哪些事,来追求更好的活法的一些精彩解读,以供大家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活得精彩绚烂:
作 者:稻盛和夫
来 源:万企品牌研究会
你尽管善良,命运自有安排
根本而言,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这无形之手有两只。一只叫命运。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各自固有的命运。命运的来龙去脉难以知晓,但是我们的人生却处在命运的引导或影响之中。
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但我却认为,命运的存在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么,我们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吗?那也不然。
因为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驾驭我们的人生,它叫“因果报应法则”。
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因果规律,单纯明快。
我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这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为因,而必生其果,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又成为因,又必有所果。这种因果规律不断循环,构成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由我们内心不断的思索描绘所形成。这个结论也是基于因果报应的法则。
因为我们心中的思维、基于思维的行为,就是种子,它必然结出相应的果实。
命运和因果,这两项重大的原则支配了所有人的人生。命运是经纱,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两者交织而成人生之布。
人生超脱命运的轨迹,那是因为因果法则这个力量在发挥作用;而另一方面,善行有时并不立即产生善果,那是因为命运的力量在干扰。
在这里,关键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要强于命运的法则。
主宰我们人生的这两种力量之间也存在着力学上的关系,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过命运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我们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甚至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所以,想好事、做好事,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使命运向好的方面转变。我们人在受命运支配的同时,又可以因思善行善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不清因果报应这条法则,不肯轻易相信它,这是因为你只从一个短的时段来观察事物。
某种思想和行为要作为结果呈现出来,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两年、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结果往往还出不来。
但是从20年、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自我开始创业以来已有40多年,这期间,我见识了各种人物的兴衰起落。
从30年、40年这样的时段观察,几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与他们平日的行为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结果。
从长远看,诚实的人,坚持行善积德的人不会总是倒霉;而懒散的人,不负责任的人也不会一直荣耀。
确实,有人干了坏事却未见恶报,因为他运势尚佳或侥幸逃逸;有人做了好事却未见善报,因为他一时时运不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状况逐步修正,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各得其所,进入他们应有的境遇。
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
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有这样的句子。
意思是,行善没有见到报答,好比草丛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样茁壮成长。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
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不以得失做判断
人是“思想”的主人,人格的创造者,自己环境和命运的设计者。
在心里种下美丽的花草种子,精心照料,就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反之,如果疏忽了照料,就会招致杂草丛生。
因此,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人既有善良之心也有邪恶之心。
所谓善良之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旁,而祈愿周围人幸福的、充满着温情的利他之心。
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
所以尽量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这种利己的想法,而让善良的利他之心更多地占据我们的心灵。
这就是做修行、修养,就是塑造人格。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人生中需要对各种事情作出判断。此时如果放任自己,人就会不以善恶,而以得失来作出判断。
考虑得失,属于本能,就是凭算计损益,自己赚还是不赚,由此作出判断。
不仅如此,还有感情用事,以自己是否受到侮辱来作出判断,或者以无谓的虚荣心来作出判断。
要以一颗善良之心作判断,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就很难做到。
意识到最初浮现在脑中的判断是错误的,只要重新思考,就一定能避免失败。
让好书拓展我们的视野
为了提升自己就要读书,希望大家认真地阅读好书。
无论是工作繁忙推迟下班,或者与客人应酬、喝了酒回家,再晚我也必定会读书。不是端坐在桌旁读书,而是躺在床上读书。在枕边放着多本哲学和中国古典的书籍,我常读的就是这一类图书。
我还把书带进厕所,带进浴室。周日休假时,我整天读书。
每当我阅读那些宗教书籍或哲学书籍深受感动时,经常会感觉内心澎湃,难以为继。
这时,我就会在这些文字下划上红线,再读一遍。这样一来,有时仅仅一页内容就会读上三四十分钟。
我认为读书本该如此。一目十行地草草阅读通俗易懂的书籍,绝对无法掌握其中真谛。
一本好书中蕴藏着许多感人至深的金玉良言,反复阅读这些内容,即使一天只读一页,只有把书读深读透,才可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或许大家认为天天忙碌,因而无暇读书。但是,总可以挤一点的时间,亲近书籍,读一篇感动人心的好文章,而有所感悟。
当然,大家在工作中吃苦耐劳,通过实践磨炼自己而获得的体验更为重要。
但在这之上,通过读书,吸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知识,同时,整理我们切身经历过的经验,这是很必要的。
实践和读书可以构建我们人的精神骨架。
为了磨砺自己的人性和人格,我认为我们必须阅读过去的伟人、贤者、圣人们撰写的书籍,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戒掉情绪,始终心怀感谢
人生难免有失败的时候。这时候绝不可心情郁闷,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所谓“覆水难收”,一旦泼出去的水就难以收回,没有必要老是后悔,老是懊恼。
“为什么会干那样的事?”“当时不那么干就好了!”这样想其实无济于事,你完全没有必要为失败而烦恼不已。
应该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诚恳反省,“是什么原因让我干那样的傻事?”必须严肃地质问自己。
但是,当你做完了充分的反思,接下来就应该把这事忘掉。人生也好,工作也好,总是会充满痛苦和烦恼,不可能时时顺心。
经过充分反省之后,就朝着新的目标,满怀希望、心情开朗地采取行动,开始努力工作。这样才对。
拂拭心中感性的烦恼,抬头挺胸向前看,朝着新的方向,采取新的行动。这种态度对于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
