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通胀与通缩的华山论剑

2021中国,通胀与通缩的华山论剑
2020年11月27日 09:52 九哥财经

这个2020年终于走到了尽头,我们马上进入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后疫情时代,有一个话题的争论越来越显得重要,那就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的世界?

对于中国而言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大国。

这种转型在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第一是中国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从原先的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移。第二是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移,最终形成双循环。这第2个转变是国际形势变化以及疫情倒逼出来的。中国需要同时实现以上两个转型,难度不可谓不大,对于国内以及对整个全球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中国的两大转型,话题相当。我们这里并不细说,就说一下转型,面临的客观条件。这种转型是在通胀环境下转型,还是在通缩环境下转型,其结果和政策路径完全不同。

通货膨胀派

这种我们叫做通胀派,通胀派的观点最主要的就来源于货币的超发。

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速为11.1%。这个数据是2017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

实际上,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连续20年都高于经济实际增速(gdp)。货币超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是看超发的程度有多大,在中国GDP高速增长的时候,货币超发与实际经济增速的缺口不大,算是略微超发,而在经济增速低迷的时候,如果货币增长量过大,这个超发的程度就会加大,然后这种货币超发的现象就会表现到房价和股价中去。

IMF最新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我们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但即便能实现这一经济增速,按照11.1%的货币增速,货币也超发了8%左右,货币超发的程度在过去20年中仅次于2009年。

也就是说今年中国货币超发的程度比较大,这也表现在中国今年股市比较活跃,以及房地产不断的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蠢蠢欲动。

而通过膨胀向来与货币超发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而在经济转型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局部甚至比较突出的风险事件,比如今年的信托以及一些大型地方国有企业的违约,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保证货币政策的一定程度上宽松,而在转型期间中国的GDP增速必然还会下滑。

这就会让中国面临长期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被严格调控之后,这些超发的货币恐怕就会进入其他的领域,最终带来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所以通过膨胀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当中的风险点之一。而疫情之后的2021年,尤其要注意这个风险。因为在2021年如果疫情能够在疫苗的帮助下得以控制,世界经济会逐渐开始复苏,而被疫情压制的消费反弹,再加上疫情之间形成的大规模刺刺激政策,恐怕会形成短时间比较严厉的通胀。

通货紧缩派

并非每个人都认为经济会发生通胀。还有一个派别叫通缩。

2021年,猪价或拖累CPI中枢明显下移,随着供给回升,猪价进入下行周期,拖累CPI逐步显现;疫情对居民收入和线下消费等冲击,导致核心CPI大幅回落。

2018年猪价开始上涨,对CPI同比的拉动贡献一度超100%;今年,猪肉供给回升,猪价进入下行周期,拖累CPI持续回落。同时,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及线下消费修复等,或带动核心CPI中枢,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抬升。

疫情冲击下,国内外需求先后下滑,拖累PPI进入通缩;随着经济逐渐修复,PPI逐步上行、但仍处于通缩区间。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活动停滞,导致PPI进入通缩;随着海外疫情爆发,全球供需变化拖累大宗商品价格、加速PPI下滑,PPI同比从-1.5%迅速下滑至-3%以下。随着国内需求逐步修复,年中以来PPI逐步回升;但疫情“错位”影响下,海外需求修复进度偏慢,拖累PPI上行节奏。

“后疫情”时代,政策重心回归调结构、防风险。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平复,政策回归常态,重心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防风险,政策调控更加注重结构引导,加大打击资金空转等力度。伴随经济逐步修复、防风险加强,信用修复最快阶段已过去,年底前后或逐步进入信用“收缩”通道;2021年,信用“收缩”或将成为市场主逻辑。

最后

从通缩到通胀,再通胀预期的抬头。传统周期下,物价跟随经济需求变化而大幅波动,一旦CPI突破3%、多会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因而宏观调控一般会收紧“银根”、稳定物价。随着经济进入转型阶段,CPI通胀率波动下降,CPI达到2.5%左右即容易引发市场通胀预期的升温。

所以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通胀还是在通缩的环境下,其政策导向完全不同。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如此为金融市场带来各种各样的机遇与冲击,这不但是各大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投资者不得不关注的事情。

来源:金融见闻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