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俏宋志平对话:碳中和引发“文明的交替”

刘俏宋志平对话:碳中和引发“文明的交替”
2022年11月25日 16:55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变成了生产要素。那整个生产函数发生变化之后,对传统行业在技术、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上会带来一个系统性的冲击,所以压力会比较大。至于如何回应冲击,就完全看企业自身的战略高度以及他们愿意付出的努力。

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碳中和”无疑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议题。201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了ESG的理念,而中国政府在“十四五”期间也提出了“双碳”战略,与全球的气候议题高度契合。

如今,ESG中的环境维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显著、最突出的维度,在“3060”战略下,企业该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个人又能够做些什么?凤凰网财经《知行》对话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

主持人|武辰

文|武辰 杨永欣

全球通胀叠加疫情反复,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宋志平指出,长远来看,制造业存在两个挑战:一是全球通胀带来的经济衰退,对制造业出口产生影响;二是大宗原材料的上涨,会提高制造业成本。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当前最重要的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避免由于某个环节而造成整个产业链受到影响。

今年5月,国资委公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力争“全覆盖”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宋志平提出,必须加快推进各企业ESG报告披露,不能把ESG当成一个简单的口号,或是企业的宣传工具。他同时表示,在公司治理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度、合规度,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刘俏院长认为,“双碳”战略将带来两个动能的变化:一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大量投资机会,以及新行业崛起的可能性;二是碳中和可能会引发“传统工业文明向一个新型的文明”的交替。在这种变革之下,一些跟碳中和相关的服务型行业可能会有更多发展机会。他认为,企业推行ESG最好的动力就是将碳定价引入资本市场,“我觉得投资者的反应是比较快的。可以看到在中国A股市场上,那些ESG得分比较高的企业,它的估值也会相对高一些”。

近期,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牵头起草,并联合包括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移动、蚂蚁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家标准研制单位共同推出《企业ESG披露指南》团体标准,并于6月起正式实施。也就是说,未来国内的企业可以参照该指南进行ESG相关指标的评估。

刘俏指出,从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角度来讲,要建立全球统一的标准非常困难,而最容易建立全球统一标准的是“环境指标”,因为碳本身最终可以被归结成是一个数量。

对于车企的绿色转型,宋志平提出,除了电气化,车企未来可以在轻量化上有所突破。而刘俏认为,车企有责任将自身的ESG理念外溢到原材料的供应商和下游,从而对全产业链起到带动作用。

以下为《知行》对话宋志平、刘俏完整访谈内容:

1

制造业的困境与突围

《知行》:刚刚出炉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是2.5%,二季度是0.4%。外部环境严峻加上内部疫情的反复,首当其冲就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宋会长,您认为制造业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宋志平:我觉得制造业现在有两点(困难)。一是从市场上来看,因为制造业是靠消费来拉动的,这方面在前段时间也是有些压力的。二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制造业影响也很大。但是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还是不错的,像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6%,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其实从制造业本身来讲,还是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来进行竞争。最近我去了几家汽车厂,看完以后我觉得挺有信心的。像新能源、光伏制造业等方面,还是有不少的亮点和新的拉动。我们老讲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其实中国制造业也有很强的韧性,它可以顶住一些压力。此外对制造业来说,强化自身的管理、创新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宋志平:制造业要做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知行》:所以您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并不是防范供应链的外溢,降本增效可能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宋志平: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制造业存在两个挑战:一是欧洲和美国的通胀带来的一些衰退,会对需求产生影响,对制造业出口会有影响;二是大宗原材料的上涨,会提高我们的成本。

企业要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企业如果不生产,可能会影响产业链。我到一个企业去看,发现很多发往欧洲的汽车都堆在库里,就是因为有一个零件受疫情影响工厂没有生产出来,所以就没法发货。所以一个企业出了问题,不光是自己停了下来,还要影响很多企业,这是产业链上的问题。

2

“碳中和”下的企业转型

刘俏:碳中和引发“文明的交替”

《知行》:今年从年初到年中,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在强调“稳”字。那在这个“稳”字下面,是不是可以抓住一些机遇?比如说在“双碳”战略下,有没有一些新的增长点?