俗话说“吉凶并存,祸福同在”,意思是人生顺逆交汇、跌宕起伏。
因此,不管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心怀感激。不管获得福报,还是遭遇灾祸,都要感谢上苍。
人生晴雨不定,应常怀感恩之心。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为困难。
一旦遭受苦难,把其视为修行而心怀感激的人可谓寥寥;绝大多数人往往会想:“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从而心生怨恨。这是人性使然。
反之,如果享受幸福,就会感恩吗?答案是否定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把拥有的视为理所当然,且欲望膨胀、希求更多。这也是人性使然。
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关键要把“感谢”铭刻于心。即便不发自肺腑,也要督促自己具备感恩的心态。
遭遇困难时,要感谢上苍给予自己磨炼成长的机会;一帆风顺时,更要心怀感恩之情。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心态。
一旦学会感恩,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体会到人生的满足感。
这样一来,即便面对艰难困苦,也能乐观地高举理想大旗,使人生精彩纷呈、充满希望。
常持自律自诫之心
我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南洲翁遗训》,时不时都会打开来读上几段。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爱己为最不善也。修业无果、诸事难成、无心思过,伐功而骄慢生,皆因自爱起,故不可偏私爱己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爱己,即只图自己顺心而从不顾念他人,这种私心最为不善。修业无果,事业无成,有错不改,居功自傲,这些均由过分爱己而导致,所以决不能做这种自私自利之事。”
并且在《南洲翁遗训》中接下来还有下面这段话:
“观古今人物,事业初创其事,大抵十之成七八,余二三终成者稀。盖因初能谨言慎行,故功立名显。然不觉爱己之心,恐惧慎戒之意弛。骄矜之气渐涨。恃既成事业,苟信己万般皆能,则陷不利而事终败,皆自招也。故克己,人未睹未闻处慎戒也。”
也就是说,在事业始创时能够取得成功,但是能够继续将这种成功保持下去的人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功成名就后不知不觉生起爱己之心,开始骄傲、得意忘形起来,陷入过度自信当中,最终导致失败。
所以,要想实现真正的成功,就必须认真奉行自律和自诫。
西乡隆盛想要告诫我们的是,为了取得成功,并让成功能够得到永续,我们必须永远保持谦虚坦荡的胸怀。
更重要的是热情、激情和执着
成就事业的关键,比才能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热情、激情和执着。
要如同甲鱼一般,一旦咬住就决不松口。当你认为不行了的时候,正是工作的真正开始。
如果拥有强烈的热情和激情,那么,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从早到晚,整天都会冥思苦想。这样一来,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向前进,使我们走向成功。
要想成就辉煌的事业,必须有燃烧般的激情和热情,坚韧不拔,奋斗到底,不成功决不罢休。
在京瓷,员工们的思维方式是“认为不行的时候,正是工作的开始”,因此几乎没有“由于气馁而放弃”的先例。一旦开始研究,就要做到成功为止。
做什么事都不成功的人,就是因为缺乏热情和执着的信念。他们总是寻找适当的借口,自我安慰,然后很快放弃。
要想成功,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孜孜以求,坚忍不拔,不成功决不罢休。
不仅限于研发,在各种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领域都是一样,在竭尽全力后,发现有的实在行不通,于是适时退出。
但根本信条从未改变,不管是人生还是事业,都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坚持到底。
养成正面思考的习惯
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正确认识面临的情况。但这却是“言易行难”。
实际上,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认识却因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而不同。
现象是通过人心中的“过滤器”后呈现的,所以同一个事实可以解释为善、也可以解释为恶。
这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事实这个东西,经过人心的“过滤”才被认识。
例如,这里有一位拼命工作的人。如果认为此人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所以拼命努力,是一位认认真真的人。
那么对他的工作状态评价就是正面的,是“善”的。
但如果认为他全然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不懂得人生的乐趣,只是一个“工作狂”,那么对他的工作状况的评价就是“恶”。
很难判定哪种评价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并不能那么简单地区分。
但是,我认为,既然认识或评价受主观左右,我们就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就是相信人的善意,从善的角度看待事物。
负面的思维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助人成长。但是,基于正面的思维方式的认识和判断就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拼命过好今天这一天
持续过好内容充实的“今天”这一天——这个观点在京瓷的经营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
京瓷公司创建至今,从来不建立长期的经营计划。新闻记者们采访我的时候,经常提出想听一听我们的中长期经营计划,而当我回答“我们从不设立长期的经营计划”时,他们便觉得不可思议,露出疑惑的神情。
为什么不建立长期计划?
因为说自己能够预见到久远的将来,这种话基本上都会以“谎言”的结局而告终。
“多少年后销售额要达到多少,人员增加到多少,设备投资如何如何”,这一类蓝图,不管你怎样着力地描绘,但事实上,超出预想的环境变化、意料之外事态的发生都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计划,或将计划数字向下调整。有时甚至要无奈地放弃整个计划。
这样的计划变更如果频繁发生,不管你建立什么计划,员工们都会认为,“反正计划中途就得变更”。
他们就会轻视计划,不把它当回事。结果就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热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达到目标的过程太长,也就是说,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往往在中途就会遭遇挫折。
与其中途就要作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建立。
这是我的观点。自京瓷创业以来,我只用心于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3年、5年之后的事情,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是这一年的情况,应该大致能看清,不至于太离谱。
做年度计划,就要细化成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具体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努力达成。
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
这个月努力干吧,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下个月。今年一年努力干吧,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就这样,一瞬间、一瞬间都会过得非常充实,就像跨过一座一座小山。
小小的成就连绵不断地积累、无限地持续,这样,乍看宏大高远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这个方法就是最确实的取胜之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