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柏刺绣:一个乡镇经济兴衰的经典标本

哑柏刺绣:一个乡镇经济兴衰的经典标本
2022年05月02日 22:32 正和岛标准

张兴海先生的《哑柏刺绣兴衰录》,对研究中国北方乡镇经济的变革史具有标本意义。

从宏观层面,呈现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演进史;

从中观层面,表现的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市场所释放的巨大活力;

从微观层面,展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平凡的、乃至卑微的个体为了改变自我命运,所迸发的走南闯北的奋斗精神、艺术想象力、商业创新力。

——田涛 著名管理学家、华为高级顾问

作 者:张兴海

来 源:为天下周至人沟通(ID:quanqiuzhouzhiren)

一. 总是令人振奋的话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周至县广播站当记者,对于哑柏刺绣非常感兴趣,多次去县西许多地方采访,写了几篇文章。比较详尽的记述,是报告文学《崛起的刺绣之乡》,刊登在《西安晚报》。

后来又和《中国青年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张文彦(他后来担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联手采访,来来往往,做了细致调查,写了不少报道,登载在国家级报刊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几年,我在外地走动,不论是本省还是外省,南方还是北方,只要注意人群中的谈论,总会时不时地听到关于哑柏刺绣的话题。是的,当年轰动整个中国的哑柏刺绣,即使过了二十多年,还是让人津津乐道。

农历六月十九日,哑柏镇遇集的日子,我到那里办事,看见一街两行的行人和摊点,熙熙攘攘的人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却并没有看见多少绣品摊点,只有一些零星的卖被单被套的店面。十字路口,我碰见了一位熟人,一位摆摊卖小娃鞋的老婆婆,她做的小娃老虎鞋还有不少光顾者。

我问起当年的刺绣品生意,她很是激动:“以前多红火呀!那是啥阵势?满街道都是外地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买咱的货。咯咯嚷嚷,人流像洪水冲过来,街道上挤都挤不过去。如今成了啥咧,冷清成这样,唉……”

我的心里不免冷簌簌的。想起前几天,在西安见到老朋友,曾经担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的作家张文彦,他那时候是《中国青年报》驻西安记者站站长,多次来周至采访哑柏刺绣,当时在全国几家大报都上过大型通讯和许多图片。说到当年采访的情形,他深有感触:“那时候,全国刺绣看哑柏,全国乡镇看哑柏,全国热闹看哑柏。哑柏出尽了风头。”

手绣艺人绣制现场

我忽然想起来,就在那个时候,我陪着新华社记者来哑柏采访,看到哑柏街道到处都是刺绣品摊点,光是卖花线的摊点就无法统计数目,而那些花线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单单一个红色,就有淡红、粉红、正红、大红、深红、水红、酒红、桃红、枣红、品红、明红、艳红、紫红、硫红、褐红等,我叫不出名堂的红色还有不少。

新华社记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女同志,她指着那个卖花线的中年妇女对我说:“你们这里的刺绣热不仅是商品大潮、经济大潮的奔涌,更是文化大潮、文明大潮的闪现,眼睛不能光瞅着涌现出来的‘百万元户’‘千万元户’,更要深入研究它的文明文化的内涵啊!”

二. 追根溯源

让我们把回望的镜头推远,看看历史上的刺绣吧!远在夏、商、周之前,秦岭渭水之间就是比较文明的先祖聚集地。周至人知道,竹峪发现了很早的城市遗址。

我的看法,竹峪的历史地理位置属于周原地区,因为它和眉县毗邻,眉县是周原的一部分,姬家沟其实就是周人祖先的直系分支。哑柏和它的周边地区就是周人祖先的领地。《周礼·考工记》记载了西周人刺绣、练丝和彩绘的情景。《尚书》记载了“衣画而裳绣”的多种图案。

可见,远在周代,哑柏地区的政治经济就很发达,就有刺绣的风声习气。大家知道,那时候,达官贵人讲究的是锦衣玉食,锦衣其实就是功夫了得的刺绣品呀!

