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产品,逆势稳定增长

这类产品,逆势稳定增长
2022年11月25日 15:36 肆财子

最近遇到个问题,或许也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

有位新进入金融行业的读者朋友,打算买保险,问我:

公子,你推荐的增额终身寿,有着3.5%的复利,看着是真心动。

但是,银行的存款利率能下调,甚至可能暴雷破产。

尤其是今年也来,固收类的产品也都成了笑话。

市场起起伏伏,利率持续下行,未来几十年,保司凭什么能泰然自若,而且可以持续保持3.5%的预定利率呢?

到底有什么魔法?

也确实,这个问题说出了所有人的疑虑。

大家知道,像是增额寿的增长情况是写在保单里的,现金价值表如何变化,在购买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下来,这在当下市场,几乎是没有别的产品能做到的。

可这是为什么?

既然要买,我更习惯把这个事情聊透。

本文为大家解决三个问题:

1、保司靠什么稳住收益

2、这笔钱为啥“本金”不亏损

3、保司的承诺一定会兑现吗?

一、保司凭什么能维持收益

这两年,投资环境变差,全球范围内降息降得猛,国内无风险投资的利率却也一直在持续走低。

而且今年以来,固收类的产品被爆锤了。

银行国内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三年期和五年期基本上都已经降到了2.6%、2.65%,实在称不上高。

利率持续走低,几十年后出现零利率、负利率也并非不可能。

回到开头的问题,你保险公司是有通天的本领吗?

靠什么敢把现金价值增长,写在保单里。

首先,业绩是最大的支撑。

起码5-10年内,保司业绩相对稳定,高于3.5%利差是绝对没问题的:

根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大部分的保司会去选择投资收益率在6%-7%这个区间,统计中的一大半资金都在这里:

总的来看,保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在各个阶段都有,相对比较分散;

但收益率在5.5-9%的保司合计占比53%。

也就是说目前有超过一半的保司,只要去投资,收益率都在5.5%以上。

而在这些保司中,无论规模大小,大部分投资最终做到的收益率也都在3.5%以上:

而稳定性呢,最起码中短期没什么问题。

我们会发现这几年虽然保险公司的资产增速都不太高,

但整体都还是稳步正向增长的:

根据数据来看,其实保司在2021年仍旧能保证80%以上的投资,都拿到3.5%以上收益率;

所以中短期内,保司是想维持3.5%以上收益几乎不成问题。

他自己整体投资赚到,我们保单问题就不大。

其次,从历史经验看,面对利率下行,保司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早期,有老牌保司曾经开发过预定利率8%甚至10%的产品。

前平安马总向银保监会连吐苦水,当时利差损余额接近800亿元,希望能有一个缓冲机制,拉长负债期限。

那么,这些产品靠什么解决的呢?

很简单,靠的是降预定利率

在中国最蓬勃发展的00-10年,保险业卖出了大量预定利率3%以下的保单,你说靠忽悠也好,靠启蒙也好,保司拿着这些钱,赚了大量利差益,

你再去看这些老牌保司,不仅没有倒,反而还“大而不能倒”了。

说实在话,这时候买保险亏的是老百姓,那时候有这钱留着去买房,早足够养老了,何必吃这3%。

所以,保险行业名声差,这也是原因之一。

大家发现,只要有利差益,保司只会越做越大。

尤其是19年以来,大家明显感觉到车速下降了。

20年,4.025%的年金下架,靠抢额度。

22年,3.5%的部分增额下架,依然靠抢额度。

毫无疑问,只要利率在下行通道里,高预定利率的保险,只会越来越好卖。

这个逻辑可以继续向下推演,

现在银行利率2.6%的时候,大家看着保险3.5%的预定利率感觉很香;

等后面银行利率降低到1%,2.5%的保险也觉得顺眼了。

再后面银行利率降低到0.25%,1.5%的保险也要靠抢了。

是的,像是日本这种负零点几的利率,1.5%预定利率真得靠抢。

那么整体而言,保司的兑付压力也是越来越小的。

而以中国目前的保险行业密度,真不用为保险行业未来担心。整个保险行业可能还大有作为。

中国保险密度很低,很多人没有买商业养老保险意识,

但只要在利率下降的过程里,不断有人被启发,去买预定利率更低的产品,那么就不用担心保司兑现不了这张保单的收益。

所以,对咱们普通老百姓而言,

如果手上真有笔闲钱的话,早上车比晚上车更好。

(读者画外音吐槽:你绕了一圈就为了卖个保险,已经开始这么忽悠人的吗?)

