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疲劳正在被忽视,学生和打工人需警惕过度用眼!

视疲劳正在被忽视,学生和打工人需警惕过度用眼!
2024年09月11日 19:31 新浪医药

#超负荷用眼有多危险#伴随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以及网络内容的丰富多样,我们的眼睛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加之工作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持续攀升,高效的运转使得眼睛的使用早已超出负荷。然而,对于随之而来的眼睛所发出的疲劳信号,我们往往浑然不觉,抑或直接予以忽略,甚至认为“疲劳”后仅需睡一觉便能像“充电”一样得到缓解。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视疲劳人群约达1.5亿以上,且呈几何级数增长,涵盖了青少年、成人、老年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近三年来,全球已有超过15亿的青少年儿童受到影响。尽管视疲劳几乎已成为全民的“习惯病”,但大家对视疲劳的重视程度依旧不高,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刚刚过去的第二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CCOS2024) ,香港理工大学-乐敦护眼创新研究中心总监专家何明光教授,和他的精英团队携带有关“视疲劳”最新研究成果亮相大会@新浪医药 有幸采访到何明光教授,一同来探讨这个易被大家忽视却不应被忽视的 “小毛病”—— 视疲劳。

提到眼部健康问题,想问下何教授,我们长时间超负荷地使用眼睛,究竟会带来哪些潜在的危险或健康风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眼部健康的?它通常会引发哪些具体的综合症候群?

首先,这是一个有关视疲劳的问题。视疲劳与我们常见的肌肉疲劳存在相似之处。当我们用眼过度,即超负荷用眼时,这便是产生视疲劳的首要前提。

然而,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即便在合理用眼范围内,并未过度使用,却依然会频繁出现视疲劳,或者视疲劳不易缓解。这种情况下,我们便称之为视疲劳。视疲劳具有多种症状,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而言,主要表现为无法继续进行阅读等视觉任务。此外,视疲劳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如眼睛发酸、疼痛、流泪、充血等。所以说,视疲劳是一个症候群。

更为严重的是,视疲劳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导致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也与患者自身原本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总之,视疲劳主要是在过度用眼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一系列症候群。

视疲劳已逐渐呈现出广泛化、低龄化的趋势,现在有没有统一客观的诊断、治疗的标准体系?

诸多眼病,像青光眼、白内障等,皆具备标准的诊断体系以及治疗方式。视疲劳尽管同样困扰着大众,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在这一方面却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与诊疗体系,这亦是我们之所以要对视疲劳展开研究的重要缘由之一。

在眼科领域,较为聚焦于近视方向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视疲劳却是一个被大家所忽略的眼科研究方向。

我们了解到,在去年 10 月,曼秀雷敦旗下护眼品牌乐敦宣布与香港理工大学达成为期 5 年的合作,共同成立了护眼创新研究中心。该中心由何教授您负责牵头,致力于为大众提供完善的视疲劳诊疗和护理方案。

您参与创建这么一个针对视疲劳的研究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去年,在百年专业护眼品牌乐敦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理工大学-乐敦护眼创新研究中心得以幸运地成立。该中心所承接的首个任务便是针对视疲劳展开研究,我们对这一功能性眼病予以了高度重视。

功能性眼病,即此类眼病并未引发眼睛的结构性变化。例如白内障,其典型特征为晶状体出现浑浊;黄斑变性,则表现为黄斑发生改变。像干眼症、视疲劳等都属于功能性眼病,它们主要影响的是眼睛的某些功能。然而,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功能性眼病,实则给人类的眼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因此,我们将视疲劳确定为护眼创新研究中心首要研究的眼病。 

基于您与团队的临床和研究,视疲劳患者现在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什么阶段?他们对治疗有哪些诉求?目前视疲劳的疾病认知教育还有哪些缺失?

在视疲劳方面,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从患者角度来看,存在两种情况导致患者对其不够重视。其一,部分患者认为视疲劳只需休息一下便能缓解,这种观点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哪怕只是轻微的视疲劳,也会过度焦虑,整天担心自己的眼睛会失明,对于这类焦虑性视疲劳患者,医生不仅要治疗其疾病,还需给予安慰。

其次,从医生或医学界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医学界通常对视疲劳这一疾病重视程度不足,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疲劳或症候群,缺乏完善的诊断标准。如何准确诊断视疲劳是否存在,除了询问患者的症状外,是否存在客观的检查方法,以确立一个标准的诊断标准,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二,对于真正由睫状肌痉挛引起的视疲劳,如何有效地放松睫状肌,使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有效方法较为匮乏。尽管市面上存在许多相关方法,但其中鱼目混珠,难以判断其有效性。因此,这也是医学领域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所以,视疲劳问题主要涉及患者和医生(或医学界)两个方面。

本次眼科学术大会上,我们听到您团队的陈燕先医生分享了关于《视疲劳的客观测量的开发和验证》的主题内容,那么在这里也想请您分享一下,目前研究中心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对我们视疲劳的患者来说带来了哪些治疗上的福音?

