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TY0MTc1NQ==&mid=2247493272&idx=1&sn=6bb7d96b792e91279317318de41d855d&chksm=fabdc26ccdca4b7a9e44f4674c12e18c7cf56d415fffa9be61c5274f2118247cd9c3c3b34c80#rd
没有阅读上篇的朋友,请先阅读上篇。
“知觉”是“觉知”的前提和条件,“觉知”是“觉行”的前提条件。
从知觉合一到觉行合一,最终抵达知、觉、行、感的合一。
一、
知,有两个维度。
知觉与觉知。
“知觉”是指:我这种“认知”,应该对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要用自己的感觉,来印证自己的认知。
“觉知”是指:我这种感觉,应该对应着什么样的认知。
也就是说,我用认知,来印证自己的这种感觉。
如果没有知觉和觉知的合二为一,人的“知”,不认识自己的“觉”;人的“觉”也不认识自己的“知”。
“知”与“觉”各自为政,互不相识,互相背离。
一个人连自己的感觉、感受都不认识,当然也就无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一个人连自己的认知都不认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认知”来行动,来带给自己更深更广的感受,人就无法突破自己,获得成长。
二、
知觉,也有两个维度。
第一种维度就是:随时都在觉察自己的感觉和感受。
第二种维度就是:把自己感觉和感受的东西,转化为对自己的认知。
知觉,是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不具备第一种维度,不能立刻觉察到自己的感觉和感受,人就容易长期陷入在某种情绪里而不自知。
不具备第二种维度,人就无法认清某种感受的来龙去脉。
每个人都是被各种感受所塑造的,不知道自己的某种感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人根本就看不见自己,看不见自己的人生脉络,看不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因果。
不能认清自己的感受,人生就变成了迷宫。
不具备“知觉”的第二种维度的人,是永远也读不懂“一切皆是自己内在的投射”这样的表达的。
三、
觉知,也有两个维度。
第一种维度就是:觉察到自己随时都在运用新的认知,觉察到自己正在学以致用。
第二种维度就是:通过行动,把对自己的认知,转化为更加丰富的感觉和感受。
觉知,是人运用新知来提升自己的过程。
不具备第一种维度,不能学以致用,再怎么丰富的认知就变成了杂念,就变成了“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就变成了拖延,就变成了各种限制和束缚,变成了知行不一。
不具备第二种维度,不能采取新的行动,人就不能把新知转化为新感,没有新的感受进入到生命中来,新的塑造就不可能发生,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就变成了空谈。
不具备觉知的人,根本无论阻断自己身上的各种惯性,只能重复使用“过去的自己”。
但凡新的感受,皆来自于人的觉知。
每个人都想做到自己过去做不到的事情,这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欲求。
人一旦做到了过去做不到的事情,就能从中获得很多新的感受,这是深层次的需求。
反向推理,“新的感受”的背后正是因为“做到了过去做不到的”才会发生。
只是不停地去给自己累积新的感受,最终的因果,必然导向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
四、
“知觉”是“觉知”的前提和条件,“觉知”是“觉行”的前提条件。
从知觉合一到觉行合一,最终抵达知、觉、行、感的合一。
1、知觉合一
知觉合一,这里的“知”,指自己的认知;这里的“觉”,指自己的感觉和感受。
知觉合一是指:
把自己知道的,转化为能被自己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把自己所感受到和体验到的,再转化为自己知道的。
通过丰富自己的认知,来丰富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再通过自己已经获得的感觉和感受,来丰富自己的认知。
把自己的认知与感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抵达更深更广的知觉合一。
从“知”到“觉”,再从“觉”到“知”。这是一场循环升华的觉知运动。
知,并不是人生的目的,把“知”转化为“觉”,变成丰富的人生感受,这才是目的。
如果你认同:“人生就是一场对于生命的体验”这种理念。
那么,丰盛的生命感受,就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地,其它的东西,仅仅只是副产品。
知觉合一,就是去抵达这个目的地的最有效的路径。
学习任何的新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新知转化为自己新的感受。
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生最重要的实践,就是把“知”转化为“觉”,把“我知得更多了”转化为“我的感受更丰富了”。
没有经过实践的知,是伪知。没有转化为感受的知,同样是伪知。
生命的感受高于一切。
无论哪一种价值观,都无法否定“丰富”、“丰盛”所带给生命的实实在在的意义。
存在是丰盛的,“丰富的生命感受”这是人生最好的指引,也是一条绝对的真理。
2、觉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之所以不能合一,正是因为缺少了“觉”这个字。
