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要花30亿!种子行业关乎14亿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却被外国垄断

一年要花30亿!种子行业关乎14亿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却被外国垄断
2022年05月25日 14:47 华商韬略

  文 | 华商韬略 木木

  疫情未完,战事又起。

  随着多国收紧农业出口,饭碗问题,成了2022年大众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中国的芯片多年来一直被国外“卡脖子”,但可能很少有人清楚,农业的“芯片”——种子面临同样的困境。

  14亿人的饭碗安全,为何会系在进口种子上?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除小麦和水稻我们基本实现了自主育种外,“准主粮”玉米和马铃薯依然要严重依赖进口,蔬菜的情况就更糟,番茄、洋葱、茄子、胡萝卜、辣椒、西蓝花等等这些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品类,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

  注:图片来自pxhere

  仅2018年,中国就从50多个国家进口了超过7200万公斤种子产品,进口额为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达2.28亿美元。这些种子的价格要比国产高几倍甚至十几倍,除了物流运输成本,关税也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支出,以葵花籽和油菜籽为例,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关税高达30%。

  进口种子价格令人咋舌,一旦出现瘟疫、战争或其他灾害,供应都会成问题。然而从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引进外来作物直到今天过去了几百年,中国为什么还在依赖进口?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种子和种业强国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

  比如国内玉米的主产地东北,很多都在使用从德国进口的品种,这种玉米具有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等特点,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农民耕种的风险。再比如南方常见的尖椒,本土的种子一年只能长成两茬,但如果用国外进口的种子,不仅结出的尖椒色彩、大小、形状都更加优质,还能采三茬。

  注:图片来自pxhere

  改开后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现在不少科技成果也比肩世界强国,为什么自己育种就这么难?

  在育种领域,中国起步非常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种企早已开始全球布局,很快就全面渗透到中国。比如前文提到的德国玉米,大面积抢占了东北市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国内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既然国外种子好用,为什么不买现成的,何必要费力自己培育?

  当人们意识到依靠进口存在的巨大问题后,才发现我们与育种强国的差距不是一时半日能够赶上的。

  育种是一个周期长、科技含量高、见效益难的行业,在初期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成本。就以玉米育种为例,仅仅杂交种组配试验阶段就需要6-7年,育种企业要面对高难度的前期科研,同时资金投入大利润回收周期又很长。因此,只有企业达到规模化才能担负这样的研发成本。

  在中国刚刚起步时,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而我们直到2016年,全国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也仅有373家,占比8.6%。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监管的不成熟。

  由于起步晚,中国的种业组织结构还不完善,行业内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没有形成健康的组织模式,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问题突出。

  这些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缺乏全局规划,而种子行业又具有明显的库存周期,无序竞争就会导致供求严重失衡的现象,使得小企业经常面临资金困境,难以健康发展,形成规模化经营。

  不达到规模化,企业就无法承担前期研发的巨额成本,因此整个行业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自主育种了。

  近年来国家已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4年,农业部深化了“放管服”改革,增设了绿色通道、良种攻关、联合试验、特殊品种试验,扩大试验容量,缩短试验周期,为国内育种企业提供了政策便利。

  政策的放宽在四年后见到成效,2018年农业部第65号公告显示,当年国审玉米和国审水稻分别同比增加了201.8%和50.6%。

  国内大企业向全球进军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耗资43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三大种子农化高科技公司瑞士的先正达。

  此外,隆平高科收购了陶氏益农拥有的巴西业务,中粮集团收购了尼德拉农业,这些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将大大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育种差距。

  注:图片来自中国化工集团官网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关注了种业与生物育种,将解决自主育种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战略提出以来,国内行业监管不断改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申请审定参加品种试验的农作物品种数量已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中国种子协会2021年的报告中提到,国内一批育种企业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例如江苏神农大丰种业公司建成近600亩的全国领先的高标准的科研示范基地;宁波微萌种业企业获批14亩建设用地,流转400亩育种基地,用以建设国内一流的蔬菜种业研发中心和育种基地。

  小小一粒种子关系到14亿人的口粮,要自己掌控粮油蔬菜的价格,彻底杜绝被他人“停饭碗”的风险,就要做大做强自己的种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