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塔吊林立、新动能产业集聚、公共设施项目集中开工

实探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塔吊林立、新动能产业集聚、公共设施项目集中开工
2021年06月24日 19:30 证券日报之声

本报记者 王僖

它是继雄安新区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喊出“对标雄安、学习浦东”的口号,欲打造成为“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它就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今年4月2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方案随后于5月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此后不到1个月,起步区首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25个公共设施领域项目总投资335亿元,展现出“起步区”的新速度。

对于山东省会济南来说,黄河一直是城区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制约着其发展。当喊了十多年的“北跨”战略晋升为国家第二个起步区,并寄托了“全面开启济南的黄河时代”“建设济南的未来之城、希望之城”的厚望,这片热土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目前规划范围内的起步区又在孕育怎样的新变?从新动能产业集聚、资本助力等方面,起步区的开发会有何新方向?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公共基础设施先行

专家建议积极实践REIT

黄河对于济南城区来说,因为是“地上悬河”的缘故,始终是城区的“北郊界限”,跨过这道天堑,黄河北的济南市就是村镇的旧面貌。北跨黄河就像是一场从城区到村镇的“穿越”。尽管济南市“北跨”战略喊了十多年了,这一点却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但自从山东省提出在济南黄河以北区域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再到此次“先行区”升级成为继雄安新区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显著的变化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驾车从济南中东部建成年代较早的济南黄河大桥跨过黄河时,“河北”刚刚建成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标识小广场,已经成了济南市民来到这片热土的第一个网红打卡地。

随后,记者又实地探访了开工已4年,有着“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的施工现场,这条直接连通济南城区主轴的穿黄隧道已进入到最后沥青敷设收尾阶段,正式通车步入倒计时;而在起步区规划布局的“四横八纵”快速路网的黄河大道的修建现场,记者看到这条今年3月刚开工的主轴大道工程,已然初具规模,在向今年10月完成施工,助力起步区建设的目标发起冲刺。

6月6日,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得国家批复后不到一个月,又有25个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批项目主要涉及生态环境、骨干路网、市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优质产业项目等,总投资达335亿元。

济南起步区批复后首批开工重点项目为何集中在公共设施领域?对此,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副主任崔延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起步区在黄河以北,是一个新的济南城区的概念,因为前期有黄河这个问题,这边的设施比较欠缺,下一步我们要建设未来希望之城,首先就要完善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项目。”

开发国家级起步区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先行,虽然是勾勒新区框架的必须,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融资问题。对此,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近期首批上市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经过多年探索,公募REITs从基础设施领域找到着力点,也为政府提供了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全新融资渠道,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要取得长足、稳健的发展,很大程度要去积极研究REITs,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起步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铁岗说。

新动能产业加速集聚

企业可享更多制度创新红利

在公共基础设施先行的同时,“起步区”最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其在“新动能转换”方面的扮演的角色,即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吸引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形成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

根据《实施方案》,“起步区”要在2025年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60%,到2035年要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

为达成这一目标,“起步区”规划了城市科创区和临空经济区的“两核”布局,支持布局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项目等,并前瞻布局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研发、开展氢能技术研发等。具体来看,要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布局,如发展民用及通用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装备产业,加强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布局。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位于济阳崔寨片区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时看到,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样板示范园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里已成为先行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急先锋”。园区内塔吊林立,首期引入的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三家重量级科研院所,部分科研楼和试验厂房已完成封顶。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家科研院所将瞄准先进动力、核技术应用、泛在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努力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科创引擎。

济南先行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安丰梅说,“起步区”范围内产业基础非常薄弱,高端院所落地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彼时的“先行区”制定了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政策,围绕科技创新和先行区重点产业,在落户补贴、投资优惠、经济贡献奖励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鼓励措施,目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加快人力资本服务产业集聚发展。

而此次从“先行区”升级为全国第二个“起步区”,在政策支持方面,《实施方案》更是开篇就提出支持起步区“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

对此,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支持起步区复制以上先进经验政策是起步区建设的最大政策红利,比如起步区内企业可享受更加宽松的商务环境、更加便利的贸易通道等,也意味着允许起步区开展制度创新,让起步区内企业可享受更多制度创新红利。

打造生态和谐国家样本

全新实践绿色低碳概念

作为“再造一个新济南”的新区,“起步区”几乎相当于在“白纸”上作新画,其起点也更加高。特别是在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起步区”作为济南市从“大明湖时代”迈入“黄河时代”的“全新画板”,在接下来的建设中,也将全面实践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样本。由此,围绕绿色低碳理念发展的各种新技术和产业也将在这一舞台上形成“共舞之姿”。

《证券日报》记者在实地探访时看到,“起步区”内拥有“鹊华烟雨”“鹊山龙湖”等优质的自然禀赋,特别是形成了初步开发的“鹊山龙湖”,已经吸引了众多济南及周边地区的驴友来此地休闲娱乐。

“起步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谢堃说,因此《实施方案》对起步区生态保护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同时,承载着“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期望的起步区,不仅要高水平打造绿色城市示范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还要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据悉,起步区将打造以落实“碳中和”为导向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上线绿色数字城市平台,加快推进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完工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开展“碳中和综合试验社区”试点。

一位关注环保行业的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起步区会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优先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这对于相关技术和产业在起步区的应用与集聚,将起到非常大的政策推动和利好。”

(编辑 上官梦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