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三大挑战,财政政策如何发力?

中国经济面临三大挑战,财政政策如何发力?
2024年06月18日 12:36 沈建光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经济数据,投资、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特别是房地产下行趋势仍未扭转,房价跌幅继续扩大中国经济增速仍面临下行风险虽然社零同比从4月的2.3%反弹至5月的3.7%,但这主要受五一假期错位、618 促销提前等因素带动,在就业和收入都承压的情况下6月的社零将会回落。所以二季度的增速能否保证5%的增长,尚有疑问。

为扭转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政策上还得依靠财政政策加码,不过,1-4月财政收入下降了2.7%,同样面临较大压力。其中,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增值税、个人所得税降幅较大;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缩水,导致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近日笔者在FT中文网刊发文章《中国经济面临三大挑战,财政政策如何发力?》,从财政数据的视角梳理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具体请参阅全文。

首发于FT中文网(5月29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年以来,中国财政数据呈现出几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比如税收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下降,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降幅较大;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广义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主要因为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持续萎缩。

从财政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三大挑战:收入恢复偏慢拖累消费增长、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企业盈利、房地产下行影响持续扩大。为应对这些挑战,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势头,财政政策有很大空间,可以在消费、房地产等领域加大支持经济力度。

收入所得税下降反映收入增长缓慢

2024年1-4月,个人所得税累计收入5007亿元,同比下降7.0%;4月个人所得税当月收入767亿元,同比降幅达18.8%。个人所得税下降的背后,尽管存在去年年中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的影响,但居民(特别是缴纳个税群体)收入恢复乏力或许才是根本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2%,表现尚可,但笔者认为,2023年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暖可能主要得益于疫情之后农民工等群体重回就业市场带来的增量贡献,而个人所得税覆盖的群体(比如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恢复情况可能并不乐观。而且,从历史数据看,6.2%的同比增速相比疫情前8-9%的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受制于收入增长乏力,商品消费表现较弱。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降至2.3%,环比增速也只有0.03%,持续处于零增长附近。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降至2.0%。分品类看,汽车类零售同比降幅扩大至5.6%,建筑装潢、办公用品、化妆品、服装等可选消费表现不佳。相比之下,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食品、烟酒、药品等增速较快,主要是出行相关以及必选消费。

受此影响,消费品价格持续低位。4月CPI通胀虽然上升到0.3%,仍处于低位水平。其中,主要耐用消费品(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家用器具)价格环比、同比延续负增长,“以量换价”特征显著。

增值税下降反映价格下行制约企业盈利

1-4月,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收入25787亿元,同比下降7.6%。除了去年部分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以及增值税减免政策影响外,价格下行导致名义增长低迷、特别是PPI持续负增长,对企业营收和利润造成较大制约。

一季度,受物价低迷拖累,名义GDP增速仅为4.2%,明显低于实际GDP增速。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1.1%、连续四个季度为负,反映总需求依然不足。名义GDP持续低迷也是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形成“温差”的重要原因。由于居民收入、企业盈利、政府税收等均与名义增长挂钩,价格下行会导致居民、企业微观感受不佳,也会制约政府的税收收入。

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4.3%,其中“量(工业增加值)”是主要支撑,“价(PPI)”则是主要拖累。4月PPI同比下降2.5%,已经连续19个月负增长。尽管近期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带动PPI降幅逐步收窄,但受房地产下行等影响,水泥、黑色等行业价格降幅依然较大,汽车制造等产能利用率偏低的行业价格也在回落,PPI同比何时转正仍面临不确定性。

由于价格下行、成本增加,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5.0%,处于2011年以来同期低位(仅高于2023年和疫情爆发的2020年)。总体来看,价格低迷下名义增长乏力,导致企业营收和利润明显承压。

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背后是房地产下行

2021年开始,伴随房地产行业迎来下行拐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大幅下滑,2022年、2023年、2024年1-4月降幅分别达到23.3%、13.2%、10.4%。以其作为主要来源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亦明显萎缩,2022年、2023年、2024年1-4月降幅分别为20.6%、9.2%、7.7%

受此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广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的比重从2020年33.8%的高点降至2023年的24.6%,为2017年以来新低。2024年1-4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更是只有14.3%,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同期新低。

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房地产持续下行仍是最大的堵点。1-4月,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延续较大降幅:房屋新开工面积、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降幅仍在20-30%,而且是在过去几年已经大幅下跌的背景下。

同时,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环比分别下跌0.6%、0.9%,跌幅均为2015年来新高。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4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高达26.5个月,其中,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去化周期分别为20.1、23和34个月。因此,房地产市场真正企稳还需时间。

政策层面如何应对?

要应对上述三大挑战、保持复苏态势,笔者认为,政策层面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力:

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推动以旧换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衔接联动。在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后,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建筑和市政设备更新等实施方案陆续发布,但现有措施还是主要依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但地方财政压力很大,支持以旧换新的资金不足。

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比如从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中划拨部分资金。同时,将以旧换新的范围从家电、家居扩展到电脑、手机等高附加值品类,尤其是绿色智能产品。同时,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企业、零售企业的作用,推动以旧换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效衔接。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尽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尽快企稳。5月1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强调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扎实推进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特别提及“酌情以收回、收购等方式妥善处置已出让的闲置存量住宅用地”、“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表明决策层对房地产风险的关注度提高。同日,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购房需求。

考虑到收购土地和商品房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推进,在地方债务压力高企的背景下,建议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提供适量资金用于土地和商品房收储,与需求侧政策协同发力,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提振居民购房预期,让房地产市场尽快回到平稳运转模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