认真说,是的。

我们就说增额终身寿险,首先它收益高,纵观市场没人比它好。

中长期去看,3.5%的复利率是完全没问题的,持有30年大概相当于的6.02%的单利,你从哪里去找这类产品?(有的话,告诉我,我也号召大家去买)

收益稳定:怎么拿都在保单里。

它不会出现前面所言的银行理财这种跌破净值,直接亏损的情况,

它甚至不会出现货币基金这种忽上忽下的波动。

在它的现金价值增长中,前半段会有回本期,大概持续6-10年左右,

后半段则完全是增长期,只要有基本保额在,它就能一直持续带来收益。

而且不受外界影响的增长,无论未来利率下降到多少,保险公司也要按保单承保,终身按照约定的利益来计算。

收益高且稳定。

除非后面有新的产品类型出来,否则目前真的没谁比它强。

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问了,前面我们论述了保险行业的大盘子指定没问题,那保司可能会破产啊?

这个怎么办?

二、为了保单的安全,保司要承受很多…

让我们再聊一次保司的安全性(真聊吐了)。

今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村镇银行暴雷,线下理财公司跑路……

每年倒闭的公司这么多,甚至金融机构也不少,为什么它就不能是一家保险公司呢?

首先,保司破产的概率极低,

这里就又不得不夸夸我国的保险监管机制了。

这层层监管,与其说是为用户手中的保单做保障,不如说是专门针对保险公司做出的严格要求,360°无死角。

对于保司而言,需要定期汇报经营情况:保司每季度、每年,都要汇报自身的偿付能力。

确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生存下去。

比如你想卖储蓄险,那还必须满足六个监管条件:

如果偿付能力不足,就会立马被银保监会采取措施:

比如股东增资(多加钱)、停止开设分支机构(少花钱)、叫停相关产品(减少损失)等等,直到保司情况稳定才能再次正常运营。

像极了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不让出去玩的样子。

其次,保司每笔款项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

绝大多数金融,拿了钱,就可以去投资了,

但保险公司不一样,它有各种各样的保证金要交。

监管得保证保司未来出意外了,能自己给自己擦屁股。

像是存缴保证金

这个是保司注册时囤的第一笔钱,数额是注册资本金的20%,

钱并不是保司自己拿着的,而是直接存到银保监会指定的银行里去,以防不时之需的,而且还是专用款,除非清算债务,不然这钱是动不了的。

像是设立公积金

不作为股利分配,而储以备用的那部分净利润。等保险公司不亏损了,开始盈利了,赚的利润得留一定比例在公司。

用于提升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持公司稳健经营。

属于是进可攻退可守:

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能增强保司的偿付能力,差的时候能弥补亏损。

还有什么责任准备金

简单来讲,就是卖出的每一份保单,都得抽钱出来囤着,用于未来赔付的,

不管是人身险,或者是财产险也好,都是要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准备金。

拿到钱,保司还不能随便用,

只许进行低风险、稳健的投资。

我们都知道,咱们保费中有一部分是储蓄保费,这部分钱保险公司会拿去投资。

哪怕是股市行情再好,也不许去满仓一把梭。

保司委屈了,

凭什么人家银行拿到钱直接就可以去放贷投资,而我呢,还要先交各种“保护费”,还有各种限制,太不公平了。

监管也只是默默回一句:

都是为了你好。

一切都是为了保司能够存活下去,到时能有钱还给我们。

所以当保司这熊孩子飘了,给消费者承诺的过高收益率不能实现的时候。

为了防止引发保司亏损、甚至破产,最终可能传导到整个行业的风险。

监管就会马上出手:孩子,别飘,未来你兑现不了。

当年喊停4.025%预定利率的年金险,如此。

前两天下发通知要求各家公司全面排查增额寿的问题,亦是如此。

以此拉长战线来缓解保司的投资压力。

有一个“严父”在哪里,保司们跳不过分。

最后,保险行业早成了铁索连环,

即便某家保司倒闭,保单有得是人管。

首先是兄长们,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那些品牌保司们,也就是X寿,X安,X康

一旦遇到事情,需要拉小弟们一把。

像是明天系的几家公司被监管的时候,就是由四位大佬进行接管的。

而根据保险法92条,哪怕保司真的破产倒闭,人寿险保单也会直接转让到指定的保司。

你们猜,那些被指定的保司是谁?

