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亚细亚”油罐的百年风云

宜昌“亚细亚”油罐的百年风云
2024年06月30日 08:17 中国水运报

□ 韩玉洪 文/图

向川江及其腹地供应燃油,是一部辛酸史,也是一部奋斗史。

1890年,重庆被迫开埠后,西方列强在重庆港区建立工商据点大力倾销洋货如洋油等,加剧了港口腹地经济的畸形发展。

倾销洋油照明

煤油俗称洋油,当时,西方列强通过重庆口岸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大肆倾销。1893年,由宜昌港转运至重庆港的煤油达55000加仑;1894年,仅上半年就运进了35000加仑。后因煤油照明容易发生火灾,官方限制使用。1895年进口数量下降至12700加仑。时隔一年,重庆港进口的煤油又达到28210加仑。1897年,重庆港进口的煤油猛增至111575加仑,比开埠初期的进口量增加了4倍。

外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来竞争。1898年,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开始向重庆港运进煤油;1899年,美孚油行在重庆建造油栈设立分行;1904年,俄国煤油也输入重庆港。由于四川传统的植物照明油,特别是桐油,产量大,价格低,因而煤油的销售一直没有达到外国商人预期的数量,始终徘徊在年销量10万加仑上下。

为了加强市场销售,外国商人采取了若干措施,如销售煤油时赠送油灯一盏;在广为发行的年画、日历、年份牌、日记本上印刷美孚油、亚细亚油、俄牌油的广告;在各州府县、通衢要道的建筑物、墙壁、岩石等处张贴洋油商标等,但仍未打开销售局面。特别是1906年,煤油销售量只有3125加仑,降到开埠通商15年以来的最低点,使煤油外商感到十分懊恼。

他们经过观察后,认识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习惯使用桐油来照明,阻碍了煤油的销售。于是在1907年,他们买通即将倒闭的日商日森洋行,施展了一个诡计:由日森洋行出面派人在川北等桐油产地大肆宣传桐树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价值很高,拟用重金大量收购,并当场交付部分定金。一些中间商人见有利可图,便在产地大量收购桐树根。

远近农村纷纷砍伐桐树,并立即用木船经长江、嘉陵江源源不断运来重庆港。顿时,重庆港的临江门、镇江寺、储奇门、老关庙、大溪沟等码头江岸滩地桐树根堆积如山。就在此时,日森洋行索取了英美洋油商人的重赏之后逃之夭夭。这些桐树根最后不得不当柴拍卖。经过这次砍伐,川北等地的桐油树遭到了毁灭性摧残,桐油产量急剧下降,而外国商人的煤油销售量却直线上升。

1908年,进入重庆港销往西南各地的煤油猛增到313,920加仑,为两年前的100倍。1915年首次突破百万加仑销售量,达到1,190,150加仑。至1920年,由长江运进重庆港的煤油数量又翻了一番,达到2,454,269加仑。

建油罐方便中转

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辟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1887年4月1日,宜昌始设由英国人把持的海关。不久,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在万寿桥江边建立油栈及油栈码头进行中转,将洋油运往重庆,再转运往云贵川藏地区。

英商将桐油树根挖走后,西南地区加大了洋油用量。1912年,为中转洋油运输,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在陈家台(今宜昌港第14码头亚栈),建立两座油库(后改称油罐)。同时配套建设的还有3栋仓库,均为9171.94平方米,体积4908.3立方米,容量3239桶(每桶重53加仑);1艘千吨级的趸船;两条码头作业线,一条用于桶装油料作业,靠码头工人用扛运到仓库,另一条管道作业线,由趸船上安装的油泵输入管道自动泄入油库。

两座油库分别命名为1号和2号。1号体积35480.2立方米,容量937.434加仑;2号体积为4544.8立方米,容量1202.19加仑。又造小楼1幢作办公之用。在江边修有专用码头1座,全部用石块水泥砌成,码头全长247米,水上配有浮趸1艘。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华倾销僧帽牌煤油和蜡烛。

在宜昌建立供油基地,可以用大船将燃油储存,换成适应川江行驶的轮船运输燃油到重庆。宜昌小县城本地使用的洋油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继英国侵略势力之后,美国美孚煤油公司也于1913年侵入宜昌。该公司以销售鹰牌煤油和美孚油灯为主要业务,其船舶以运输煤油为主,利用返航空载运输商货。1918年在今万寿桥建储油池1座。在复兴路江边建油轮码头1座,此码头质量较好,为石砌坡岸结构,有两处石级通往河滩,整个码头长176米,宽6.2米,至今完好。

美商德仕古石油公司,找准时机,在宜昌大公桥设立码头和仓库,向重庆运输倾销燃油。

这一时期航行于宜渝担任运送煤油的轮船大量增加,其中有美商美孚石油公司的美川、美峡、美泸、美本等轮,英商亚细亚公司的滇光、黔光、蜀光、安南等轮,总吨位达3367吨,载重1176吨。这些船只专门从宜昌运油到重庆港的唐家沱、苏家坝的12座油池储存。又配备适合重庆以上江段航行的浅水火轮1艘,以保证枯水季节转运重庆港储存的煤油到泸州、宜宾。

