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舰空导弹!痴迷充满机械美感的悬臂发射架,中国也曾装备一型

古早舰空导弹!痴迷充满机械美感的悬臂发射架,中国也曾装备一型
2024年09月12日 14:01 虹摄库尔斯克

湛蓝的大海和纯白的导弹完美融合在这张充满地中海风情的照片之中!

这是有着“法兰西之盾”美誉的“马舒卡”中程舰空导弹系统装舰后准备在土伦军港外海进行测试的历史画面,与旁边的水兵相比,“马舒卡”舰空导弹系统的导弹弹身、发射装置、照射雷达都是如此巨大,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其双臂发射架就像是一名忠诚的机械卫兵,悬挂两枚导弹就如出鞘的利剑,守卫在法兰西的海空之间。

图片:巨大的“马舒卡”舰空导弹,采用同样巨大的双悬臂发射架发射。

“马舒卡”中程舰空导弹系统是法国战后第一代国产舰空导弹系统,导弹全长8.7米,直径0.41米,翼展1.5米,是名副其实的大家伙。该导弹仅安装在2艘絮弗伦级防空护卫舰和“科尔贝尔”号防空巡洋舰的舰艉甲板上。

为了能够让这种大型舰空导弹搭载上舰,并保持持续的火力输出,法国人选择了当时非常流行的双悬臂发射架和大型弹库的组合。巨大的双臂发射架后部是上层建筑内的两个带装弹机的弹库,每个弹库储存17枚导弹,一套“马舒卡”舰空导弹系统共备弹34枚导弹,全系统总重达130余吨。

一旦双臂发射装置上的导弹发射出去后,发射架必须回转朝向舰艉方向,位于发射架后方的弹库供弹口打开,导弹沿着水平方向装填到发射架悬臂下方的导轨上并锁定,随后可以再次作战。

图片:法国“马舒卡”舰空导弹。

这类复杂的双臂发射/装填设计在上世纪50、60年代较为普及。

比如,美国海军RIM-2“小猎犬”中程舰空导弹系统的MK10双臂发射架、RIM-8“塔罗斯”远程舰空导弹系统的MK12双臂发射架、RIM-24“鞑靼人”中程舰空导弹的MK11双臂发射架等,这些发射架往往与大型弹库匹配,有的弹库位于发射架后方,采用水平装弹方式,有的弹库则位于发射架下方,采用垂直装弹方式,装弹量也高达60-80枚不等。

图片:美国海军RIM-2“小猎犬”中程舰空导弹系统的MK10双臂发射架。

图片:RIM-8“塔罗斯”远程舰空导弹系统的MK12双臂发射架。

图片:RIM-24“鞑靼人”中程舰空导弹的MK11双臂发射架。

苏联同期的SA-N-1“果阿”中程舰空导弹、SA-N-2“导线”远程舰空导弹、SA-N-3“高脚杯”中程舰空导弹等也都采用了体型庞大的双臂发射架,并普遍采用底部弹库,与水平位置的后装弹库相比,能够将弹药保护在舰体甲板下方而非上层建筑内,不但防护力更好,还能够降低舰体重心。

图片:SA-N-1舰空导弹双臂发射架。
图片:SA-N-2舰空导弹双臂发射架。
图片:SA-N-3舰空导弹双臂发射架。

为了能够在有限甲板空间上安装舰空导弹系统,美国又设计了著名的MK13单臂发射架,能够发射RIM-24“鞑靼人”舰空导弹、RIM-66 SM-1“标准”1舰空导弹以及RGM-84“鱼叉”反舰导弹。由于只有一个悬臂发射导轨,因此该发射架又称为“独臂匪徒”,其弹库位于发射架下方,有一个16发旋转机构,将待发导弹旋转对向装填口,头朝上推出,此时单臂导轨处于垂直装填姿态,待挂上导弹后再转至倾斜的发射姿态,发射速率达到8秒1枚。MK13的改进型MK22更加奇特,其弹库内导弹不能旋转,反而是单臂发射架旋转,以便将装填口对准弹库中的导弹。

苏联在研制SA-N-7“牛虻”中程舰空导弹的时候也选择了单臂发射架。

图片:MK13单臂发射架,可以发射多种导弹。
图片:SA-N-7舰空导弹的单臂发射架。

在发展单臂发射架的时候,双臂发射架也没有停止发展。

美国为了搭配新一代的RIM-66 SM-2“标准”2中程舰空导弹,专门设计了MK26双臂发射架,是当时同类双臂发射架中反应时间最短、射速最快的,2发待发弹1秒1枚的间隔发射,再装填9秒完成,而且只需一名操作员就能完成导弹选择、装填、发射等操作环节,底部弹库还可以根据军舰空间大小提供24-64枚装弹容量。

MK26被装在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基德级防空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防空巡洋舰上。

图片:MK26双臂发射架和下方弹库。

同期,苏联在研制SA-N-4“壁虎”近程舰空导弹的时候开发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双臂发射架,其平时缩回甲板下的弹库中,作战时会在弹库中完成装填并带弹一起升出甲板,再将此时头朝下的导弹旋转到倾斜发射位置,导弹打完后发射架再缩进甲板室内进行装填,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充满机械美感。

图片:倒挂金钩的SA-N-4双臂发射架。

除了美苏之外,英国“海标枪”中程舰空导弹、中国红旗-61近程舰空导弹也都采用双臂发射架,其中红旗-61导弹装在双臂导轨上方而非悬挂在下方,造型非常独特,装有这一舰空导弹发射装置的“鹰潭”号导弹护卫舰参加了著名的1988年“3.14海战”。

另外,加拿大海军易洛魁人级驱逐舰安装了荷兰信号公司开发的用于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的MK22四臂发射架,作战时从舷侧舱门伸出,打光导弹后再缩回弹库进行再装填。

图片:英国“海标枪”中程舰空导弹的双臂发射架。

图片:中国红旗-61舰空导弹的双臂发射架,导弹装在发射架上方而非悬挂在下方。

图片:加拿大用于发射“海麻雀”导弹的MK22四悬臂发射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超音速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等技战术的应用,无论是单臂发射装置还是双臂发射装置,甚至是四臂发射装置,都面临着导弹发射速率较低的问题,即使代表最高水平的MK26双臂发射架再装填也需要9秒,这点时间足够最后冲刺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完成一击必杀。

为此,苏联率先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开创性地发明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将导弹一枚枚垂直存放在导弹发射箱/筒内,发射后再转向飞向目标,由于用导弹的气动转向代替了发射架的机械转向,使得发射效率大幅提升。苏联的SA-N-6“雷鸣”远程舰空导弹、SA-N-9“匕首”近程舰空导弹都采用转轮手枪式的垂直发射系统,防空效率大幅提升。

图片: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图片:SA-N-9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美国也收到启发,研制了MK41和MK48垂直发射系统,前者能够发射多种导弹,后者专门用于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两者发射速率均达到1秒1枚。

随着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加之隐身等战术需求,高大笨重而效率低下的悬臂发射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一些还未退役的老军舰上还保留着美制MK13单臂发射架和俄制SA-N-4舰空导弹的升降式双臂发射架,但却早已不适应当前的海战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