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了,日本经济为什么还是半死不活?

三十年了,日本经济为什么还是半死不活?
2020年11月26日 09:32 九哥财经

在战后,日本的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曾经令世界震惊与羡慕,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甚至有超越美国之势。

但随之而来的是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大幅升值、国内泡沫急剧扩大,最终日本房地产泡沫首先破裂,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但距离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为什么日本的经济似乎还是半死不活?当年日本人在废墟上重建日本的精神与气魄又去了哪里呢?

战后超高速的发展去哪儿了

二战后,日本实施了国家高度干预的经济体制,这令日本在战后很快就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跻身经济强国。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这种国家高度干预的经济体制逐渐失灵。

高度国家干预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水平低的国家来说十分有用,在这样的体制下,国家可以调集资源优先建设钢铁、交通运输等初期投资巨大、回报率不高,或者具有较大风险的战略性产业,以便建立国家的经济基础。

只不过随着国家经济逐渐发展,经济形势日益复杂,政府很难掌控复杂的经济体系,便会出现国家干预的经济体制失灵的情况。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置关税壁垒、限制发展信用卡等措施限制国民消费、提高储蓄率,以便让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给企业放贷,让大企业能够扩大生产和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过也正是这些措施导致了日本国内市场狭小,限制了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样也限制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日本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日元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升值接近1倍,给日本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光是日元升值,原本日本制造业依靠着自己强大的能力,是可以支撑住的,因为日本出口在经历了两年的不景气之后,在1987年就开始恢复稳定。问题在于,日本政府和央行在面对这次出口下滑后的一系列操作几乎可以说是彻底毁灭了日本制造业的努力。

日本央行在此期间大幅降低了贴现率,加足马力印钱、给社会放水,导致日元过剩,资本疯狂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房价上涨接近3倍、股市总市值从203万亿日元暴涨到890万亿日元,日本金融体系吹起了超大的泡沫。

最终日本股市崩盘、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只得大幅增加财政开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这边增加开支刺激经济、那边经济萧条税收减少,导致日本政府的财政亏空越来越大。

更令人崩溃的是,日本在那时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社保费用的压力陡增,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因而,日本经济陷入了一种长期的萧条状态,那么为什么日本在战后可以迅速重建日本,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却突然不行了,让日本经济三十年以来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色呢?

维持终身雇佣,企业不能破产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社会风气极为保守,日本人非常追求稳定,甚至整个社会氛围是完全不能忍受失业的。为了保障这种稳定的社会氛围,日本的企业是有终身雇佣制的。

这种制度当然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尤其是对于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来说。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员工拥有的技能可能只在这个行业、甚至这个公司、这个岗位上有效,终身雇佣制免去了企业招募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员工也有了不断学习自己本岗位专业技能的动力。

为了维持这种终身雇佣制,当上世纪九十年代泡沫破裂时,日本政府动用了大量资金去救助濒临破产的企业。从比例上来说,日本的这次救助计划甚至比2008年美国对于金融机构的救助计划更为激进。

日本政府和银行通过补贴和明知道可能永远都收不回来的贷款来给大量的日本僵尸企业进行补贴,这些企业已经无法再给社会创造价值,他们唯一的作用也许就是保障他们的员工能够不失业。

日本僵尸企业的数量有多大呢?数据显示,2001年日本僵尸企业的数量是其企业总数的25.5%,这么大比例的僵尸企业,日本经济怎么可能恢复活力呢?一直到2003年,日本才允许僵尸企业破产,但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仍在对一部分僵尸企业进行救助。

大名鼎鼎的夏普公司,也正是其中一个僵尸企业,夏普从13年开始陷入了连续亏损,但在15年仍旧得到了来自银行的、由日本政府提供担保的贷款,到了16年,甚至还获得了日本政府提供的2000亿日元的注资。

只是这些资金也如同泥牛入海,并未让夏普公司有所起色,直到富士康收购了夏普,并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夏普公司才终于扭亏为盈。

大量僵尸企业无法通过政府救助重现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也正是终身雇佣制。虽然终身雇佣制有着许多优点,但同样也有许多缺点。

例如终身雇佣制造成了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盈利能力羸弱、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同样也限制了企业更大的发展。而为了维持这样的制度,日本政府浪费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资源,令其他一些新兴产业和企业错失了发展的机会,更进一步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集体主义浓厚,但底层回避责任

另外,在日本的文化上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再次腾飞,这个问题就是虽然日本社会集体主义异常氛围浓厚,且日本文化的底层其实是回避责任的。

简单点说,在日本社会里,大家是非常讲究“以和为贵”的。一个人在企业里工作,最重要的是与同事们和和气气地相处,从而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在异常浓厚的集体主义的氛围下,人们不希望表现得突出或者与众不同,回避内部竞争,只想与每个人都搞好关系。

