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产业看未来

从未来产业看未来
2024年04月29日 11:06 半月谈

*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8期内容

中央多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类脑智能、深海空天开发、量子信息……当产业与未来连接,总让人有无尽的遐想与憧憬。立足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未来产业,它是否真如未来一般难以预测、掌握?

“未来”并非完全不可预见

2008年,中国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彼时,使用哪一种新能源、何时能够产业化落地,各国产业界莫衷一是。此后,中国政府积极制定产业政策,统筹部署“十城千辆”试点示范、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发放购车补贴等。

把握住当时的“未来”,成就了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技术、产业之间的跨界融通、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容易催生原创性、颠覆性的产业新形态。未来产业更有可能出现在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中,这提醒人们尤其需要关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无人机搭载着海鲜起飞 毛思倩 摄

认识未来产业,需要厘清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关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处于产业孵化期,技术更加前沿,技术路线的前景、商业应用的周期尚不明确。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也不是存废替代的关系。传统产业中的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通用技术等是未来产业成长的依托、基础。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一方面,铜、铝、铅、锌等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有色金属行业走出单一初级材料的“资源诅咒”,融入高端装备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政策加注未来产业

2024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到2027年,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细读《实施意见》,其制定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技术路线,提出打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9项创新标志性产品。

据了解,工信部已设置专门的未来产业机构。分析认为,这一机构将主要研判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提出政策建议,同时组织协调未来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并对未来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的监测评估。

从地方规划来看,各地已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30余份。如江苏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零碳负碳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北京提出,提升“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跨越“死亡之谷”

当前,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受限;国内部分前沿技术存在短板、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高端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使得未来产业发展仍受制约。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之间也存在“死亡之谷”,部分前沿科技或难以有效产业化。

业内专家认为,在结合国内发展实际前提下,可参考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美国“概念验证中心”模式等发达国家经验,在维持科研独立性、保障对高风险前沿技术投入的同时,围绕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和产品研发服务,缩减技术转移所需要的时间。

“我们将从政策、创新、应用、治理4方面着手,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提出,工信部要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精准识别高潜能前沿技术;建设一批中试平台,为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加速成果转化。

半月谈记者:孙文豪

责编:秦黛新 / 校对:张子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