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入乡野,清华学子在青藏高原干了这些事!

登高原,入乡野,清华学子在青藏高原干了这些事!
2023年02月17日 10:09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

2023年寒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派出4支寒假实践队伍,以“学思践悟二十大,青春聚力现代化”为主题,同学们分赴北京、江西、贵州、青海,了解金融科技发展前沿动态,调研普惠金融助企成效,探索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与实体经济发展,砥砺金融报国的青年担当。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奶牛的耳朵上都有黄色的耳标,那是它们的身份证,用来实时报告奶牛的健康数据,给他们搭配营养早餐......”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生态奶牛养殖场里,一群学生正扛着足有20斤重的摄影机,为村里新建的奶牛场开展带货直播。十余个身影在冬日青藏高原的午后暖阳下来回穿梭,给新铺的水泥路面留下一幅幅精美的皮影——他们便是清华大学赴青海实践支队。

2月1日至10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团指导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舞蹈学院、鲁迅美术学院5所高校的18名学子,走入了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乡野:直播带货、反诈宣讲、文创设计、建筑规划,来自金融、法律、美术、建筑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各自贡献所学,为冬日高原带来一抹暖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一场直播:“我们为高原好物代言!”

进入“清华五道口”直播间,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青春美丽的姑娘:王恩哲梳着麻花辫,衣服上“清华”两个字闪闪发光;刘文怡披着及肩长发,眉眼间是满溢的笑意。她们面前是各类青海特色农产品与非遗文化产品:长得标致又红火的高原草莓、“玉兔呈祥”包装的酸奶、做工精致的银铜器、纹样独特的藏毯……而她们的背后,是一抹熟悉的清华紫——实践支队的队旗在墙上贴得工工整整。

图为同学们做直播主播

“这次直播的产品都是我们在调研中一样一样收集起来的,是纯公益的推介直播,希望能把村里的好物推荐给大家,让学生们接地气,也让村民们有收入。”负责导演的陈信鹏和刘传蛟直言本次直播的初心。为深入了解每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及质量,同学们往来于湟中区各村镇,踩过湿滑易跌的冰面,吃过高原牧场的扬沙,采过鲜翠欲滴的蔬果,也摘过漫天闪烁的晚星。夜以继日,星月兼程,他们才终于集齐一批高原好物,实实在在地立足乡亲们的需求,为观众带来一场异彩纷呈的直播。

图为直播间内同学们推介的产品

一次设计:“把清华校门‘搬’上青藏高原!”

“杨师傅,您看这样可以不?我们加点清华的新鲜图案,然后把藏毯做一小块贴上来,就是一个藏毯味道的小包包!”湟中区加牙村的一个扶贫车间里,同学们正围着一位叫杨永良的老师傅,热烈探讨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毯的设计思路。

自古以来,藏毯便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以“藏北羊毛”为原料,手工纺纱、植物染色,采用独特的打结方法手工编织而成,被藏民用于坐垫、地毯、鞍毯等,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又兼具古朴自然之美,与波斯毯、东方毯并称世界三大名毯。

然而,步入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有了更加丰富的生活用品可供选择,藏毯产业面临迫切的转型压力。由于采用了特别的羊毛材质和编制技艺,藏毯比普通毯子更加粗厚,也就限制了藏毯的其他应用场景——做成床垫?毯子太粗糙,容易伤到皮肤;做成保暖毯?毯子太笨重,盖起来不舒服。而且,一张40厘米见方的手工藏毯,如果图案略微复杂,人工成本就要上千,很难打入大众市场开展推广。

非遗难传承,“清年”有办法。本次文创负责人吕豫军和孙子涵建议走IP+藏毯的文创周边产品设计之路。以清华为例,把清华元素融入创新图案设计,最后在图案上或者四周点缀小块藏毯,以此降低产品成本。同时,选取书包、围巾、笔袋、帽子、抱枕等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产品作为加工对象,最大可能地拓宽藏毯的应用场景。

图为杨永良展示同学们所设计的文创产品

一出小品:“清华学子竟在村内‘大肆行骗’?”

“哎哟小王啊,这个月的钱,怎么还没到账呢?我这都要赶不上娶媳妇了啊!”随着刘畅的一声哀嚎,场下爆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在拉脊山的群峰间回荡。

这是支队宣讲组的创意。为了学以致用,同学们将早早准备好的反诈宣讲资料带上了青藏高原。到了之后才发现,村民们都上了年纪,听不太明白普通话,炒股、投资那一套反诈材料更是根本搭不上边;村里又没有大型投影设备,想要借助PPT一页页介绍反诈知识,简直是痴人说梦。

“为了让宣讲接地气、有时效,我们立马转变了思路,把宣讲改成小品,乡亲们更好接受。”参与主演的夏铁木如此介绍本次宣讲的思路。从得知需要转变思路,到起草台词、彩排,同学们只花了两小时——对宣讲的热情、对乡村振兴的投入,让他们高效转换思路,为乡亲们上演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新春反诈大戏,切实丰富了村里百姓的精神生活。

图为金融反诈宣讲现场

一张草图:“清华学子跑上青藏高原盖房子!”

“这边是贯穿整条村的中心路,这是民宿院子,再边上是购物中心......”来自建筑学院的关翔宇正给村两委汇报村内引流民宿的设计思路。

这次实践中,来自青海本地的关翔宇和刘彦君,以两人之力承担起了群加乡土康村两处民宿的设计。作为西宁市内唯一一个藏族自治乡,群加乡坐落在巍峨的拉脊山下,土康河穿乡而过。依托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当地成为了西宁人民的“后花园”,但迟迟没有得到开发。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兴盛,村里也开始着手发展乡村旅游,其中民宿便是引流的关键。同学们一边扛着测绘和航拍设备,在村内的几处建设用地中,精心挑选最佳观景地;一边在户与户之间东奔西走,了解村民最迫切的生活需求。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村内缺乏购物和洗浴设施,连日常生活用品也要跑到其他乡镇购买。”负责入户调研的钟梓滨介绍。为此,同学们在设计图中加入了购物中心、咖啡厅等休闲便民设施,既助力民宿产业发展,也能满足村民需求。

图为关翔宇在村内开展测绘工作

冬日高原,冰峰雪岭,旷野无边。但正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遇见了这样热情如火的乡民,才让同学们更加心潮澎湃,希望尽己所能为当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难忘青海,青春之海;日月不长,情谊非短。西域圣境,一手承接满天星月,一手拥揽满怀冰雪;乡村振兴,一脚浸润泥土芬芳,一脚迈步晨光昂扬。”这是同学们献给青海乡村振兴事业的情诗,更是清华学子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筵席有散,故事未完;青藏高原上,乡村振兴的故事定将由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奋力书写。

图为支队成员合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