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重庆 | “母城”渝中:以小喻大

何以重庆 | “母城”渝中:以小喻大
2025年01月04日 14:13 半月谈

作者:唐余方 贺兴梅 陈一豪

《当代党员》2025年第1期

【开栏语】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一座超大城市,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时时处处事事焕发着“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

她山水环绕、江峡相拥,拥有最魔幻的地形、最立体的交通,是在大山大川间生长起来的山城、江城;

她烟火气十足、活力四射,是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之都;

她有血性、雄得起,有红岩英烈的宁死不屈、“三线建设”的倾情奉献、百万三峡移民的“舍小家、为大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英雄之城。

她积淀着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是一座拥有多元文化的魅力之都。

3000多年的时光里,这座城市被历史、人文、自然抹上一层又一层色彩,造就一道又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一座深受追捧的“网红”城市。

平行的山、激荡的水、立体的城,这些是重庆,但又不是完整的重庆。完整的重庆在38个区县的架构内,每个区县都是她的一个侧影,都能寻找到她的生长肌理。

2025年,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开展“何以重庆”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各区县,追寻“根”与“魂”,打望“影”与“面”,呈现“时”与“势”,以无数个侧面、无数条脉络、无数种姿态,刻画一座城市最真实、最丰富、最生动的模样,让世界真正读懂“何以重庆”。

本期刊发“何以重庆”专栏的首篇文章《“母城”渝中:以小喻大》。

俯瞰渝中半岛。图/张坤琨

何以渝中?

渝中区是重庆人心中的“母城”,它孕育了重庆古城,繁衍了重庆的商业、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这里亮起了重庆的第一盏灯,诞生了重庆的第一家医院、第一份民营报纸、第一家邮政支局、第一所高等学府、第一座公路大桥、第一个现代化购物中心……它发展的厚度,远比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要深得多。

渝中很小,水陆面积23.24平方公里,仅占全重庆的万分之二点八,临水的下半城我们一天可以走几圈;渝中又很大,它浓缩了重庆山水人文最精华的部分,保留着最传统和最现代的重庆生活,凝聚着古巴渝的根、老山城的魂、新重庆的韵,这是我们怎么也走不完、品不尽的。

无论我们着墨多少,似乎都无法将这座“母城”的古韵悠长、器宇轩昂、活色生香道个完全。揭开它“面纱”的一角,便足够令我们折服。

山城巷游人如织。图/王欢

历史与现代共生共长

古老的重庆就活在渝中纵横交错的街巷里。

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我们沿着解放东路,多次路过太平门城墙公园,一开始并未留意到位于道路斜下方的城门和城墙。后来,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唐嵩专程带我们去了一趟太平门,顺着他的指引,厚重的历史在眼前一层层铺开。

建筑是有生命的,修建于明代的太平门,已经600多岁了。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建“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这是继战国张仪筑“江州城”、蜀汉李严筑“大城”、宋彭大雅筑城之后,重庆历史上第四次筑城。城墙围合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全部在今天的渝中境内,这就是重庆古城的范围。

太平门是“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中的开门之一,临近长江,城门内曾是重庆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1920年,邓小平就是从这里出发搭乘“吉庆”号客轮,告别山城顺江东下,从上海启程赴法国勤工俭学。

从太平门进来,左前方是重庆海关监督公署旧址,这栋青砖外墙的建筑建于19世纪末,当时主要用于经办征税、监管、缉私等业务,是重庆开埠历史的重要见证。海关旧址对面是古时重庆的政治地标、重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老鼓楼衙署遗址,部分筑墙砖上刻着的“淳祐乙巳西窑城砖”等纪年铭文,证明这片遗址已经快800岁了。

与太平门几乎一步之遥的,还有始建于元代的东华观藏经楼,建于清代、清末重庆商会首届会长李耀庭的公馆“卜凤居”,建于1850年的美国大来公司旧址“江全泰号”,建于19世纪末的大清邮局旧址,建于1926年的药材公会旧址,成立于1926年的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它们散落在太平门周围,静默不语,见证着重庆的筑城史、开放史、革命史和经济发展史。