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栽桑养蚕、抽丝织帛。秦、汉初期,这里属于上林苑,县东修长杨宫、射熊馆,宫墙上裱糊着精美的富丽堂皇的绣品。西汉时期,就有不少富贵人家用刺绣品装裱客厅。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当时周至乡间蚕桑事业发展迅速,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并下令在哑柏等地建立织帛工场。

大家知道,寺庙和道观的幡、帐、伞、桌帏、团垫等绣品肃穆、庄重、美观,财东家的人的服饰更是工艺精湛的刺绣品。

周至的戏剧班社,剧装饰物也是民间绣工刺绣。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专业和业余剧团的剧装,均为民间绣工自产。槐花村刺绣厂曾经改名为戏装刺绣厂,为西北五省和山西等地供应戏剧服装。

自古以来,女人在家里的手工活路——针线活儿,有一个动听的专用词:女红。哑柏地区(当然也是关中不少地区)的习俗,姑娘出嫁,必须有上等绣品作陪嫁,才能显出女红的水平。

门帘就是姑娘的脸面,单子、被面、枕头、凤冠、霞帔、裙袄,小装饰品如荷包、香包、飘带等,都是姑娘面子的展示,逼得女子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刺绣手艺好,是姑娘相亲嫁人的重要资本。

哑柏镇刺绣绣片

当然,这不光是哑柏地区的特点,我曾经在故乡富仁收集民谣,其中一首是:“白杨树,两榼杈,跟前住着两邻家。你家男娃会写字,我家女子会扎(绣)花。大姐扎的牡丹花,二姐扎的石榴花。剩下三姐不会扎,打到炕下纺棉花!”这首儿歌后来被《周至民间歌谣选》采用。

可见,历史的民间,刺绣成了一种地域广泛的风气所在。不过,哑柏地区的刺绣风气更甚,原因是这个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女子从容悠闲,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得到刺绣高人的指点,手艺特别出众。

据哑柏刺绣传承人周林海先生介绍,哑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绣品,除了女子出嫁的裙子、披肩、绣花鞋、枕套、门帘,还有男人的手帕、烟袋、鞋垫等。讲究些的姑娘在袜子露出脚踝的地方也绣了花样。

儿童“虎头鞋”绣品

哑柏刺绣主要面向农村地区,符合农村人的审美观,比苏绣、杭绣色彩艳一些,颜色喜用正红、艳绿、金黄、天蓝色,色彩对比强烈,整体明艳,弥漫着浓烈的乡土、民俗气息。手绣工艺根据不同的物件调配不同的花型,姑娘的嫁衣多用鸳鸯戏水、麒麟送子、鹭鸶弹莲,而做给老年人的绣品则多用寓意长寿的寿星、仙鹤、寿桃等。哑柏刺绣针法多样,技巧多变,其中“平针”用得最多。

三. 两只脚走出去了

白居易为刺绣女写过一首《绣女叹》:“连枝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自觉逢春饶怅望,谁能每日趁功夫。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虽凭绣床都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可见唐朝时绣女很可怜,身处下层的绣女是一种职业,泪珠和绣花针是联系在一起的。

哑柏刺绣

绣花针传到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多大改变,我亲眼看过妇女绣花的情景。一个圆形的明灿灿的铁绷子把一块布料绷成圆形的平面,女人左手拿着绷子布料,右手拿着绣花针,在布料的平面上飞针走线。

红花绿草,飞鸟小虫,寄托着情感的图案在姑娘媳妇灵巧的手指间渐渐活脱出来。但是谁都知道,除了白居易笔下的专职绣女,绝大多数绣女是不能拿绣品当饭吃的。

时光飞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乡村集体化的绳索牢牢捆住了农民的手脚。红花绿草一律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情趣”,绣花针没有用场,姑娘出嫁时兴以铁锨红书为嫁品,刺绣品无可奈何地消隐了。