其次是,“父亲”给所有人留了笔保命钱。

那就是保险保障基金,由各家保司缴纳费用组成,一家保司出了事,就由保障基金出面给予救助。

而且刚前不久时隔十四年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迎来首次修订,对各家保司提出的要求就更安全,更合理,更公平了。

无论是人身险,还是理财险,都给出了明确的保障。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的保单因为保司倒闭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如果保司大批破产,我们的保单怎么办?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不过在这一系列严格的监管下,即使我们相信保司有能力保护好我们的钱,但也还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保司能信守承诺,

比如有人在我文章下评论,

保司只能又一次喊冤了。

三、保司比你想的要更守信用

人们之所以那么不信任保险公司,是因为之前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太差了,

网上也能找到各种各样,保司拒赔被销售误导的案例。

大家刷短视频,一个大爷大妈等着用钱养老看病,却只能拿着保单去保司哭闹。

很多心酸。

只能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保司的恶名有它的责任,但确实没这么不堪。

今天一并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先聊传播最广的拒赔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各家保险公司上半年的理赔情况,

可以看到,不论大小公司,理赔率都在97%以上,很多公司都能达到99%。

都说保险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实际上该赔的都赔了。

至于为什么会被拒赔,消费者、销售人员、保司需要共同分锅。

我曾经整理过上百份的司法案例,关于拒赔理由和最终结果做了统计。

比如隐瞒病症,未如实告知健康状况;

比如无视免责条款,在条款约定的除外责任中出险;

又比如没有注意保障期限,没有及时续保,导致保单过期;

还有申报材料问题、报警时间问题等等。

详见:看过了百份司法案例,我发现想要赢下保险公司,很简单

看这些案例,最冤的是保司,这些拒赔理由,从保司角度去看,没有任何问题。

一方面就是销售误导,另一方面就是普通老百姓对保险不够理解。

我们常说,理赔看条款。

但很多情况下,保司都是被按头强赔,有苦说不出。

现实生活里,保司不仅赔了该赔的,而且通过司法途径,还赔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钱。

像重疾险,每年理赔额超过1000亿元,相当于每天要赔2.7亿元,

如果按照重疾人均赔付20万元来算的话,相当于每年有50万人获得了理赔,

看看这些数据,别再说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了,他们也不敢啊。

毕竟理赔是保险公司的口碑来源。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保险公司该赔的不赔,会发生什么?

记者会找上门;

银保监会会找上门;

会惹上官司;

会被竞争对手抓住小辫子,疯狂diss;

会惹得一身骚,把名声搞得很臭。

百害而无一利。

而且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司法体系,

若是真的发生了纠纷,咱消费者是弱势方,司法会有所偏向

一旦进入了司法环节,真正弱势的,其实是保险公司。

到了最关键的销售误导

之前部分业务员,

要不蠢,学历低、专业知识薄弱,把有效保额递增、预期收益、irr等等搞得一团槽,自己都算不明白;

要不坏,为了卖保险,无所不用其集,专爱挑老人或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亲戚朋友下手。

要不兼而有之。

即便到现在,你也永远不知道从他们嘴中做出过什么样的许诺,你也不知道又有哪个等着拿钱看病养老的老人被骗了。

其实对于这些乱象,我国前不久也出台了一套销售管理办法。

像储蓄险都是有明确规定不得隐瞒限制条件,不得进行虚假或夸大表述的。

保险行业乱象,是时候终结了

不过说句实话,销售误导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起码选一个智力正常的,能看懂条款的从业人员,就能避免80%以上的这种问题。

(疯狂暗示自己)

当然,靠别人总是不如靠自己的。

大家买基金的时候会多看文章多比较,买保险也是一样,未来几十年的东西,买起来当然要慎重。

多看看文章,对条款有问题一定问问我,我这“班主任”也能知道大家不理解哪方面的内容。

自己多看合同内容,看懂条款,算清收益,避免踩坑。

这样即使以后发生纠纷了,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不是我有问题,而是我觉得你们有问题。

写在最后:

写完这文章,我自己心中是有几分自豪的。

起码我们从宏观层面上,把理财险的能做到逆势增长底层问题,统统都解决了。

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得说出来:它是安全的,它是稳定的,它是靠谱的。

在市场下行的大势下,买它是靠谱的选择。

当然,个人的思路可能有偏狭之处,有没考虑周全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来,共同探讨。

从事保险行业,自身想要专业,最终还是得靠对产品和制度的理解专业。

以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