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微信群逼疯了多少家长,就有一些家长吐槽因孩子未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而被班主任催促,甚至遭遇“停课威胁”。
这个事件发生在四川南充,这名家长表示原本计划今年不再为孩子缴纳医保,但在班主任多次催促和“停课”威胁下,最终还是缴纳了费用。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强制行为不满,称“孩子变成了人质”,并担心未来是否还会出现类似事件。
家长为什么愤怒,因为孩子们成了“人质”!
在家长看来,本该自愿缴纳的保险如今成了学校“强制”要求。虽然事后教育局回应称学校行为不当,将会调查处理,但该事件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施加的非教学任务的强烈不满。
随着事件的传播,网友们的评论涌现,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成了人质”——因为孩子关系到家庭的“软肋”,家长往往难以拒绝学校的非教学要求。无论是购买保险,还是参与各类活动、安装反诈APP,家长们感到自己不断被“压榨”。
不仅是购买医保,近年来,全国多地家长和教师都经历了类似的非教育任务。如江苏某地要求班主任监督学生家长在骑车时佩戴头盔,并需上报学生出行方式;广州的学校则要求家长配合安装ETC,为交通宣传活动助力。正如评论所言,这些任务虽表面“自愿”,但却暗含着压力和约束,最终都可能通过孩子“传递”到家长身上,让家长难以拒绝。
这些繁杂任务的捆绑,教师也很无奈。
教师们的抱怨也日益增多。许多老师表示,原本应将精力放在教学和备课上,但繁杂的行政任务和“上级”指令逐渐侵占了工作时间。一些教师甚至戏称自己“快成了行政工具”,每天忙于各类检查、表格和任务,教学反而成了“见缝插针”的工作。面对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老师们陷入了两难之地:不完成任务会影响绩效评价,完成则可能被家长误解为“故意施压”,最终导致家校矛盾。
这类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教育系统在非教学任务中边界模糊的问题。原本属于教育局、公安或其他部门的行政任务不断压向学校和老师,导致学校逐渐变成了“行政代办处”。这种情况下,教育的初衷被消解,校园内外都在逐步失去“教育净土”的本质。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制度化、机械化,原本应在教育中承担主体角色的教师,逐渐成了管理流程中的一环,难以专注教学。
面对这种现状,家长们希望学校将教育还给老师,让老师将精力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育的目标应是帮助学生在安全和关爱的环境中学习,而非成为社会行政事务的传达渠道。家长、学生和教师三者的关系应是互相支持、理解,而非依赖“软肋”相互制约。教育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反思,不应将非教学任务简单下派给学校,通过老师向家长“转嫁”,而应确保行政任务在专业部门中落实,减少对学校教学的干扰。
此次“家长群事件”揭示了家校关系中的深层问题,暴露了教育系统在管理上的某些缺陷,也引发了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思。教育界应回归初心,减少对学生和家长的行政要求,让老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教学,真正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我是一位家长,我也认为现在的老师也太累了,先不谈上课时间,不是光孩子没有课间,连老师也没有,下课还要看着孩子,生怕有一点闪失,寒暑假学生写作业,老师夜里十点多还在批作业,为了一份工作,学校下发给老师,老师转达给家长,现在的教育是怎么了,孩子累,家长累,老师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