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钱德洪杜撰的绝美故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钱德洪杜撰的绝美故事
2022年11月15日 14:40 高铁见闻

大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前往两广征思田的王阳明已经病体难愈,他不等皇帝批准,就急急忙忙往家乡绍兴赶。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他不想客死他乡。但是,因为他的这种不告而别,最终竟然惹得朝廷大怒,剥夺了他的爵位封号。

走到江西南安,这个他曾经建功立业,铸就军事辉煌的地方,他撑不住了。据《年谱》记载:

十一月乙卯,先生卒于南安。是月廿五日,逾梅岭至南安。登舟时,南安推官门人周积来见。先生起坐,咳喘不已。徐言曰:“近来进学如何?”积以政对。遂问道体无恙。先生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积退而迎医诊药。廿八日晚泊,问:“何地?”侍者曰:“青龙铺。”明日,先生召积入。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

很伤感,但是很完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句,是王阳明一生完美的总结。怎么就这么完美啊!

王阳明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越读他的书,越爱他。他的智慧,值得每一个普通如你我的人,去学习。他常说,人人心中有仲尼,见闻君也说,人人可学王阳明。

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爱真理才是对吾师最大的尊重与热爱。

见闻君进一步阅读《王阳明全集》及有关资料时发现,这是一个美丽的虚假故事。编故事的人,正是王阳明的爱徒、《王阳明年谱》的编纂者——钱德洪。

见闻君为什么怀疑,王阳明这句完美地体现了他心学思想、又极具象征意义的遗言呢?因为见闻君发现了其他更权威的材料。

钱德洪这段记载的核心点有两个:一是临终前守在他身边的人,是王门弟子南安推官周积;二是遗言内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重要的一点:《年谱》的编纂时间,公元1563年,大明嘉靖四十二年;而我们上面看到的版本,编纂时间更晚,是隆庆六年(1572年)版本。第一个时间点,王阳明已经去世35年;第二个时间点,王阳明已经去世44年。

时间更早的材料给出了另外的描写。

王阳明有两个挚友,一个是湛若水,一个是黄绾。三人曾经在北京订立共学之盟,发誓一起研究圣人之学。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三人本来是兄弟,但是谁知道,后来一个人成了老师,一个人成了学生。黄绾为人谦逊,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王阳明水平确实比自己高,他佩服王阳明、尊敬王阳明,后来主动拜师王阳明,执弟子礼。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一方面说明王阳明水平确实高,另一方面黄绾更不容易,能够谦以下人。要知道黄绾学术水平非常高的,要不湛若水和王阳明也不会跟他结盟共学。黄绾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并担负起抚养王阳明幼子的责任,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534年,大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王阳明去世六年后,黄绾根据自己的了解,以及王阳明家人提供的材料撰写了《阳明先生行状》,实际上是王阳明的个人传记。关于去世时的场景,黄绾是这样写的:

廿九日至南康县,将属纩,家童问何所嘱。公曰:“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遂逝。

这段描写,与《年谱》最大的区别:一是陪着王阳明的人是家童,而非弟子周积;二是《年谱》记载王阳明觉得此生无憾了,而在这里王阳明觉得自己创立的心学,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略有遗憾。

还是在公元1534年,《年谱》作者钱德洪,也写了一篇文章,记述王阳明去世时的场景,题目叫《遇丧于贵溪书哀感》,里面是这样写的:

二十一日逾大庾嶺,方伯王君大用密遣人备棺后载。二十九日疾将革,问侍者曰:“至南康几何?”对曰:“距三邮。”曰:“恐不及矣。”侍者曰:“王方伯以寿木随,弗敢告。”夫子时尚衣冠倚童子危坐,乃张目曰:“渠能是念邪!”须臾气息,次南安之青田,实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午时也。是日,赣州兵备张君思聪,太守王君世芳,节推陆君府奔自赣,节推周君积奔自南安,皆弗及诀,哭之恸。

《年谱》同一个作者,早了29年,显然这个材料更加可信。里面有几个细节:第一,陪着他的人是他的家童;第二,文中最后明言,周积来吊丧,但是没有赶上,到的时候,王阳明已经去世了;第三,家童告诉王阳明,王大用给他准备了棺木,但是怕忌讳没敢告诉他,王阳明说了一句,哪能有这种想法呢!

从王阳明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王阳明一生思想三次跃迁。第一次是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奠定心学理论体系。第二次是在江西时,提出致良知,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王学变得更加易简,更加易于实践,对晚明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次就是晚年起征思田前,弟子王畿与钱德洪追问,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重大思想跃迁,他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阐释。实际上,在这里他是提出了顿悟与渐悟两条修习路径,但是由于“无善无恶”的境界过于超拔,对于已经习惯了“心是纯善无恶”概念的众弟子而言,非常难理解。王畿理解了,但是钱德洪理解不了。于是有了王门“四有”“四无”之争。

甚至包括后来的大儒,也算王阳明门徒,写了《明儒学案》的黄宗羲,都理解不了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这句话只出现在天泉证道中,而在其他地方没有阐述,跟王阳明此前心是纯善无恶的论述相矛盾。所以他认为这段话可能不是王阳明说的。

王阳明哪是没有在其他地方论述?他是来不及论述好吧?他刚提出这个思想,就抱病起征思田,再然后就病逝归乡途中。

如果再给王阳明四五年时间,相信王学还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钱德洪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呢?破案都是讲究作案动机的。没有动机,没法定案呀!

我们考察一下时间,就可以知道钱德洪改造王阳明去世时场景,将之升华、实现美化的原因所在。《年谱》编纂于嘉靖四十二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定本是隆庆六年版本。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王阳明去世后不久,因为未经批准就擅离职守,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人使坏,王阳明新建伯的封爵被剥夺了。到《年谱》编纂以及《王文成公全书》编纂这一段时间,朝臣开始讨论恢复王阳明新建伯封爵。爵位恢复之后,朝臣们又开始讨论王阳明入祀孔庙的事情。

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儒士,能够入祀孔庙,能够将自己的名字放到祭祀至圣先师孔圣人的庙宇里面,显然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有明一代,当朝入祀孔庙的共有四位,前面三位是薛瑄、陈献章、胡居仁。后来,经过王阳明众弟子以及朝臣的争取,王阳明拿到了第四个名额。

王阳明入祀孔庙争议很大,支持的人很多,反对的人也很多。开始,尽管有一代名臣徐阶的大力支持,但是也还是失败了。所以,统一思想,做好宣传,提升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王阳明生平资料的修订与美化正发生在这前后,是为提升王阳明形象,帮助他入祀孔庙服务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