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树“上保险”,撬动一个更“绿”的地球

为古树“上保险”,撬动一个更“绿”的地球
2024年05月21日 21:15 证券日报之声

公元1094年的春日,年近花甲的苏轼,正步履蹒跚地走在南华寺的小路上。

再一次被贬,从黄州到更遥远的惠州,这位一向豁达的诗人写下,“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南华寺庄严的道场、六祖慧能的真身,以及古老的大树,应该给了他些许安慰。

930年后,2024年的初夏,在苏轼撰写的《卓锡泉铭》碑刻前面,南华寺现任方丈法广大和尚正向来访的中国平安一行嘉宾,将这段往事娓娓道来。

因树木而感动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的曹溪之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寺庙屡遭火灾,数度更名,一度衰落、荒废,又几经重建、修葺。如今,千余年过去,昔日的山寺,化身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的南华禅寺,并以六祖惠能“南宗禅法”的发源地而闻名海内外。

南华寺总共有200多株登记在册的名木古树,其中部分树龄超过500年。一个寺院里面拥有数量这么多的古树,在全国都属罕见。

其中最出名的是藏经阁两侧的菩提树,已有260多年的树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的偈语,让南华寺和菩提树闻名于世。

后代僧人也常在树下修行,所谓“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禅林宝训》里记载,“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所以,寺院也被称为丛林。

从无人机的视角俯瞰南华寺,确实就是一片丛林,整个寺院仿佛沉睡在一片古木苍郁中。

“每当我走进南华寺,我常会因为树木而感动。”与南华寺朝夕相伴多年,法广大和尚依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让古木活下去

矗立于百年古木之下,聆听苏轼的颠沛人生与南华寺的浮沉历史,总让人生出错觉,以为纵使时间流逝,树木永恒不朽。然而,树木其实也面临枯竭老死或天灾人祸。一场暴雨,一次台风,病虫害的蔓延,树木本身的老化,都有可能摧毁一棵树。

南华寺后山原有9株水松,水松是稀有古生树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只有我国尚存。九株水松为古寺奇观,自古就有“南华胜景之参天水松”之称。但近年来,因生态环境变化,目前只有三株存活较好。

南华寺中轴线附近有一棵老樟树,长年散发幽香。2021年,樟树濒临枯死,寺院虽尽力抢救,却似乎难以逆转其生死。

近年来,南华寺对古树保护愈加重视,组织僧众巡视树木,关注古树的生长情况,并配合林业部门积极救治。去年,法广大和尚发现两棵菩提树的土壤欠佳,树干倾斜,立刻为其更换土壤、打气孔。然而,术业有专攻,法广大和尚坦诚,“我们的知识、经验还有技术还是很单薄的。”

幸运的是,更多的社会力量,正在加入南华寺的古树保护之中。

近日,中国平安来到南华寺,举办“绿美广东·平安古树守护行动”活动,发布“我为古树上保险”计划。现场举行签约仪式,为南华寺200多株古树提供总额超1000万元的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保障。一旦古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草鼠害等原因损伤损毁,即可启动保险理赔程序,为古树开展施救和保护工作。

平安作为支点,还撬动政府、学界、民间等各方力量凝聚到一起,共同为古树保护及生态环境改善出谋划策。活动当天,社会各方代表围坐于南华寺后山一棵4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下,畅谈古树名木保护的经验方法、养护工作的痛点难点。

孙思是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副教授,他认为从长远来讲,保护古树,就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古树保护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向公众和基层一线古树保护工作人员培训如何通过观察古树的外观来判断古树的健康状况,以及科普最常见的影响古树健康的因素,这都是需要长期、广泛开展的工作。

陈俊杰是本次为南华寺200多棵古树上保险的一线业务员,他向大家介绍为古树上保险的特殊性,古树保险和传统种植保险不一样,每棵树都独一无二,不能用科技手段大面积、快速定损,每次验标、查勘都要亲自去现场跟进处理,树木高大,人工难以拍摄全貌,无人机也要派上用场。这个工作要求保险业务员具备综合的保险、林业、安全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