姑娘媳妇“学大寨”混工分,整天“战斗”在田间,手上的茧巴铜钱厚,绣花针没工夫拿,而且也拿不动。工分纵然记满手册,但囤里少粮,囊中无钱,日子总不能维持。人称“小香港”的哑柏镇上,一些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人,打听出一点儿门道。

在一些偏僻地区,成本很低的刺绣品,可以以别人拿得出手的价钱出售。于是少数几个大胆而有“心计”的四五十岁的妇女,由于没有“学大寨”的约束,便提着小包袱,朝着临近省界的宝鸡偏僻地区,以及汉中周围的山地走去了。一月之后,她们回来了,身上竟装了十几块钱的票子。

手工艺人绣制现场

一股小小的风,吹开一条小小的缝隙。半大老婆,两只脚,这么走来走去,眼红的,心热的,相跟的,渐渐多起来了。人们的脚也就更有劲儿。那个吃了豹子胆的哑柏老汉刘三,竟背上包袱,搭火车进了四川!小小绣花针,把不少人的心牵动了。姑娘媳妇们,偷偷在夜间,踏响缝纫机子。团结村和槐花村的干部,不怕丢了乌纱帽,竟然把巧手姑娘组织起来,办起刺绣厂。关闭的大门有了缝儿,挤的人越来越多,眼看就撞开了。

副业生产的幼苗,在那特殊的年代,总希冀在阳光的照耀下,挺拔自己的身躯。但它们刚一绽叶,“割尾巴”的冷风就吹来了。刺绣生产,被批判为“制造工业品,冲击国家计划”,刺绣市场被看作“黑市”,刺绣推销者被当作“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

两条腿,不能大大方方地跑了。钻空子,走“黑市”,暗中掏扯,“偷偷摸摸”,世事应该是活便的,人总要活命啊!

四. 撩人的春风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有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农村的世事来了个大翻板。人们心里藏的,正是政策所提倡的,红头文件上那些撩拨人心的语言,硬要把人们心头的欲火扇得旺旺的!

民间刺绣,针线活,手工活,原本没有大利可图,也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独特营生,先前搞起来的,也不过图个手头活便。但在那年头,一切都出新,新得让人开窍。

过去很陌生的“商品生产”词语,出现在报纸上、广播上以及干部的嘴上。庄稼人也才明白缝纫机的嗒嗒声,可以代替整日忙在田间吆喝老牛的声音。

县上开大会,为那些跑腿的“二道贩子”正名,说他们是光荣的“刺绣推销员”。已经练了双巧手的,手心手背都痒了,那些笨手拙脚的,也都跃跃欲试了。于是,这些往常刨土疙瘩的农家,渐渐成了新鲜而荣耀的“专业户”。

手工艺人刺绣

农村的七行八业,传统的加上新兴的,名堂很是不少,但只有刺绣业比较稳当,虽是薄利,却不跌本。稳操胜券,气魄也就大了。有人碰见价钱便宜的涤良布料,买卷卷,掮捆捆,甚至用架子车往回拉哩!那些跑推销的,碰见可心的绣品,你有多少,他要多少。半面街往回收,然后用车驮运。

一九八五年,周至西部的七个乡镇,专门从事刺绣的妇女,竟有一万一千多人!刺绣专业村,一百五十八个!群鸟展翅,构成了竞争势态,尖子人物脱颖而出。

四屯乡的俏姑娘赵彩霞,她的绣品,一般人抢不到手。最拿手的“二龙戏珠”,那金龙腾飞、舞爪欢跃的形象,给人一种凌厉的动感。甘肃省某县剧团慕名而来,要求绣制两件龙袍。她四十天就完工。对方满意,付款五百六十元。

有一次,她应邀在县城大街进行刺绣表演。只见她在缝纫机旁埋头凝目,随着机声嚓嚓,转眼间,那块缺乏完整底印的布料上,红花透着金蕊,绿叶迭出青脉,花叶相偎,逼真而鲜亮,似有馨香四溢,围观者赞不绝口。

哑柏街上的巧手姑娘张向叶,高挑个儿,一表人才,过去摆荞粉摊子,赢利已很可观,后来转学刺绣,每天可绣十对枕套。县刺绣总厂的姑娘们,发挥人多的优势,流水作业,精描细刺,精美的绣品已跨入高中档行列,远销上海;再由那里的批发部门发往十多个省区,连西安的几大商场,也从那里进货哩!

