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态用“种质资源”+“数字技术”服务生态修复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蒙草生态用“种质资源”+“数字技术”服务生态修复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年10月18日 20:13 证券日报之声

本报记者 谢岚 见习记者 马宇薇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大会”)第一阶段在昆明落下帷幕。此次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为COP15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唯一受邀参加的生态科技企业,蒙草生态参股的小草数字公司在论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对话中分享了题为《用大数据服务大生态和大自然》的内容。

蒙草生态表示,接下来,将以大会共识作为发展思路,继续为生物多样性找规律、为生命共同体找途径、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找依据和方法,让生态和产业并驾齐驱。

全国工商联农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文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保护取得成功的具体表现,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让生态回归自然属性、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向。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构建生物种类、生物种群的多维度生存环境,同时要注重生物经济的多元发展。”

在小草数字公司董事长高俊刚看来,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高俊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种质资源分布在大自然是生态资源,用数字化技术读懂这些自然规律再用回大自然,就能把这些资源变成资产,这就需要生态科技的转型和应用。”

目前,蒙草生态与小草数字公司联合建立了“北方特色乡土种质资源育繁推”数字化应用体系,历时28年建成了数字化的“小草诺亚方舟”,用大数据定位了全国2.7万种植物的适合生长地,并在全国建了9个分库,收集保存乡土植物和农作物种子4.2万份,标本近12万份,土壤140万份。这些样本都具备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特别是其中还包含地区特有、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样本最长可存储50-100年。

与此同时,小草数字公司通过互联网、物联网集成了生态数据云平台,该数据平台通过整理收集指定区域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建立指标分析模型,用“特色种业+生态数据”模式解决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共融问题。

高俊刚说道:“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城市的绿色生态系统,选用更节水更抗寒的植物,装上智能化的传感器,同时根据土壤墒情实现智能浇水、智能预警病虫害,为花草树木建立数字身份证。与此同时,小草数字公司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了更多生态场景,从而数字化地解决草畜平衡、特色农品、智慧林草、河湖湿地监测等需求。”

目前,利用“种质资源”+“大数据技术”,蒙草生态和小草数字公司技术团队已经成功修复内蒙古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矿、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包头昆都仑河湿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等,还参与了内蒙古“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项目的建设,让各类生态环境回归自然本色。

高俊刚表示,接下来,小草数字公司将依托蒙草生态的多年生态经验与资源积累,运用生态大数据技术提供种源定位、数字溯源、种植导航等技术支持,用数字技术统筹“采育繁推”全程管控,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沿黄流域生态规划、草畜平衡、林草管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全程大数据支持,用数字化技术读懂自然规律、用活种质资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字化、可视化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推动生态多样性发展。

(编辑 孙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