而另外一点则是,日本人虽然表现得似乎非常负责,但实际上在他们的观念里非常回避责任的,他们只会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以内的事情,对于不在他们责任以内的事情,他们会表现得异常抗拒并且完全不想为此努力或负责。这一点从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中就能看出一二。

近藤大介曾经犀利地指出,在日语中有许多句子都是缺乏主语的,这便体现出了日本人潜在的逃避责任的倾向。

例如,日语中所指的“饭做好了”,其实应该是“我把饭做好了”,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讲,饭不可能把自己“做好”,但日语就是要故意回避“我”这个主语,似乎就是想要借此逃避一些责任。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对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责任问题,一直是不清不楚的,到底是天皇还是东条英机该为此负责呢?理论上,日本政府和军方的行动,当然都是经过天皇同意的,但实际上来说,御前会议要决定的事情,都已经事先告诉天皇了。

天皇只是礼节性地出席会议并同意会议上的议案,这样一来,将领们觉得自己是得到了天皇的授意,而天皇则觉得自己只是礼节性地出席了会议,谁都可以不对此负责。

这就与我们中华民族完全不同了。虽然我国同样有着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但是我们在建设时期——尤其是改开之后,仍旧是鼓励良性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

而且,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国家需要之时,大家都会站出来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是做出牺牲。

我们鼓励良性竞争的集体主义让我们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日本过于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则导致他们的经济发展至今未能恢复。

结构性改革却无力解决深层问题

当然,说到底,同样是这个日本,日本曾经也高速发展过,因而不管是终身雇佣制还是文化因素,都不是日本经济至今半死不活的主要原因。日本政府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终都没有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新世纪,日本右翼政治家小泉纯一郎上台执政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的经济改革被称为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处理不良债权和推动僵尸企业破产;第二是简政放权,推动民营化和地方分权,以便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第三,减少财政支出和国债发行,实行财政结构改革。

这三项改革,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在改革推行之后,日本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从2003年的8%降到了2005年的2-3%,大量僵尸企业开始破产重组,为日本经济重新寻找一条出路。

毕竟只有先解决了无法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将人才释放出来、让他们去更能够发挥自己才能地方创造价值。同时,小泉为了应对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削减了医疗开支和基础建设开支,减少了政府的国债发行量,这令日本财政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喘息。

加上小泉推动简政放权和民营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济活力、令日本经济转好,在他当政期间,日本的财政赤字稍有减少。

但受制于日本的大环境、任期有限和部分改革措施未必合理的因素之下,小泉的“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并不能也不可能解决日本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文化问题、历任政府欠下的巨债如何偿还等等。

只是令日本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前,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安倍经济学有效,但本质上是空转

在小泉纯一郎之后,上台实施经济改革颇有成效的首相,就是第二次上台执政的安倍晋三了。安倍第二次上台之后,希望通过“安倍经济学”来将日本经济拖出停滞的泥潭。所谓安倍经济学,指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性改革。

安倍上任之后,一向支持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黑田东彦接任日本央行行长,并提出了名为“异次元宽松”的货币宽松政策。

日本央行开足马力开闸放水,日本政府大量购入长期国债和ETF,甚至采取了负利率政策,令日元对美元不断贬值、M1和M2的数值暴涨,市场对如此大的放水幅度可以说也是瞠目结舌。

而且,安倍政府还以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双管齐下,希望借此刺激经济、使企业拥有更多资金进行生产和投资,加强企业活力。并且安倍政府还希望通过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降低法人税、推动女性走向社会等措施,来激发日本的经济活力。

这一系列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增长——自从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维持了超过80个月的增长、失业率也降低到了九十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利润也有所增加。

而且,在日本放宽了签证限制、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其服务、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日本的旅游收入也终于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超过了支出。

但日本的GDP增长率始终维持在2%左右,甚至偶尔还有负增长,而且安倍最看重的2%的通胀目标始终没有实现,因此其实安倍经济学虽然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景气,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更重要的是,日本央行已经穷尽了所有可以能用的手段,但实体经济仍然不景气,大部分资金还是进入了金融领域,进行了毫无意义的空转,无法帮助提高通胀率。

而且,日本的失业率虽然降低了,但日本的劳动家庭月收入反而还下降了2.1万日元,也就是说,企业的日子虽然是好过了,但普通人的日子依然艰难。

普通人的收入下降了,自然也不可能进行消费,这也导致了日本通胀率迟迟不能达到目标,令日本经济最终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多重因素加起来,日本经济迟迟无法走出停滞,似乎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来源:趣史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