五. 铁鞋也磨烂了

“周至有三千农民,他们几乎跑遍全国。”你要是不实地考察,对这话是不会轻易相信的。

让我们先看看刺绣专业市场吧!在哑柏镇的一条大街和一个广场,每逢“三、六、九”集日,不用召集号召,卖刺绣品的农民,一大早就占地摆摊,栽杆绷绳,亮出自己的枕套、被罩、床围,苫单……。

这些各具特色的绣品,密密地排列在地面,挂在纵横交错的绳上,让这笔直的大街,变成色彩斑斓的河流、落霞溶溶的长廊。

卖刺绣品的,有姑娘、媳妇,还有老汉、老婆。那些年轻的,不用说是刺绣者,上了岁数的呢,则是家里能腾出手的人,他们家至少有两三个刺绣能手。中午,是交易的高峰时刻,三百米长的大街上,上市者前拥后挤,水泄不通。

据统计,刺绣品摊位有二千五百多个,中午约有三万人。一九八四年上半年的日成交额已达一百三十多万元,单是卖花线的,就有四十多家。毫无疑义,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刺绣品市场。

哑柏镇刺绣装饰披肩

这彩色的河流,落霞的长廊,将归向何处?一万三千个专业户日复一日的产品,将销向哪里?这么一想,你就可以揣测这里农民的两只脚是何等厉害了。 哑柏刺绣市场,实际上只是绣品的“中转站”和“批发部”。

买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手提人造革大提包、肩扛大包袱的专职推销员,他们已不同于那些手提紫红小包的半大老婆。这支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精明的已婚妇女,她们既善于社交言辞,又能东奔西跑,而没有少女的羞涩拘泥;二是回乡学生和复员军人,他们有文化,反应快,信息灵,见识广,不会吃亏上当;三是在外地有亲朋好友的人,他们可以凭借乡党熟人关系站稳脚跟。

比之名高誉满的湘绣与苏绣,北方民间刺绣的优势在于构图朴实,乡土气息浓郁,价格低廉。因此,它的销路,主要是那些风俗淳朴、经济不甚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这就决定了推销员们的目的地是西北、西南、东北以及其他省区远离城市的地方。

这么多人往外跑,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竞争关系,这就让他们的足迹越走越远。越是别人不易到达之地,生意越好。终年寒冷的雪原,道路崎岖的高山,恶兽出没的林区,千里迢迢的边陲,都留下了周至农民的汗水,也都接受了周至姑娘针尖上的爱。

绣品

正是这些历经坎坷的推销员,才能使哑柏刺绣在当地刺绣市场上被广泛选购。他们带回外地商品生产的信息,按照不同地区的要求,走村串户,登门订货,搞定向推销。这就刺激了刺绣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刺绣品种,让这绣花针的事业日益兴旺。由于绣花针的牵动,哑柏镇得到省内外三百多家客商户的青睐,成为全国集市贸易的信息点之一。

六. 脱胎换骨,华丽转身

当初,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些带着“土味”的刺绣品,让我们这些土里土气的农民,脱掉了“土皮”,换掉了“土气”。

先看看那个摆过荞粉摊子的张向叶吧!过去,她虽然是哑柏街面上人,但由于收入拮据,加之职业的原因,总是穿一身不太显眼的旧衣服,脸孔也黑黑瘦瘦的,见了陌生人总爱低着头。

如今的张向叶,春三月是天蓝色的太空服,高领腈纶毛衣,黑涤纶筒裤,水红色高跟皮鞋,那总是漾着笑意的脸颊,被一头乌黑的烫发衬托着。谈起刺绣技术,她可以连说带表演;说到刺绣市场行情,她能把各种布料、花线以及各种刺绣品价格的变化讲得一清二楚;在千人大会上传授经验,她神态大方自然,潇洒自如。如果汇入西安街头的人流,谁能认出她是乡村的“稼娃”?