渝中是重庆的“母城”和发源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虽然面积很小,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渝中历来就是郡、州、道、路、府、县以及西南大区、重庆市治所所在地,曾为巴国、大夏国国都,中华民国战时首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这座半岛,完整地保留了重庆三次建都、四次筑城的历史文脉。

这些历史文脉就在147处文物,43个博物馆(陈列馆),42栋历史建筑,12处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17处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和85条传统街巷、历史道路中延续着。毫不夸张地说,走在渝中的大街小巷,古老建筑和历史遗址在不经意间就会闯入你的视线。

在道门口,当我们走进一家普通的小吃店时,并未料到这附近是一片历史建筑群。店主张开儒67岁,出生在大梁子(现渝中区新华路),她告诉我们,这一地段是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店铺的斜对面,是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穿行在枣子岚垭正街时,我们被居民楼旁一排古朴的灰色石梯吸引。拾级而上,在幽静的巷子里,我们发现了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的旧居。再沿着小巷往上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又跃然眼前。

路过东华观巷,我们还遇到了巴渝早期的民居,同行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党支部书记张鸣看到这几栋房屋激动不已。他解释,房屋的外墙应该是竹编夹泥墙或木板墙,后来为了加固墙体才砌了砖,从窗户上支出一块木板作为小阳台,有着很浓的巴渝特色,而作为横梁的那根木头,怎么也得上百年了。

这些不时闯入视线的历史建筑,让我们穿行在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古老的,时间仿佛就定格在过去;一个世界是崭新的,高楼大厦层层叠叠,车辆川流不息,江中游船来往穿梭,时间在飞速流逝。历史和现代的光影在我们眼前不断交替。

后来,我们来到东水门,当看到“棒棒”挑着一担沉甸甸的货物从滨江路走上来、一步一步跨过古老的城门时,我们仿佛被带回到过去那个潮起潮落的东水门码头——灰暗、潮湿、拥挤,船工、挑夫和小商小贩接连从身边走过。但是,当东水门大桥下的轨道交通6号线列车呼啸而过,醒目的橙色桥身与高速运转的车轮摩擦声又很快把我们拉回到现实。

600多岁的城门和城墙,200多岁的湖广会馆,50多岁的“棒棒”,还有年轻的东水门大桥同入一画,这就是渝中,历史和现代共生共长的渝中。

在联合国际云端之眼观景台俯瞰渝中,金融机构鳞次栉比。图/王欢

传统业态与新派潮流共存共促

和渝中人聊渝中,他们脱口而出的记忆,大都是这里的水和这里的码头。

渝中是从江水里生长起来的城市。长江和嘉陵江在这里交汇,一座又一座码头沿岸而生。从两江汇流的朝天门细数,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等水码头曾一座连着一座。

凡是有码头的地方,贩夫走卒云集,人多了便汇聚成街,街兴则成市。从两江汇合口这一最低处开始,这座城市沿着山势向上生长,突破古城墙向外拓展,先是沿陆西进,腾挪至古城最高处的鹅岭,连接沙坪坝区;后又跨越两江,桥架南北,连通起江北区和南岸区。江、山、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生长在一起。

渝中的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就在长江和嘉陵江边。

伍春莉是土生土长的渝中人,出生在东水门附近,是在江边的热闹中长大的。在她的记忆里,朝天门码头到东水门码头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生意,到处是流动的饮食挑担,临江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摆摊,她家也不例外,曾在家门口支了个早餐摊。

邹升发是一个“老渝中”,80岁了,始终喜欢离江近的地方。小时候在江边捡鹅卵石、坐过河船、看江水涨落,沿街密密麻麻的商铺,延伸到江边陡峭曲折的石梯,还有沿着石梯上上下下的“棒棒”,都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20多年前,邹升发从渝中区中山二路搬到位于陕西路的基良大厦小区,最后又住回了江边。