刘俏:我觉得这几年或者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有两个比较大的动能会发生变化:一是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背后其实对应着大量的投资机会,以及大量的企业成长、新行业崛起的可能性。另外一个主要的力量就是碳中和。它可能有点像是两个文明在交替的一件事,就是传统工业文明向一个新型的文明在交替。其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以及人跟人之间互动方式的变化。

按照《巴黎协定》的规定,大家约定在2050年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中和。我们简单测算的话,我们国家在这30年里的投资可能是在255万亿到300万亿,转换成GDP的比例的话,一年可能要有7%~8%或者8%~9%的GDP用于投资,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让人期待和兴奋的机会在里面。

《知行》:那如果从行业来说,您觉得哪些行业是最能受益的?

刘俏:我觉得能源行业冲击是比较大的,冲击大就意味着它有技术变革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因为碳中和本身还涉及到对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的利用、捕捉、固存,所以这一块的变化会非常大。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模式崛起,这些行业或许现在还没有,但是未来可能会俨然成型。

此外,像核准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的减排(量)的中间服务,或为企业提供碳中和方面的战略规划、路径安排的服务,包括金融服务等类似的一些服务型行业可能会有(发展的)机会。

《知行》:您刚提到“文明的交替”这样一个观点,在交替过程中可能会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刘俏:以前就经济学角度的生产函数来说,就是一个资本,一个劳动力。但现在你会发现,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变成了生产要素。那整个生产函数发生变化之后,对传统行业在技术、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上会带来一个系统性的冲击,所以压力会比较大。至于如何回应冲击,就完全看企业自身的战略高度以及他们愿意付出的努力。

宋志平: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要化被动为主动

《知行》:宋会长您走访过这么多企业,您觉得他们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顾虑?

宋志平:我觉得在绿色转型上有几个关键的点。一是从现有的生产入手,做到节能减排。因为节约能源其实就等于生产能源。比如像刚才讲到的智能化,其实智能化不光是减少了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它使整个操作更加精准,这样就节约了很多的原材料,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建材领域来讲,其实我们的建筑48%左右的能源、热量都是通过窗户和门去散发的。窗户就这么一个玻璃,假如把现在普通的建筑玻璃,都换成Low-E(低辐射)玻璃,三层真空,那就可以使我们现有的能耗减少70%。

同时我们还要搞大量的能源替代,像光伏、风能这些都是我们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我们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又叫发电玻璃,在玻璃上涂一层就可以发电了,而且(转化率)会超过我们现有的晶硅电池。在风力发电叶片的制造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叶片供应商,这些新能源的到来给大家开辟了很多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对企业来说,你得跟上步伐,由被动变主动。你主动去做就会发展得比较好,也会有很多机遇。如果你很被动,可能就适应不了这一场变革。

3

碳定价与企业发展

刘俏:碳定价对企业决策非常重要

《知行》:碳交易市场和碳定价,其实可以理解为让企业把这部分节省下来的碳,转化成自己成本的降低?

刘俏:所谓碳价,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这种伤害内化到企业决策里面来,变成企业决策中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比如中国现在一年大概排放100亿吨的二氧化碳,如果按照上海全国碳交易系统的碳定价,基本上50元/吨。就意味着有5000亿的成本是需要从企业的损益表里面反映出来,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动力。所以为什么碳价很重要,其意义就在于我得把你带给社会的这种伤害,反映到你企业的决策里面来,反映到个人或者家庭的决策里面来,那么形成一个准确碳价就变得非常关键。

刘俏:碳定价要引入资本市场机制

《知行》:您在碳定价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吗?现在这个50元/吨主要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刘俏:现在主要就是基于参与碳交易这些企业的买卖行为。除此之外,我觉得可能把这资本市场引入进来(会比较好)。因为资本市场相对来说是对信息反应最敏感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碳风险本身是否影响上市公司的定价(来评估如何碳定价),把我们的碳价倒推出来,其实这些工作是可以做的。

