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收鸟器”、给候鸟发“身份证”......山东环志工作不一般

自制“收鸟器”、给候鸟发“身份证”......山东环志工作不一般
2024年11月12日 10:12 济宁新闻网

生态改善引来鸟类栖息,长岛首次单日记录凤头蜂鹰超1万只

给候鸟发放“身份证”

天气转凉,候鸟自北向南的迁徙渐近尾声,长岛的秋季鸟类环志工作也开始收尾。

近日,在山东省最大的猛禽环志站——位于大黑山岛的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资源保护科科长韩雪涛整理着自制的“收鸟器”。“9月24日,从长岛上空过境的凤头蜂鹰数量首次超过1万只,这一天也成为全国第二个‘万猛日’。”韩雪涛告诉记者。

“今年,我们观测到的猛禽有7万多只,环志候鸟近4000只。”韩雪涛介绍。“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是全国第一批猛禽环志站之一。1984年建站,今年刚好是40周年。我们总共记录环志候鸟336种,占全国的23%;环志候鸟数量近32万只,其中环志猛禽9万余只,居全国首位。”

何谓鸟类环志?

韩雪涛拿起一个刻有国家统一编号的金属环套说道:“鸟类环志就是给落入挡网的候鸟小腿绑上这个‘身份证’,然后再放飞。以后不管这个鸟儿飞到哪,只要有环志中心收回了这只鸟,就能通过这个金属环解读出这只鸟的迁徙时间、路线、停歇地、繁殖地等重要信息。”

“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只候鸟,在万里迁徙的途中选择长岛作为落脚点和栖息繁育地。”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生态监测科科长于晓明表示。

过去,长岛的林木并不丰茂。经过数十载的造林绿化,荒山秃岭变作了茂密的森林。1982年,长岛成立省级鸟类保护区,后来又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鸟儿在南北迁徙中的可靠落脚点。

“到点了,得去看看网上的情况怎么样。”话音刚落,韩雪涛便提起“收鸟器”向山头走去,“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把大饮料瓶尾部割掉,再将它们倒过来粘在一起,就变成了有隔间的小篮子,可以把撞网的鸟倒放进去。”如此一来,不仅能减少候鸟的应激反应,还能更高效地为候鸟发放“身份证”。

山路蜿蜒崎岖、杂石遍布,这条“小路”是环志工作人员一步步踏出来的。“我们的环志工作从早晨五点半开始,到晚上八点结束,每隔半小时就来走一圈,看看网、收收鸟。”于晓明说,“在这个山头上,我们布置了10个网,每张网是25米。至于在哪里布网、什么时间段最容易捕获鸟类,都是数年来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

2017年以来,长岛全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爱鸟护鸟蔚然成风。多年来,长岛当地居民积极救助伤、病、昏迷鸟,累计救护珍稀益鸟近700只。

“我们在环志工作中,也会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死亡的鸟类,发挥重大疾病的预警作用。环志工作不仅是为了了解和观测候鸟,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鸟类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生物价值。”于晓明表示。

“虽然我们已经环志了近32万只候鸟,但依然不敢说认识全部的鸟类,还要继续积累,向大自然学习,让我们的环志工作始终走在路上。”韩雪涛提着“收鸟器”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邢金钰 通讯员 聂英杰 张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