绣品

我们再看看一位老年人吧!樊凤兰,槐花村的妇联主任。过去,丈夫有病,孩子小,生产队的工分不值钱,欠债一千多元,四十多岁的人,愁成一头白发。和许多农家一样,不要说家具摆设,炕上连一条褥子也没有,炕席磨了窟窿,用牛皮纸补糊。那时候,她的衣服上打满补丁,怕见到熟人,连门也不出。

如今,两个女儿一个媳妇都是刺绣能手,每人每天挣四五元,儿子跑推销,每年一千五百元左右。丈夫的病看好了,房盖了,各样家具添置了,她年过五十,头发又黑了。

家里,炕上的褥子单子净生生的,被子叠得四楞四正,地面白光光的。她除了当“伙头军”,想尽法子变换着饭菜花样,又兼招待员,迎送登门订货的客人,自我打趣说是“接见外宾”,当然,她穿得干净体面,那一脸愁容早就烟消云散了。

过去,你要是来到乡下,除了夏秋两忙,常常会看见一大帮男人坐在树荫下,或是向阳背风处,一边抽烟,一边闲谝。他们的屁股下没有椅凳,而是紧贴地面。有些人的上身脱得精溜溜的,两只手在衣服上捉虱。时间在他们眼里是不值钱的,又怕过日子出了头,树大招风,所以便有了这样的顺口溜:“吃好些,穿烂些,扑靸鞋儿走慢些。”

现在,在刺绣村,人们都在考虑生产效率,讲求经济收益,除了农忙季节,一般人连庄稼地也不去。男女老幼,都忙在刺绣上,打墙、盖房都得雇外地客。过日子有了争头、比头,你盖一砖到顶的大瓦房,我盖两层平顶楼!你是万元户,我要当双万元户!雄心勃勃,都是心勇气盛的好汉!槐花村与西安凤凰刺绣厂挂钩,办起了专业机绣厂。

绣工的增加,产品的繁多,外销量的增大,哑柏先后建立了四个较大的专业集散市场,外购商和推销员云集哑柏。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和我在一个单位工作的著名剧作家倪运宏先生,以哑柏刺绣为背景创作的戏剧《花乡风情》和电影《两对半》,当时轰动四方,影响极大。

绣品

市场推动了刺绣技艺,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绕子针等十多种针法出现了。出现了机绣,以平针、跳针、云针、打籽等六大类为主,针法七十余种,八十年代流行贴花、烫花和印花,后来又流行烫绣、印绣、喷绣等工艺。

除了枕套、被罩、床罩、台布、门帘,又增加了洗衣机罩、电冰箱罩、电视机罩、沙发苫单等,一百多样花色品种。刺绣品远销陕、甘、宁、青、新、晋、川、闽等省,甚至全国各地,有的还在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设点销售。

一业兴代动百业兴,织布厂、印刷厂、印染厂、绣线厂、运输业等配套产业即地而起,全镇各类企业已发展到一千九百多家。像一片广袤而又葱笼的竹林,在平展展的原野上,以其独特的色彩和韵势引人注目。但也正如这竹林,它的生存和繁衍,具有群体性与地域性的特点。

部分农民眼见为实的认识论的片面性,传统的农业生产意识,加上天时地利的因素,使农村的各种副业门类,呈现出竹林般的片状分布的状态。

县领导惊奇地发现:刺绣业差不多全集中在县西七个乡镇,而县东十个乡镇,几乎是刺绣的空白区!“刺绣东移,普及全县!”一个响亮的口号,在一九八五年春节过后的两干会上,由县委领导提出来了。

七. 大势已去谁之过?

