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即使现在电脑、手机上的电子日历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所需,但绝大多数的家庭里还是购置一份日历。这不仅仅体现了日历的强大生命力,也侧面证明了日历的独特文化价值。
甲骨:中国最早的“日历”
历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历法的指导下,才不会误了农时。距今43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在城南的早期墓地上围出一个单独的小城用来作为宗教祭祀区域,在这里发现了观象台遗迹。
经考古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观测点在圆心附近,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
经过模拟和实测,在观察点上能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
陶寺观象台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在4300年前的先民们有历法,还有了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从这里有了雏形。
而在殷墟中发现的甲骨中,就有了历法相关的内容,说明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甲骨上的文字是卜辞,众多的甲骨中,也有历法类的甲骨,多刻在牛胛骨上,日期再加卜辞,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日历”了。
皇历:皇家专属使用的日历
历法类的甲骨只能算是日历的雏形,中国最早的日历诞生于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帝使用的日历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并且标注上日期,这样每天就是一页。后来结合历法,分成12册,对应一年12个月,每月的数量跟当月的天数一致,这就是日历最早的作用。
封建社会上行下效,大臣和官员们也学着皇历的样子,做了自己家里私人使用的日历。但日历只在官方流行,民间是不得私自使用的,这毕竟跟天文有关,封建统治者认为关乎国运,所以老百姓不能私自使用。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跟国际接轨,民国开始使用公历,而皇历为了避讳帝制,于是改为黄历,民间也开始使用日历,并发展成出了挂历和台历,我们常说的都是老黄历了也是来源于此。
现代日历成为文创产品
民国建立以后,没有了皇帝,日历也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民国的日历分为通行本和单行本两种制体,所谓通行本,就是供全国通用的历书。单行本则是所在地方自己发行的历书,在单行本历书中,各省市就可以增添各个地方的主观文化内容。
如果我们查阅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日历可以看到,我们现代日历的版本和内容基本上沿袭了民国时期的日历,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的发展,电子日历使用越来越普遍,纸质的日历已经不再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作为文创产品重出江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毫不夸张的说,市面有至少有一千种日历。
所以大家会买什么样的日历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