除此之外,还购置了数十艘木船专门将重庆港唐家沱、苏家坝油池的储油分别送往嘉陵江流域的合川、南充、阆中、广元、渠县、遂宁以及涪陵、长寿、江津、合江等小港站。后来洋油商人又在泸州、宜宾、成都设立了油栈,使进入重庆港的煤油能及时运输出去,尽快销售到西南各地市场。随着煤油进口数量的增加,逐步结束了四川乃至西南用传统植物油照明的历史。

外商船只在川江横冲直闯,为所欲为,严重影响民族船运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川江航务管理处,对违章航行的各类船舶进行了查处。

1930年9月,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专门运油的滇光轮夹带违禁品,在重庆被川江航务管理处查出后,将船扣留。英国领事为此访谒21军、24军两军财务统筹处,处长刘航琛当面指责滇光轮的不法行为,其领事无言以对,只好请求从宽处罚。刘航琛当即提出:以后亚细亚公司所属船舶,只准装油,不得再装私货;油船不得搭客;须接受中国官厅之检查。英国领事当即表示照办。

川江航务管理处对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严肃处理,慑服了川江外国航商,无视或对抗中国地方政府法令的行为遂告减少。

这几家英美公司利用上述设备,赚足了西南人民血汗钱。直到1940年,日寇进犯宜昌前夕,英美才被迫撤离。其中,美孚的两座洋油池被日本飞机轰炸燃烧报废。

停止拆除妥善保护

1949年7月16日,宜昌正式解放。美孚码头仓库收归国有,改建成宜昌港务局办公大楼。

1954年4月1日,奉交通部河运总局指示,将原英商亚细亚油库,由军委后勤部转拨宜昌港务局,计有油库两座、仓库三栋、办公室一栋、警卫室一间,地皮7.12万平方米,趸船一艘,码头一座,大小管道等附属设备全部,经宜昌工程管理局估价,计值86432万元(旧币)。

亚细亚的一些码头、仓库、油库等设备,宜昌港务局征用后,立即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维修。三栋仓库进行了维修和检漏,两座油库进行了除锈后刷上了银灰色的油漆,并在朝北的方向绘画了长江航运管理局的局徽:即长方形的黄底,中间是一颗大红五角星,左右两端各有三条水波浪花,非常美丽壮观,从征用之日起一直到60年代中期,不间断地为装卸储存服务。

1962年,为了预防空袭,宜昌港请来学院街油漆生产合作社负责人,商定以450元的价格,先除锈后再涂上草黄色和赭色相间的油漆进行伪装,这样在两千米以上的高空,是绝对分辨不清楚的。

这两座油库自征用以来,为港口的油料装卸、储存和转运,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50年代,几乎每天都有作业计划。但是随着港口运输生产的发展,现有的油料装卸工艺的落后,存储转运的成本过高,这就向宜昌港提出了急需改进的要求。

正当此时,长航局的26艘2000匹马力的川江拖轮,决定要全部改烧渣油。根据这一新的情况,长航重庆分局宜昌港拟订出了在三峡南津关附近,建设一个油区的设计书。1967年3月20日,长航局转报交通部,要求建设渣油池25200立方米,重柴油池4000立方米,投资269万元。同年12月3日,油池建设正式开工,于1974年全部竣工投产。

该工程总投资451万元,油区占地面积204亩,提交验收的工程有:容积为3000立方米的油罐4座,5000立方米的油罐2座,共计21428立方米,砖砌护壳钢质柴油罐2座,容积5642立方米,全部有效库容27065立方米。其他与之配套的还有:锅炉房1座372平方米,卧式水管锅炉2台,蒸汽量分别6.5吨/时和5.9吨/时,卧式蒸汽渣油泵2台,离心式柴油泵2台,码头趸船1艘,交通船1艘,给水、给油和供油柜、软化水等设备。

由于工程的建成和完全投产,原14码头的亚栈油库和仓库5栋(座),就已失去了再储存和再装卸的作用。因而被长期地闲置着仓库破损无人修,油库锈损无人理,原1号油库腐烂,拆作废铁卖掉。

2号油库长期作为仓库使用,堆放码头装卸工具设备。2003年9月13日,宜昌港务集团将2号油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牌保护。2005年港口改制时,地皮卖给了开发商,油罐拆除作为废铁卖掉。拆除一半时被宜昌市文物部门发现,予以坚决有力的制止。2006年3月20日,宜昌紧急宣布亚细亚油罐作为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该油罐为万里长江留存最古老而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也是我国第一个受保护的物流文物。

油库铁板拼接是采用铆工冷焊的,这一工艺已经失传,复原时只能焊接。因此,油库顶未能还原。2008年12月17日,湖北宜昌水运口岸,历时100多年的巨大英制亚细亚油罐获50万元捐资后,油漆一新,得到妥善保护。这座没有顶的油库,办成了爱国教育博物馆,定期免费对外开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