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受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邀请,担任“港大经管学院领袖企业家讲坛系列”第三讲主讲嘉宾,并获聘为港大客座教授。在讲座中,他指出:九死一生的历练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经历的。没有这种考验,企业的生命力是不够的,能够称为“百年老店”的公司无一例外都经历过重大危机。本文为李东生现场讲座及问答环节核心观点摘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讲座伊始,李东生首先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及未来。他指出,经济全球化虽持续创造经济福利与收益,但也致使区域发展失衡,发展中国家长期被困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发达国家则面临制造业空心化难题,双方都没能从全球化中充分受益。并且,受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和贸易模式会逐渐趋向本土化及区域化,全球贸易规则或将被区域化规则取代。
随后,李东生分享了TCL25年来的全球化探索与实践。当下,TCL已构建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布局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和新能源光伏三大产业,旗下设有46个研发中心、33个制造基地,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1万项。全球化对TCL从消费电子企业转型升级为全球化的科技制造产业集团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前瞻性构建全球化工业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
02
培育企业新的增长曲线:通过产业升级,转型为科技制造产业集团,进而在全球高端制造市场竞争中构建核心优势;
03
坚定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依靠领先科技推动全球化进程;
04
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团队:打造全球化的经营组织,为企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最后,结合当前逆全球化以及市场需求疲弱的背景,李东生提出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需改变发展策略来实现突围,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01
从产品贸易到共建工业能力,推动海外本土化建设: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积极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02
从全球产品制造到全球品牌经营:成本竞争难以持久,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品牌传播,最终在价值实现中体现自身竞争力;
03
从兼并收购到自主成长:稳扎稳打持续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让全球化之路更稳健、更可持续。
问答环节
分享结束后,李东生还与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毛振华及现场师生们展开了深度探讨,就企业家精神、当前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问:作为企业掌舵人,你为什么选择专注制造业,而没有进入来钱更快、规模膨胀更快的行业?
李东生:坦率讲,我没有想过去赚快钱,而是更重视技术。我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便想要从事技术相关的行业,做下来后发现我挺喜欢并且享受做企业的过程。如今,我做企业已经43年了,虽然到了这个年纪,但我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年轻人差不多。坚持下来的原因很简单,我真心喜欢这个事,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总会让我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
此外,我之所以能始终专注于这个领域,与历史大势密不可分。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改革开放后期的市场参与者的实践,以及西方经济发展中的许多企业成长路径,都为我提供了借鉴。能够看清大的格局,就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决策。
问:TCL手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在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为什么最终失去了市场份额?是因为后来的品牌更有优势吗?
李东生:TCL曾在2001年至2004年间在中国市场的功能手机领域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当时,手机市场主要是功能手机,而不是智能手机。后面手机业务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跟上智能手机的颠覆性变化。智能手机由苹果引领,而苹果不仅改变了整个手机产业,还将原来的市场领导者淘汰了。今天,老牌的手机厂商几乎不复存在,但中国的一些企业逐渐崛起,他们的技术、资金和创新能力都非常强。
但为什么TCL的手机业务有亏损,我们却仍然坚守?原因很简单,TCL有四大核心产业,其中智能终端是重要的一环。而智能终端中,移动智能终端是不可或缺的领域。既然选择了智能终端这个产业,就必须保持竞争优势,不能轻易放弃。我们是今天竞争不过,不代表未来也竞争不过。
问:“鹰的重生”中提到的困难期对TCL的影响很大,这是你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吗?
李东生:对,这是最困难的时期,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我认为九死一生的历练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经历的。没有这种考验,企业的生命力是不够的。看看全球的企业发展史,能够称为“百年老店”的公司无一例外都经历过重大危机。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会给自己心理暗示:“任何事情都有解,只是我现在还没找到解。”这种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让我始终保有一份希望。很多企业最后的失败,往往是差了“那么一口气”,没有熬到转机的到来。而我认为,只要能够挺住,就有可能找到答案。
问:TCL在经历危机重生的时期,你是如何迅速找到突破点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企业迅速恢复?
李东生:在那个阶段,企业家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如果精神上泄气,就很难再有机会逆转。对于我来说,关键在于相信问题一定能解决,用时间换空间。
问:关于供应链管理,你提到中国制造业竞争激烈,甚至出现“内卷”。有些企业为了压低成本,不惜让供应商承受巨大的压力,您怎么看待?
李东生:首先,从中国制造业来看,全球化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有些企业靠压缩上游供应链获利,但这样长期下去,上游企业会不愿合作。要让一个产业发展得好,必须注重生态建设。
以我们每年举办的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为例,这个大会邀请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创造新价值,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能,同时实现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我们主动推动这一生态建设,因此在供应链合作中口碑良好,很少有供应商投诉,也乐意与我们长期合作。
在公司管理上,我早已硬性要求优化付款流程。比如,供应商提供30天账期,到了期限财务系统会自动付款,无需审批流程。过去很多企业拖欠货款,供应商为收款不得不派人跑流程甚至送礼。但在我们的体系下,只要货物无问题,款项准时支付。这让供应商对付款周期更有信心,也愿意多合作。
这种流程改进不仅降低了供应商的交易成本,也提升了合作效率。供应商无需额外支出人力成本,更愿意满足企业需求。对我们来说,这种稳定的业务关系也有助于提升信用评级,进一步优化融资条件,形成了良性循环。
问: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创业。你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机会多、增长快。相比之下,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经济周期的波动,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创业还是打工?
李东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你就会投入更多,而投入是成功的基础。创业确实很辛苦,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最重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