一个人知行不一,则“知”与“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自己。
“知”,往往代表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
“行”,代表着一个现实中的自己,一个还没有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的自己。
知行不一的人,知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代表着内在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的自己。
抵达了知行合一的人,则只有一个自己,一个获得了统一的自己,没有内在冲突的自己。
“知行合一”理论的核心,或者说“知”的核心,就是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行”的核心,其实就是用“想要成为的自己”来做事。
注意:上面的描述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推理,因为真正的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子展开的。
第一,每个人其实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1、2、3、4、5……给自己写岀来。
第二,如果没有“觉”的加持,人既不识得自己的“知”,也识不得自己的“行为”,更识不得自己的感受。
怎么让一个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知行不一”的人,去做到知行合一呢?
所以,真正有实效的逻辑其实是反过来的。
一个人最先意识到的“知”其实是:这不是我想要的感觉和感受;然后尽可能避免发生自己不想要的感受,再用行动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感觉和感受。
真实的人生是这样子展开的,不过只是在趋利避害而已。
事实上,是否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感受,才是用来验证自己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唯一标准,才是用来检验自己是否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唯一标准。
这也正是“觉”与“不觉”的区别。
在觉知的引领下,首先是:“我到底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然后再到:“我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行动来获得这些感受。”
最后再到:“通过自己获得的真实的感受,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别人的言行带给了自己负面情绪,那么这样的感受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自己还在向外求。一个已经完全内求的人,怎么可能受到别人的负面影响呢?
感受才是事实,如果我是一个抵达了本自具足的人,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反过来说,一连二十几天的阴雨天,并没有带给我任何的负面感受,偶尔还能去欣赏绵绵的细雨和山涧的云雾。
那么,这样的生命感受,才能代表自己是一个本自具足的生命。
认识自己的感受,从知觉到觉知,才是起点。
3、知、觉、行、感的合一
每个人都有过“知道了,却没有做到”的感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人“知行不一”的表达,深入下去探究,这其实是“知觉不一”的表达,不过只是自己“想要的感受”与“真实的感受”之间的背离。
自己知道的,与自己感受和体验到的内容不一致。
或者说,我想要获得的感受,与自己真正获得的感受不一致。
人生最重要的“知”,就是:我想要获得怎样的人生感受。
人生最重要的“觉”,就是:我是否获得了自己想要获得的感受。
这两者合一,就是知觉合一。
我发现,要抵达知觉合一,竟然与“行”无关。
因为,我想要得到的人生感受,完全可以与自己做什么样的事情无关,可以与自己的人生成就无关。无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我都能够从行动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感受。甚至,即使自己什么都没有做,我仍然可以获得我想得到的人生感受。
突然觉得,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下子就尴尬了。不过,王阳明的“行”里面,其实也讲了“起念”仍然是“行”的一部分,王阳明把这个称为“知良知”。
知良知的核心,正是觉知与觉行。
“行”这个词义,包含的意思更像是“觉行”,去感受自己的行动,在过程中去发现“我是否获得了自己想要获得的感受”,然后再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
从知觉到觉行,知与觉要合二为一,觉与行也一直要保持在一起,抵达合二为一。
人生,既不是以“知”为目的,也不是以“行”为目的,“觉”才是目的地。
“知”与“行”其实都只是“觉”的工具,都是用来服务于“丰富的感觉”的手段。
觉,才是真正的自己。
觉,才能让人看见真正的自己。
《觉,是生命的第一奥义》下篇,解答“如何提升自己的觉知”的问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