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打卡不一样的沧州三大名楼!

走!去打卡不一样的沧州三大名楼!
2023年05月19日 17:51 沧州焦点

随着南川楼、朗吟楼、南川楼文化商街主体建设完工,从历史中走来的沧州三大名楼,穿越岁月风烟,以崭新的面貌、古雅的风姿,屹立于大运河畔

三楼壮城色

朱翠满鲸川

一条河千年流淌,两岸烟火,生生不息。

曾经的京杭大运河,水势浩大,波涛滚滚,漕运繁忙。河中船只连绵成片,河两岸商铺林立,码头兴旺,人来人往。历史上,沧州运河沿岸商贸繁荣,文化昌盛,多座名楼矗立岸边,人们登上高楼,可以鸟瞰两岸风景,远望大运河蜿蜒而去,许多文人墨客在楼上留下了优美动人的诗篇。

而今,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机,还是这座城,还是这条河,出现在不同历史时空的沧州三大名楼——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以新的面貌和风姿,重现在世人面前。

清风楼 魏志广 摄

1700多岁的清风楼

清风品格与诗经文化

立夏时节,当那白的、粉的、红的花瓣轻轻飘入波光粼粼的河面时,当那依依垂柳随风荡漾,轻触过每一寸运河堤岸时,整座城瞬间多了一份诗意。这个时节,也是清风楼最美的时节。

三大名楼中,清风楼知名度最高、年龄最长,也是很多沧州人心底的乡愁和记忆。

相传,清风楼建于晋朝永康年间,如今已经1700多岁了。由于文献的缺失,清风楼是何人因何而建,已无从考证,目前最早的文字记录定格在元代。

“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城南秋欲尽,寂寞采莲舟。”元代官员兼诗人萨都剌在沧州平冤狱,并留下登临清风楼的诗句。虽然当时的清风楼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但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纷纷登楼赞颂他。后来,清风楼几度被毁、重修,最终在明朝化为废墟。尽管如此,不少路过的文人还是留下了很多怀念清风楼、感慨清风品格的诗篇。

现在的清风楼,是市政府在1992年复建的。其外形仿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顶层高高耸立,外面琉璃辉煌,内部彩绘绚丽,独具北方古建筑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特色。清风楼如今已成为沧州的地标性建筑,这里古色古香,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临河登楼,诗琴书画,文化气息浓厚。入夜,这里灯火通明,楼下人流如织,大家或散步、或跳舞、或逛市集,透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登楼远望,大运河像一条玉带缓缓流过,河水中倒映着绿树高楼人影,一派旖旎。

“清风”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西周名臣尹吉甫文治武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采集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沧州渊源深厚。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毛亨带着《诗经》逃到了沧州河间一带,传诗于毛苌。到了汉代,献王刘德被封为河间王,管辖河间、献县、泊头、沧县一带。献王修学好古,聘请学问大家整理经书。毛苌为献王献上《诗经》。献王建君子馆与日华宫,传播《诗经》,礼待学士。《诗经》的火种是在沧州区域得以保存,并薪火相传光大于神州,一代代传承到今天。

如今,大运河两岸仍能领略诗经文化。三月时节,沿运河南下,在捷地傅家圈村有千亩桃园,可以欣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秋天的运河两岸芦苇飘荡,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恰似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经画卷。

400多岁的朗吟楼

地下沉睡着御制诗碑

从清风楼隔河南望,两座古香古色的高楼刚刚建成,靠北的一座叫朗吟楼,靠南的那座叫南川楼。

朗吟楼 陈秀峰 摄

朗吟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

如果我们是在明代坐船通过运河来到沧州,那时候,清风楼已经消失不见,运河上最有名的楼,就是如今刚刚复建的朗吟楼和南川楼。这两座楼相隔不远,都位于运河东岸。

朗吟楼还有个神话故事,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经来过沧州,索要了千余斗沧酒。全部喝完后,便跨鹤而去,后人因此建楼,并在楼内为吕洞宾塑了像。吕洞宾曾写下诗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座楼因此得名朗吟楼。

这当然是一个传说,没有人能说得清吕洞宾来没来过沧州、喝没喝过沧酒。明清时期,赶考的书生、往来的官员、商人,以及文人骚客大多在此停留,把酒临风,登楼远望,赋诗唱和。那时的朗吟楼可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最著名的游客当属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东巡途中,巡视运河河工,曾两次登临朗吟楼,作的诗也被刻在石碑上。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矗立在河边,直到1958年,石碑才被推进了附近的一个水坑。也就是说,这块御制诗碑现在还沉睡在地下。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朗吟楼位置绝佳。沿着南湖广场一直往南走,很快就到了朗吟楼。在乾隆时期,每到夏天,沧州老百姓就从城里出来,到朗吟楼游玩避暑。这里距离原来的沧州小南门、长芦码头都非常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距闹市不远,离自然很近。