在重庆,再也没有哪个地方像渝中这样受到两江如此多的滋养。这座城市的诞生是因为两江交汇,商业贸易的发展起源于水运,人们早期的生存也依赖奔流不息的大江。不管追溯到几十年、几百年还是几千年前,江水都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明清时期,重庆城的商贸、金融、官衙均集中在下半城长江沿岸码头附近。这里有当时重庆最早的金融机构票号、钱庄、当铺,就集中在现在的陕西路;沿江区域几乎全是物资集散地,太平门是木材集散地,储奇门、南纪门是药材集散地,千厮门则是棉花集散地。这里还形成了许多具有市场特色的街巷,如棉花街、磁器街、打铜街、油市街等,有四五十条。

两江汇合的舟楫之利、商贸之便,吸引了浙江、湖北、江西、福建、陕西等地的商贾。为了方便沟通信息、开展商业活动,他们陆续在重庆城建立会馆,陕西会馆在陕西街6号,福建会馆在朝天门沙井湾,湖广会馆在东水门……清末民初,重庆的各大会馆齐聚下半城。

1891年,重庆被列强辟为通商口岸,海关就设在朝天门附近,后转移至太平门附近的白象街。

重庆开埠后,外商轮船纷纷挺进川江,在狭小的渝中半岛上开洋行、办工厂,长江上游的沿江区域被卷入国际市场,中国内陆地区从这里走向世界。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志英说,渝中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重庆开埠后,这里迅速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货运中心和物流集散地,1891年重庆洋货净进口为137万余关两(清朝海关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1894年便增加到510万余关两;同期,土货出口额也从138万余关两增加到500万关两。这些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都需要通过金融活动来完成,重庆城也逐渐发展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1899年,重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重庆分行在小什字开张;1908年,大清银行重庆分行开设在千厮门……与此同时,保险业、证券交易所、票据交换所等新式金融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座半岛上。

全面抗战时期,陪都重庆成为大后方金融中心,众多金融机构内迁于此,朝天门至望龙门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等比比皆是,鼎盛时期多达150余家。

今天,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的渝中,“因水而兴”的历史仍在延续。

陕西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因靠近朝天门码头和东水门码头,从清朝开始便商贾云集。改革开放后,这片区域最先冲破桎梏,发展成为小商品批发一条街。

走过几百年,这条老街历经风雨,依旧繁荣,仍然是重庆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大融汇商场、协信商场、大正商场等15座商场几乎将陕西路塞满了,数百种商品在这里聚集、流通。

如果说陕西路延续了渝中传统的商业形态,那么解放碑商圈、大坪商圈、化龙桥重庆天地商圈则让渝中走出现代化发展新路,迸发出新的活力。

这些城市地标商圈汇聚了143家世界500强企业、420个国际知名品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列全市第一。解放碑依然是重庆“第一街”,龙湖时代天街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年客流量超亿人次。在重庆“多中心”商圈模式下,渝中的商业地位依旧无可撼动。

与此同时,渝中依然延续着它作为重庆金融业发源地的辉煌。

从新华路到打铜街再到五一路,那些熠熠生辉的高楼大厦,几乎都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办公场所。寸土寸金的渝中,集聚了433家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占全市近70%,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超过1.35万亿元、全市占比约12%,金融业增加值、保费收入、绿色金融规模等位居全市第一。重庆唯一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扎根在这里,成渝金融法院落户于此,农畜产品、土特产品、药品等交易所也在这里,金融业成为渝中的第一支柱产业。

以重庆万分之二点八的面积创造全市5.4%的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和活跃度居全重庆之首,这就是渝中,站在历史肩膀上不断发展、续写辉煌的渝中。

位于渝中区的戴家巷崖壁步道。图/王欢

寻常烟火与千年文脉的共栖共融

因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渝中在时间长河里叠加出许多丰富性。

它有许多种层次,从最低处的两江交汇到最高处的鹅岭,相对高差超200米,一坡坡石梯,一条条街巷,皇冠大扶梯、凯旋路电梯、长江索道等通道连接着城市上下,临崖而建的山城巷、戴家巷,穿楼而过的轨道交通2号线,深入山体的防空洞,高楼与高楼之间的悬空天桥,立体的山水和立体的建筑融为一体。