作为土生土长的韶关人,陈俊杰小时候经常到南华寺玩,以前并不懂这些树木,最近因为要给古树上保险,他又重新多次用脚步丈量南华寺,方知这个熟悉的地方有这么多名木古树。

古树深入泥土,树干直入云霄,这里还是昆虫雀鸟的家园。树木与土地、空气、动物、真菌,缔结成难舍难分的共生关系,守护着南华净土,甚至照拂着韶关的生态环境。

“小的时候来这里祈求平安,没想到,长大后成了能守护它的人。”陈俊杰说道。

虽然步履繁忙,他却为自己的工作满心骄傲,“现在这里有些树还不是古树,但只要我们好好保护,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它们就成为古树了。”

迎来新的春天

目睹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古树保护之中,法广大和尚倍感欣喜。更让他欣喜的是,他一直挂念的可能枯死的老樟树,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去年,在枯槁的老樟树旁,蹦出一棵小樟树苗。这似乎意味着老樟树的“重生”。

法广大和尚心中惦记,经常观察,枯枝是否有可能再生根,小树苗是否能健康成长。去年底,一根枯枝从枯萎的老樟树主干伸到寺院中轴线上,由于担心枯枝掉落不安全,寺院对其进行了修剪。其中有一小节分支,上面包裹着许多蕨类,颇为好看。法广大和尚突发奇想,将之插入到小花盆中,设计为造型盆景。

时隔一年,或许由于今年4月韶关连日下雨,这段枯枝竟也冒出了新芽。法广大和尚喜出望外,移下来的枯枝能发芽,那么主树干是不是也还有生命的存在?所以这次大家参访南华寺,他特意带大家去看这个小小的盆栽,它也成为大家在座谈会上讨论的焦点。

专家为老樟树的保护提了不少建议,比如,树头旁的樟树苗,日后或许可以通过人工扦插栽植,回植到老樟树的树穴里面,借助靠接或伴生接种技术,让樟树的生命得到延续。

大家都表示,要“救活”一棵树,不仅要对症下药,还仰赖着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和法广大和尚一样惦记着老樟树的,还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孙思。活动结束后,他很快又再次联系法广大和尚,表示愿意运用新的园艺技术,尝试为老樟树延续生命,创造新生。大家对古树的惦记,让法广法师倍感欣慰,他似乎也看到了新的希望。

平安“守护古树”活动成为一个契机,让树木保护不仅停留于专业技术本身,而是延伸出多元化的视角,为古木保护困境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呼吁更多力量参与到这场绿色接力赛之中。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古树保护救治工作开展,近年来,平安创新开发出古树名木保护救治/综合保险,并携手广大平安志愿者为古树保护提供更多支持。2023年,由平安提供的古树名木保险总保额达到2亿余元,已为8000余棵超百年的古树名木提供专项救治修复保障。

在此之外,平安也期待借助绿色金融的力量,助力改善整体生态环境,为树木与人提供更好的栖息空间。近年来,平安紧随国家“双碳”战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探索和实践绿色金融。在绿色保险方面,2023年平安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达到373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1463亿元,同比增长25.7%;在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方面,规模达1286亿元,同比增长19%,并且已100%将ESG融入投资管理要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绿色金融举措的效果未必立竿见影,但功必不唐捐。正如老樟树的枯枝在意料之外冒出新芽,古树名木保护的每一步尝试,或也将帮助撬动一个更绿色的地球。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100年前,当下的古树,在当时尚未长成,甚至可能还未生根。如今,大树拔地而起,葱葱郁郁,为南华寺遮风挡雨。仰望巨木,似乎可以想象,今人栽下的树,通过日复一日的照料和养护,未来将长成何样,又将如何慰藉人们。

树木的一枝一叶关联万千世界,是万物繁荣共存的重要基础。人类亲近与爱护树木,树木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反哺人类与自然。

南华寺的古树见证了无数的晨钟暮鼓,承载了苏轼等文人墨客的哲思与情感。今天,我们站在这些古老生命的面前,不仅是在守护一段历史,更是在维护一个生生不息的绿色梦想。中国平安的“守护古树”行动,不仅是对这些古树的一份保障,更是对历史和自然的一份尊重,通过绿色金融的力量,将这份尊重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持久的承诺。在未来的日子里,愿南华寺的古树继续繁茂,愿老樟树长出新的叶子,愿我们的绿色梦想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CI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