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舆情监测,企业经常碰到的几个认知误区

有关舆情监测,企业经常碰到的几个认知误区
2017年11月24日 15:55 脉讯大数据

500强企业、4A公司、媒体大大都在关注这个号↑↑

随着大数据分析兴起与舆情监测行业发展,企业对网络舆情服务越来越重视,并深刻感受到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网络舆情监测既有助于预防及减轻企业爆发形象信誉危机的风险,还能帮助企业在品牌传播环境中占据主动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企业对网络舆情监测在认识上仍存在一些误差,导致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脉讯在大量的客户服务案例中总结出共性问题,发现企业往往会产生概念与技术两方面的认知误区:

概念性错误认识

误区1

客户A女士:“网络舆情监测就是没事找事。”

刚接触舆情监测的企业很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舆情监测就是监测采集网络舆情,没有实际价值,其实这种想法相当可怕。

互联网信息加速裂变,社交媒体万象更新,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舆情危机爆发速度越来越快、影响面越来越大;商业机会数量越来越多、时效期也越来越短;用户口味越来越多变、接触媒介越来越小众。企业如果无法及时获悉并跟进,会无可避免地导致“滞后”与“落后”,从而在激烈的竞争市场处于劣势地位。

企业不单要注重消费者的正负面意见反馈与偏好变化;还要提防同行竞争对手是否恶意散播谣言并引导发展;要时刻关注关乎自身发展的政策动态;要应对商业红利转瞬即逝的行业特点。这种情况下,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就相当有必要。

舆情监测不仅是为了监测网络上的舆情,而且是为了更深刻地挖掘舆情数据背后潜藏的用户需求、市场情报,以便为企业营销及发展规划做决策参考。

误区2

客户B先生:“网络舆情监测就是监测企业自身。”

很多企业进行舆情监测,往往只关注关于自身的片面信息,其实这样会造成舆情监测结果有误差,这是因为不能清楚认识到舆情监测的范围。

以脉讯为例,舆情监测的媒体范围覆盖微博、微信、新闻、论坛、SNS、博客、视频、问答平台、APP等,依靠大量信息数据支撑,企业可获取更高更远的认识角度:不仅能了解到自身情况,还能掌握竞品与行业品牌、消费者、媒体(包括自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到对整个大环境的互联网传播情况都有更快速、全面、精准、深入的认识。

误区3

客户C女士:“舆情监测=舆论监控。”

提到网络舆情监测,很多企业第一反应便是监测负面信息,会将其作为“舆论监控”工具来使用:通过监察负面信息来控制言论自由。这种解读过于片面,过于简单。

实际上,舆情监测系统是通过抓取网络公开可见的言论信息数据,分析并总结隐藏数据背后的含义。企业网络舆情监测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企业及早发现舆情,为后续处理争取足够时间;另一方面让企业全面掌握舆情形势,为回应对策提供充分依据。

根据脉讯数据分析师多年传播监测与危机预警的服务经验,当网上出现铺天盖的负面舆情,单纯删帖根本无法跟上负面信息的漫延速度,处理方法建议是尽早发现,充分了解后有效疏导:

1、若危机事件和负面新闻涉及到企业整体形象,会在消费者中造成严重影响,企业应在尽可能快的时间,首先使用自有渠道发声,而且需要在公告中针对消费者不满和争议较大的焦点进行解释,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

2、若危机事件和负面新闻仅涉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并未触及消费者直接利益,企业可通过发布公告、媒体新闻等多种方式,取得预期公关效果;也可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事件自然平息。

(详细内容请移步脉讯在线官网“白皮书”栏,见《品牌声誉与危机管理》)

技术性错误认识

误区4

客户D总监:“依靠人工和搜索引擎就可以胜任舆情监测工作。”

如今许多企业都设立了专员负责网络舆情采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使用专业舆情工具,他们只能使用人工方式,依靠传统搜索引擎来完成这项工作,并且还要根据手工搜索出的结果自己编写舆情报告,其实这种工作方法不仅效率很低,而且分析结论是否合理、能否实际帮助企业工作等都难以保证。

而例如像脉讯的舆情监测系统,就会智能化采集全网全媒体数据,搜集范围覆盖4.5万个新闻站点、10万个重点媒体和版面入口、8万个社群、几千万微博用户数据与微信公众号、几百个资讯/社交/垂直APP等,数据资源足以保证结论科学有效;不仅如此,系统7x24小时实时更新数据并自动生成舆情报告,机器代替人工,工作更为高效;此外,配备一对一的专业数据分析师,系统结合人工的舆情监测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维、更深刻的分析结论,以及更多切实有用的企业运营建议。

误区5

客户E经理:“只要有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难题。”

很多企业十分了解网络舆情,也非常重视舆情监测,但却太过于依赖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认为一款舆情监测软件可以解决所有难题,其实不然。脉讯认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诸如脉讯的“智能系统+专业人工”。

再智能化的机器也会存在判断不清的情况,不仅如此,为了适应无时不刻在变化的互联网舆情环境,系统也需要过程进行更新升级,这些都会有一定影响。而系统结合人工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满足快速应变的日常监测需求;另一方面,针对专项与特殊情况,专业数据分析师凭借对舆情数据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舆情服务体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