它还有许多种颜色,两江交汇处的黄色和绿色,来福士的银色,古城墙的灰色,东水门大桥和千厮门大桥的橙色,湖广会馆的黄色,红岩村的红色……这些颜色点缀在高低起伏的城市间,打破了现代都市的千篇一律,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元素,赋予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旅资源。置身渝中,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句:“这里最重庆。”

这些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涌进渝中半岛,但并未影响这座城市的生长肌理和人们的生活形态。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繁华的商圈还是在僻静的背街小巷,寻常烟火与旅游空间都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这种感觉,去一趟山城巷就能感受到。

这条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步道,原是从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走出的“天灯巷”。沿路铺设的街灯,星星点点,从远处看恰如一条通向天际的“星路”。1972年,“天灯巷”更名为“山城巷”。

山城巷起于下半城的南纪门,阶梯顺着山势一直延伸到上半城的领事巷,外侧可眺滚滚长江,充分体现了山城重庆的地理特色。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保留着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民居建筑,重庆开埠时期修建的外国领事馆和教堂,抗战时期的吊脚楼、防空洞以及石库门风格的建筑……一梯一步都承载着悠远的历史记忆。

老建筑、老街巷纵然颇具韵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会老化,业态会变迁,往往无法承载人们的高品质生活。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十几家人挤在狭窄的空间里生活……诸如此类的生活场景,留存在许多老渝中人的记忆中。

为了留住“母城”记忆,同时也着力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2018年,渝中选择以“微更新”的方式,对山城巷进行保护利用,通过保留历史建筑肌理和脉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举措,打造出一个有文化、有记忆、有新生、有活力的山城巷,并很快成为热门“打卡”地。

即便是在工作日来到山城巷,这里依旧游人如织,咖啡店、杂货铺、火锅店等各式店铺挤在巷道两旁。不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高处,店铺的楼上到处是本地居民生活的痕迹:窗台上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挂着等待风干的腊肉、放着长得旺盛的花草;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深处,走进狭窄小巷,会遇到接孩子放学的父母、手提蔬菜的老人、下班回家的上班族……这里不仅是一个景区,还是一个居民区,老街的韵味依然。

“山城巷一定是活态的,其使用价值和生活形态并没有被改变。”唐嵩说,渝中有太多的文物、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还有数不清的老街老巷,注重保护传承、活化利用这些宝贵财富是渝中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因素之一。

“活化利用”,就是要让千年文脉与这座城市共同生长,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

所以,我们在太平门和通远门,既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也能遇到散步、遛弯、喝茶的居民和游客,因为在保护城墙遗址的同时,渝中进一步开发城墙的文化旅游资源,太平门和通远门都被打造成城墙遗址公园。

更新改造后的戴家巷既保留着原有的印记,新的肌理也在蓬勃生长。沿戴家巷崖壁步道拾级而上,我们邂逅了峭壁黄葛,以文创、餐饮等业态为主的各色小店,还寻到了吊脚楼的痕迹、古城墙的遗址。步入戴家巷街区,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火锅店、豆花饭馆、小面摊等沿街铺开,在黄葛树下对弈的居民、悠然散步的老人、追逐玩耍的孩子,还有在居民楼下摆摊的磨刀匠等,聚拢了老重庆的人间烟火。

2024年才改造完成的鲁祖庙,尽最大可能保留了老建筑以前的模样。透过各个年代的建筑,我们能够窥见重庆不同时期的民俗生活。最让人意外的是,这条百年老街上既有咖啡店、西餐厅、品牌书店等时尚新潮的店铺,还有与本地居民相伴几十年的农贸市场,买个菜出来便是鲁祖庙。

年代感、时尚范与烟火气并存,居民的生活空间和游客的旅游空间融为一体,这就是渝中,寻常烟火与千年文脉相互交融、历经岁月洗礼始终开放包容的渝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