我认为如果要真正实现ESG转型的话,企业得意识到它的必要性。目前来看,我觉得投资者的反应是比较快的。可以看到在中国A股市场上,那些ESG得分比较高的企业,它的估值也会相对高一些。这就说明碳风险现在已经是一个定价因子了,如果二氧化碳排得多的话,企业的股票市值是会受到影响的。通过这种方式,它能给企业提供一个动力:我需要关注碳排放这个事情,或者“E”这个因素,否则的话我可能会被投资者唾弃,或者说我会受到某方面的惩罚。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此外,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去助推企业实现ESG转型)。

4

ESG与企业治理

宋志平:企业不能把ESG当成口号和宣传工具

《知行》:其实ESG在全球已经提出了快20年,宋会长您觉得ESG和双碳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宋志平:ESG,“E”是环境,这部分就含有双碳,“S”是社会责任,“G”是公司治理。实际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上市公司ESG的披露是强制性的,在我国香港地区也是这样。2020年,我们大概有1112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2021年,大概有1408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去年比前年增加了26.6%,其实这是挺大的一个变化。

证监会在今年4月份,要求上市公司在和股东、投资者沟通时,要包括ESG的内容。今年5月,国资委要求央企的上市公司力争到明年实现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所以今后我们的企业其实是有两个报告:一个是财务报告,一个是ESG报告。像一些比较规范的、知名的投资者,他们会把ESG放在选择标准的第一位。首先这个企业要是绿色化的、低碳的,治理是规范的,而且承担社会责任,然后再去看财务报表。

现在我们也提出各个公司成立ESG委员会。对于ESG委员会的构成,我们希望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要兼任ESG委员会的主任。也就是说不光要有这种要求,关键组织还得落实。不能把ESG当成一个简单的口号,当作企业的宣传工具。

最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布了一个《企业ESG披露指南》团体标准,各企业可以参照。

刘俏:ESG中的S和G很难实现全球统一标准

《知行》:刘院长您觉得ESG的标准是不是可以全球统一?有这个必要吗?

刘俏:我觉得从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角度来讲,西方国家的标准跟中国的标准还是不太一样的。毕竟从治理上讲的话,我们的股权结构跟西方就很不一样。中国基本上很多上市公司,都有控股股东,有大股东。而像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它的股权相对会比较分散一点,相对应的治理机制等方面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像“S”跟“G”这两个字母找到全世界通用的标准会非常困难。

但“E”这个方面,因为碳本身最终可以把它归结成是一个数量(所以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标准)。比如这个国家或者这个企业,它在这个年度排了多少温室气体,有没有减少或改善,它的这个供应链、产业链里面的合作伙伴在碳排放上是什么情况,都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字,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是比较容易找到一个基本准则的。

宋志平: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是诚信

《知行》:如果企业想打造一个完整的ESG战略,在公司治理上有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方法论?

宋志平:其实在ESG里边讲的公司治理,和一般我们讲的公司治理有些不同。一方面是,ESG里讲的公司治理有一些合规性的要求,比如说反商业贿赂、劳动制度等,它包含的面更广一些。

另一方面就是在公司治理中,尤其是上市公司,更应该要透明、公开、合规。如果放到ESG里,我们可能更要强调企业的社会性。所以对企业家来说,就有一个“诚信”的要求。我们老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所以在这方面,就是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度、合规度。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5

新能源车企助力碳中和

刘俏: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 中国碳中和任务就完成了10%

《知行》:您说资本市场的反馈很重要,企业和资本市场也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那最明显的可能还是汽车行业。比如说一些新能源的车企,它的股价还是比较高的。您认为当我们中国大部分的,甚至是所有的车企都转向新能源的时候,对整个中国经济向绿色转型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刘俏:这是特别好的一个问题。因为汽车行业本身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支柱行业。汽车行业的消费者,最终可以归结为是个人和家庭。个人家庭在消费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论是从生产端,还是从消费端,在中国占到50%左右。在这其中,汽车这一块又可以占到整个家庭碳排放的20%,那这样的话就可能占10%,也就是10亿吨的量。如果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一个完整的碳中和,那中国的碳中和任务就完成了10%。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这是意义非常大的一件事。

宋志平:沃尔沃是一个很有文化很有思想的企业

《知行》:现在有很多车企都制定了电气化的战略,像沃尔沃在2017年就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纯电汽车占到全球销量的50%。到2030年实现整个汽车品牌的纯电化。宋会长之前也参观过沃尔沃的工厂,您对它印象如何?