穿过斑驳的历史时空,如今,朗吟楼以崭新的风姿,再次矗立于大运河畔。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再现昔日游人如织、避暑游玩的运河景象。

近500岁的南川楼

把酒临风运河畔

在一首歌《沧州,沧州》中,有一句歌词:南川楼不是一座楼……

在很多沧州人的记忆中,南川楼确实只是一个地名。可历史上又的确是真实存在过的一座楼。沧州区域文化学者孙建经过考证,终于还原了南川楼部分城市真相。

南川楼创建时间不详,后来被毁。孙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到了南川楼的重建时间。

时光回溯到明朝嘉靖十一年冬。长芦盐运使郭五常在沧州城南的运河边大兴土木,第二年夏天,高楼落成,楼上匾额写的是“南川胜览”,于是这座楼就叫南川楼。南川楼是长芦盐运使司的产业。当时,沧州运河边商号林立,经济繁荣。南川楼建成后,很快成了盐运司官员们邀客登临、饮酒赋诗的去处。明末清初,昔日光彩照人的南川楼成了废墟。究竟是因为年久失修,还是毁于战火?说法不一。而且从那以后,再没有重建和修复过,只是作为地名,南川楼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辈辈沧州人的城市记忆之一。

如今,人们再也不用去史料堆中和记忆深处去找寻南川楼了——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南川楼与朗吟楼一起,重现在运河岸边。复建后的南川楼保持了明清建筑的风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耸入云,既与南川古渡边的沧曲书舍隔河相望,又与北面的朗吟楼、清风楼枕河相伴。三楼壮城色,朱翠满鲸川,俨然成为沧州文化的新地标。

孙建说,历史上的许多名楼都以诗文闻名,沧州南川楼享名于世,靠的是盐和酒。

南川楼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与长芦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不定多少盐运司的重大决定,就是官员们在这里登眺运河时作出的。

说到酒,那是南川楼闻名于世的另一名片。沧州过去盛产一种名酒——沧酒。明代,沧酒是全国十大名酒之一,就连文化名人钱谦益都写诗赞美:君初别我新折柳,归帆约载长芦酒。今我南还又早秋,也沽沧酒下沧州。

沧酒天下闻名,其秘密就隐藏在南川楼下的大运河中。在这段运河的河床中央有一处暗泉,泉水清冽甘甜,用此酿造的酒,才是最上等的沧酒。

南川楼 王少华 摄

站在复建后的南川楼下,遥想古人执沧酒登临此楼,那一番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劲头儿,不远的将来,沧州人和各地游客都能体验到。

古风古韵文化商街

运河带上文旅之地

与朗吟楼、南川楼一起亮相的,还有南川楼文化商街。

文化商街古香古色,建筑风格与朗吟楼、南川楼一致,徜徉其中,仿佛穿越到明清时期的沧州运河畔,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孙建介绍,南川区域曾是古渡、码头,还曾有龚遂祠、包公祠、关帝庙、龙王庙、昊天观等场所,犹如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一般繁华,人们在此下船上岸,观赏名胜,自古就是人流密集的地方。

南川楼文化商街 刘绍行 摄

在商街一处院落中,一株茂盛的古槐被特意保护了起来。这株古槐,就是沧州先斯院最好的见证。

明末,沧州和很多地方一样,也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长芦盐运使韩应龙本来只负督盐之责,但看到沧州百姓生活困难后,拿出自己的俸银,购买学田,建立先斯院,给盲人提供了食宿和学习的地方。后来,明代灭亡,清朝建立,先斯院却保存了下来。这是中国最早的盲人学校之一,闪耀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公益情怀。

明清时期,借助运河漕运,以及长芦盐运司设在这里的契机,沧州得风气之先,商业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并由此滋养出人文精神与公益情怀。今天,先斯院虽然不在了,但这种与商业文明相伴而生的精神和情怀却传承了下来。

南川园 刘绍行 摄

走过商街,扑面而来的古风中,蕴含着现代沧州人的时尚追求和商业思维。临河,布置一新的运河市集即将亮相。很快,这里将成为大运河上一道耀眼的风景,美食、文化、风光、人文,互相交织,醉人心目,让人流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