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中国粗钢产量92919万吨,同比下降2.7%;生铁产量78277万吨,同比下降3.5%;钢材产量128304万吨,同比增长0.9%。
以此计算,2024年以来,国内粗钢平均开工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其中,高炉环节开工率平均86%,最低时81.59%,最高时89.76%。对比其它健康的行业,如此高的开工率意味着行业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来自下游的需求整体尚可,局部时间段需求旺盛,生产企业利润有较好的保障;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由盈转亏,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233.2亿元。
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与行业利润的这种偏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究底,钢厂的开工率并非由需求这一市场经济最核心的指标驱动。尽管钢厂口头都在喊“以销定产”,实际却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高产摊薄成本、银行信贷额度、地方保就业保税收、通过低价熬死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在未来兼并重组中争取更多溢价等;尤其在经济增长增速放缓之后,市场的神经更加敏感,减产了害怕给利益相关方传递出“资金链断裂”的错误信号。
最终,除了个别开发出特色产品的,只要是生产的“大路货”,供需关系失衡的节奏越来越快,行业整体陷入“越生产越亏损,越亏损越生产”的囚徒困境中。
但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只是需要这条利益链上各个相关方稍稍做出改变就可以走出困境。因为博弈论已经用很多案例论证了个体最优解和群体最优解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是打破“扩大规模可以摊薄成本”的传统理念。
如果只看成本端,我们以某A股上市的钢厂2023年财务报表为例,静态情形下,的确可以看到规模扩大成本下降的假象。这家上市公司折旧与摊销、直接人工成本、其它成本分别为186.77亿元、106.35和181.65亿元,而热卷产量为5190万吨,吨钢分摊的“折旧与摊销、直接人工成本、其它成本”分别为359.9元/吨、204.9元/吨和350元/吨,最终综合的吨钢成本为3924元/吨。
现在,假设热卷产量提高20%;那么,在钢厂采购原料不会造成原料涨价的前提下,吨钢分摊的“折旧与摊销、直接人工成本、其它成本”分别为299.9元/吨、170.8元/吨和291.7元/吨,最终综合的吨钢成本为3771.3元/吨;也就是扩产导致吨钢成本综合下降了152.5元/吨。
但上述这种理解是机械的,第一,上面的分析假设了原料端价格不变,事实上,钢厂既然要扩产,必然会导致原料采购价格的上涨;也即“摊薄成本”仅针对固定成本部分有效,变动成本和整体成本未必可以摊薄。
第二,钢厂扩产一旦超过需求可以承接的部分,则最终整体的成材销售价格是要下滑的。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钢铁需求阶梯式增长的时代。在这个阶段,谁的胆子大,敢于逆势扩张,不仅扩大规模摊薄成本没有问题,还可以乘机抢夺竞争对手的资产获取更大规模的财富。这里的核心是,这个阶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始终都有需求承接。但自从2021年房地产行业见顶之后,制造业的需求增量难以对冲房地产的减量,这个时候如果还是延续扩大规模摊薄成本的思路,就会立刻面临产品销售的压力,最终成材销售价格常常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业陷入亏损。
当前,无论从城镇化率还是人口结构,或者工业经济结构看,基本上没有人怀疑中国需求见顶的结论。如果外部的需求有增量,那也依然可以填补国内供需的缺口。但外部需求并非无源之水,较长时间内,看不到技术革命对其它经济体的钢材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也看不到产业迁移对其它经济体的钢材需求带来跨越式增长。这种状态下,还要依靠出口化解国内供给压力,就只能是现在所看到的通过低价策略挤占国际市场,而这并没有解决钢厂利润的核心诉求。
其次,控产有可能实现多赢。
钢厂生产的链条上,捆绑着原料供给方、钢厂、地方财政和就业、银行信贷等多个利益主体。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到,控产得当,是可以实现多个利益主体共赢的。钢厂控产后,供给收缩,供需向有缺口的方向发展,成材销售价格向上的动力增强;由于增值税率目前13%,只要成材端的涨价超过这一数值,则财政收入也一样是增加的。当企业的利润增加,纳税情况优良,企业在银行的白名单地位也将稳如泰山,客户反而会追着钢厂加价拿货。
当然,上述结论又得回到博弈论所推导的结论中去,如果只是一家钢厂采取了上述策略,则不会改变目前行业整体低迷的格局,但如果所有的钢厂采取了一致行动,则上述最优解就可以出现。
总结:行业下行周期,控产是保利润的重要手段
钢铁行业稳健经营的路径并不单一,比如开发独特的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但这个投资周期漫长、资本投入较大且不保证产品的需求一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又比如聘请优秀的团队控制采购成本;但如果要在需求下行阶段,更快的改变钢铁行业整体的困境,控产就是对各方的最优解。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