宋志平:我是40年前去瑞典的沃尔沃,当时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们的自动化水平。在那个时候它已经都是电脑控制了,包括还有立体库等等,我当时(看到)很惊讶。今天的沃尔沃进入到了一个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而且发展也很快。尤其最近这几年,它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此外,沃尔沃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企业。

最近看汽车制造业,我们看出一些信心了。像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去年生产350万辆,今年有可能到550万-600万辆。我们现在出口的汽车能达到200万辆,可能很快会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汽车行业是令人兴奋的一个行业,关键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无论在电池、电机还是电控方面,都走在前边。

宋志平:城市交通的革新为汽车产业带来重要机会

《知行》:像沃尔沃这样的车企,想要把ESG做得更好,在其他方向还可以做点什么?

宋志平:车企在轻量化上的发展也很重要。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沃尔沃比较早的时候,它的车就是轻量化的。今后我们在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比如在材料上,我们能够用碳纤维等这些复合材料(来实现轻量化)。碳纤维在强度上是钢的7倍,却是钢重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将来的汽车、高铁,都可以用这些材料来减轻自重,同时也能够减少耗能。

我上次去以色列,问《创业的国度》的作者索尔·辛格,下一步最重要的变革和创新是什么?他说就是城市交通。这一块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创新机会。

《知行》:除了在技术上的创新之外,刘院长您认为车企还能从哪些方面创新,才能更贴近ESG?

刘俏: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创新维度是(产业链的重塑)。因为像做整车的这种汽车品牌,它在整个的供应链、产业链上,是有一个非常大的溢价能力的,它能撬动很多上下游的行业和企业。如果把它自身的ESG理念外溢到原材料的提供商,或者下游的一些机构、行业,这样就对全产业链起了一个带动作用。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新能源车在发展上本身就会对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塑,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把这种绿色的理念融入到这些行业或企业中,让它带动一大批行业和企业朝这个方向做努力。

宋志平谈企业创新:未来的四个转型方向

《知行》:那宋会长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宋志平:我现在关心企业的转型。不少人认为,目前过剩压力、经济下行,是不是我们就转行不干了?我认为转型不是转行,除非你这行业彻底地萎缩了。那朝什么方面转呢?我想有四个方面:一是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的制造。二是低碳化。三是智能化,就刚才讲到的大数据等等的利用也可以减少我们的用工成本,提高作业的精准度,提高产品质量,这些都非常重要。还有一点就是,从制造业向着制造服务业转化。不光是制造,企业本身还要和终端客户联系得更加紧密,这也会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

6

年轻人要“躬身入局”,避免情绪内耗

《知行》:所以不光企业要创新和转型,个人也要创新和转型。您认为年轻人现在最需要培养的个人的能力是什么?

宋志平:我觉得第一就是要保持学习能力。因为时代变化很快,一个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年轻人,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边(发展)是很困难的。第二要能够躬身入局,就是说要能够投入。现在我也比较担心年轻人有的时候想“躺平”,其实这些情绪化的东西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是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件事情(比较重要)。最后,我希望年轻人都有社会责任感。以前我们老讲“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就是说要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知行》:要有学习能力,要在一个行业深耕下去,然后要有社会责任感。刘院长,我最关心的是,想“躺平”的时候如何对抗这种情绪?

刘俏:我特别同意宋老师刚才讲的这三点。对于如何对抗这种情绪,我觉得就外部环境而言,不可能永远有一个很舒适的环境让你去“躺平”的。我想年轻人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还是要振作起来去面对这个压力。

2022(第十四届)中国绿公司论坛暨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年会定于12月7日至9日在海南举行,会议聚焦科技突破和商业创新,将组织产学研各领域人士一起探讨制造业和建筑产业绿色发展的话题。点击下方小程序,申请参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