去年,我们与乐敦共同成立了护眼创新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关于视疲劳的研究。在启动该项目之时,我们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重视视疲劳这一问题

其次,我们研发了客观的视疲劳监控方法。正如我刚才所讲,视疲劳是在过度用眼的情况下,导致无法继续用眼的一种现象。基于此逻辑,我们需要客观实时地监测用眼情况。因为一旦出现视疲劳,人们的用眼习惯会发生诸多改变,例如眨眼状态的改变,疲劳时眼睛可能会越睁越小;还有对视觉任务的注视速度会变差,无法满足正常的注视需求,这也是疲劳的一种表现。此外,瞳孔的反应也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参数。

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能够实时监控双眼所有注视或用眼行为的系统。它可以实时告知我们当前的用眼情况,也就是用眼模式,并且能够给出是否存在视疲劳以及视疲劳严重程度的较为客观的指标。

那么基于患者需求和现有研究成果,何教授您对未来几年研究中心的发展有何规划和预测期待?可能会有哪些重大的研究突破和临床应用?

当下我们首先着手打造基于影像以及用眼行为监控的客观视疲劳评价系统。在拥有了客观的诊断标准之后,我们期望能够达成一些专家共识,从而明确如何定义标准化的诊断标准。

其次,我们还将与众多机构或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一些能够切实改善视疲劳的新型治疗方法,其中涵盖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治疗方法,旨在减缓视疲劳症状。

(何明光教授在2024CCOS大会上分享

接下来我们进入防御制的建议。第一个问题想要请教您的是,视疲劳的根本成因是什么?针对网上流传的缓解视疲劳说法,比如说将以电脑屏幕换成绿色,或者是频繁的转动我们的眼球,看绿色的,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我们视疲劳的问题?

我们认为各种缓解视疲劳的方法都可以去尝试。不过说实话,目前确实缺乏科学证据来证实这些方法对于缓解视疲劳确实有效。但对于我们临床大夫而言,视疲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眼过度。所以,首先要科学用眼,避免过度用眼。例如,遵循国际医学界统一的预防或健康用眼原则,即连续用眼20分钟后,要休息20秒,并看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地方。

其次,如果频繁出现视疲劳,且难以忍受或难以缓解,就应该去看医生,让医生检查是否存在眼部疾病。再者,如果已经排除了所有眼部疾病,但视疲劳仍然难以缓解,就需要采取一些缓解视疲劳的治疗方法。最后,如果已经排除了其他眼部疾病,也不要过度担心和焦虑。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第二个问题,眼睛出现哪些症状就要开始重视自己是不是视疲劳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已经有所提及。最为重要的是频繁且难以缓解的疲劳状况。

要知道,所有的视疲劳基本都是由于用眼过度所导致的,例如过度阅读,或者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从而造成了眼部的负担。这种负担严重到你已经无法长时间进行注视,无法长时间完成视觉任务,不能长时间使用电脑屏幕了。这便是视疲劳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而且还会频繁出现。即便不是长时间用眼,比如说仅仅看了半个小时就感到疲劳,并且这种疲劳不容易缓解,即便休息也难以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去看医生,检查一下眼睛是否存在某些问题。要先将这些所谓的眼睛毛病或者原发性疾病去除掉。只有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们才会考虑到如果视疲劳确实难以缓解,是否存在一些诸如使用眼药水来缓解的方法,或者通过放松睫状肌等方式来缓解视疲劳。

针对不同人群,如课业繁重的青少年、备战考试季的大学生、紧盯电脑屏幕的打工人、眼功能衰退的老年人等,如何科学的缓解视疲劳?

首先需要确定其是否存在原发病。过度用眼肯定是一个前提条件,但同时也要考虑他是否患有其他眼病,例如是否存在未矫正的屈光不正。

倘若都没有这些问题,那么在临床上有许多各种各样放松睫状肌的方法。比如合理安排用眼时间,使用缓解视疲劳的专用眼药水,或者一些简单的眼保健操,又或者进行热敷等,这些方法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也很重要。

看过何教授分享后,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视疲劳对我们眼睛带来的危害,享受电子产品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要记得常常给我们的眼睛放放假,不要超负荷用眼让眼睛“提前退休”,十分感谢由何明光教授带领的香港理工大学-乐敦护眼创新研究中心致力于视疲劳的研究,期待研究中心给大家带来更多研究成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