县领导希望全面开花,一个少有的振奋人心的称誉——“刺绣专业县”,将和那贵重的“金”字一样,跟周至县的名字连在一起。但是并没有多大起势,而且,不久就呈现出回落的局面,到了一九九〇年以后,衰败的形势就不可挽回了。曾经炙手可热的绣品开始无人问津。

周林海先生说:“仔细分析,我们的刺绣是低端生意,绣品图案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卖不上大价钱。生意好了,成了大气候,为了降低成本,买低劣的布和丝线,掉色严重,睡在枕套上,一觉醒来,半边脸是花的,谁还乐意再买?”

绣品

还有人说,改革开放到了这个阶段,不少赚钱的门路出现了,作务猕猴桃、苹果、树苗、蔬菜,养鸡,养牛,做豆腐,搞编织,开饭馆,出外打工,人们的眼界大开,选择范围很大。以前做绣品生意的,现在放弃了。刺绣品薄利多销,能卖多少件?开门面摆摊点,一天也就卖几十条吧,能卖到几千块钱也就几十块钱利润。当地削毛桃皮做包装一天就能弄到三四十块钱,要是出门打工更赚钱。

我在哑柏街道见到一位圈内人士,他说:“精致的手绣工艺技术难度大,制作时间长,人工费涨了,绣一对枕套需要两天时间,手工费100元,你能卖多钱?”有些手绣技艺很高的妇女让自己的女儿学刺绣,但女儿另有选择。

她解释说:“学刺绣不光是辛苦,也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和农村的自乐班解散一样,新的形势把你淘汰了。” 哑柏刺绣后继乏人,机绣、电脑绣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这种情势下,手工刺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市场萎缩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八. 深层次的辉煌

在我看来,昔日的辉煌带来的影响,具有无法言说的意义。我在不少地方见到县西片的群众,他们说,如今的富裕,是刺绣兴盛那些年铺的底子,不光是经济底子,更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底子。如今,不少人在外省开各种商店饭馆,跑各种生意,都是那时候创下的思路和人际关系。就像万米赛跑,那时候就起步了,加速了,谁能说人的成长,家庭过日子,没有连续性?

那个时代的刺绣热,简直就是一阵飓风,你如果仔细思考飓风的由来,就会有深层次的憬悟。

绣品

首先,为什么全国不少地方有民间刺绣,偏偏哑柏的民间刺绣能掀起狂风暴雨?我分析,这和哑柏的民风以及哑柏人独特的性情有关。性格倔强,民风强悍,不向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困厄的个人命运低头。

尽管“极左”时期的政策非常严苛,市场管理铁板一块,但是总要想法子倒腾,谋求生存的空间。不是把这里叫“小香港”吗?“混乱”,“黑市”,“投机倒把”,一顶顶吓人的帽子扣过来,正好说明了老百姓的顽强、睿智和对束缚的反叛精神。

其次,哑柏是除了县城以外的本县第一大镇,人称大西北的小香港(也叫西安的八仙庵,意思是自由市场活跃),人广客杂,哑柏人经的世面大,头脑精明,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也想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路径,用自己的绣品或者倒腾别人的绣品,给干瘪的腰包装几个。

第三,具有很强的抓住机遇的能力,在那十年左右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毛毛雨到暴风雨,仿佛眨眼间把事弄大了。一个哑柏镇带动了整个西片,几乎家家盖起了楼房,人人成了打扮时髦的城市人。小小绣花针牵出来的大变化,不光创造了独特的社会经济风景,还创造了独特的文明文化风景,难道你不为之惊叹,不为之歌赞吗?

绣品

哑柏刺绣,不仅留下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也不仅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记忆,还留下了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因地制宜的创造精神,留下了关于人的生存、关于文明进步的坚定信念。当然,还有更令人深思的启悟,有待有识之士进一步开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