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学区制改革如何激发办学活力

看学区制改革如何激发办学活力
2024年11月11日 11:00 中国教育报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优质均衡发展是价值追求,办学模式改革是关键动力。推进学区制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实现区域内学校间均衡、优质与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推行学区制改革的实践路径有哪些?本期,周刊推出学区管理者和学者的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编者

开放协同

共筑资源共享新生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区8年探索走出特色发展路

学区简况

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于2016年1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街道社区共商教育发展、统筹资源配置的机构。目前学区有中小学、幼儿园共22所。

本报记者 武隽 张婷

8年前,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挂牌成立,学区制改革作为海淀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新探索,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眼前只有一张白纸,不知从哪儿画起。8年后,学区依靠积极挖掘属地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生,不仅为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实现了教育格局的“破”和“立”。

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王振惠把学区管理中心比作“资源超市”的运营者,“精准对接学校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实现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与重塑”。

资源共享,探索协同共生之路

2016年年初,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作为一家独立法人单位正式成立,功能是发挥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资源统筹协调作用,开放协同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区负责统筹12所中小学、12所幼儿园和40多家培训机构,而当时工作人员只有6名,并且都是女性。

新上任的学区主任王振惠心里没底,要怎么干?如何在教委和学校之间架起有效桥梁、担当统筹配置资源的重任?学区内规模不一、层次不齐,如何能像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那样,既实现各校稳步均衡发展又能各有所长、百花齐放?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而且个个都是难题。

“热火朝天、敢闯敢试、创新创业、挺立潮头”,是新中关村精神的诠释。6名“女将”暗下决心,要干出点儿名堂来。利用横跨教育部门、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和街道社区的优势,学区尝试搭建一个聚拢各方资源的平台。中关村学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于2016年10月上线。几年来,各类资源做了多次补充更新,按照中关村学区《教育资源共享手册4.0版》的目录,共享教育资源超过600项,可以在线搜索包括课程、场馆、行业专家、优质师资等资源,实现中关村学区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中关村区域教育科技、艺术体卫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多年来,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因为没有适合的场地,一直没有请家长参加过高三学生的“成人礼”仪式,这成为家长和学生们内心的遗憾。学区管理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积极从中协调,2017年2月帮助联系到中国科学院一家可提供600人场地的单位,解决了学校的这一难题。两百多名高三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现场见证下,经历了生命中重要的“成人礼”,在满满的仪式感中体会到亲情的力量和奋斗的意义。

“实施学区制以来,我们学校得到了更多关注与支持,从教育资源的统筹到各校之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再到为我们学校量身定制服务方案,这些有力措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度’。”双榆树中心小学校长朱丹说。

特色科普,碰撞科学探究火花

近日,中关村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宋芮宜惊喜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史恭乐,把他不久前来中关村学区“格致校园”进行科普讲座时的一件珍贵的3D打印植物模型,托老师送给了宋芮宜。这次良好互动,正是中关村学区开展科学教育、启蒙孩子们科学思维碰撞出的闪耀火花。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科研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站在科学高地,每走几步就有一家科研院所。如何把这样独特、优质的科学资源利用好,让它为身边的学校和孩子服务?中关村学区的工作人员没少费心思。经过多方联系科研院所、主动上门拜访科学家等准备工作,2018年6月起,中关村学区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了启发好奇心系列的“格致校园”科普演讲。

“翼龙的探秘之旅”“恒星真的永恒吗”“量子的爱情你不懂”……这些都是“格致校园”项目走进中关村学区开展科普活动的生动主题。活动目前已开展44场,在北大附中、中关村二小等12所中小学实现了全覆盖,共有142位各领域科学家及科普工作者参与。

利用网络,中关村学区这样高端的科普讲座还覆盖到更多学生——通过“智享中关村学区”微信公众号,目前共计已有超过10万名孩子观看了线上讲座。“资源共享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学之窗。”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位老师在活动评论区这样留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院士、科学家走进了中关村学区科学教育的大课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最重要的是从孩子们抓起,希望我们的点滴工作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下科学的种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说。

服务学校,搭建共治共享平台

在打通区域教育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中,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始终坚守改革初心——当好学校的贴心人,想尽办法为学校排忧解难。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育要求”。

这10%的课,要怎么上、怎么跨?中关村学区马上启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项目。学区副主任翁燕平介绍说,学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中坚持“一校一策”,由各校先确定自己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方向,再邀请专家对各校方案进行多轮论证,一步步改进完善,进而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水平。

精心的浇灌终于结出了繁花朵朵。在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上,中关村学区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方案进行了集中展示,中关村一小的《探秘自然之趣 创办自然之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的《非遗制香——探究比例》、中关村中学的《诗意大唐》、中科启元学校的《我是故宫宣讲人》等13个方案受到了专家好评。“学区组织校际间的分享交流活动,让规模不同的学校找到了自己开展特色课程的方向。”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信息技术教师赵希安说。

学区的服务不仅在课堂上。平安校园建设对小学校、新学校而言是个难点。学区副主任张英钰牵头,按照北京市平安校园建设要求,编写了5万多字的安全制度手册,内容涉及校园管理、饮食卫生、校车治安、风险防范等方方面面。“学校人手少,在平安校园建设方面更没有什么资源。这本手册特别有操作性,学校再也不用为安全制度建设犯难了。”一零一中学初中部安全工作负责人李士国说。

8年间,哪些是学校需要的,哪些就是中关村学区开展工作的重点。党建引领、招生入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科教协同等,都成为学区服务的课题。

8年间,学区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到现在变成了所有学校的“贴心人”、解决问题的“千手观音”……

“学区走出了一条从协商共治到协同共生的发展之路,生成了更多优质资源为学校服务,现在看来,我们是走对了路。”王振惠说。

暖心关爱

搭建农村教师成长新舞台

学区简况

贞元学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县城北部,地处农村,设置编制岗位8人,服务辖区户籍人口6.8万余人、30个行政村,实行“教育局领导、政府部门配合、社会监督、多方协同”机制,具有对辖区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教师统筹调配等方面的自主权。

李松柏

2016年5月,为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校共同体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武功县人民政府整合原贞元教育组、代家乡教育组成立贞元学区。

近年来,针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青黄不接”“引育用留难”等课题,贞元学区通过创新机制,做好严管与厚爱、激励与担当、留人与留心相结合“大文章”,为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贞元学区党总支积极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创新教育形式,着力提升特岗教师队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头雁”引领“雁阵”齐飞作用,常态长效加强特岗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纪律、作风方面建设。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创新研讨交流学、现场体验学、专题辅导学,组织优秀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持续夯实新任教师思想根基。立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成立志愿服务队18个,扎实开展“五类生”关爱、大家访活动等,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特岗教师队伍对学情的认知。

抢抓机遇,优化发展环境。贞元学区积极抢抓全县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机遇,全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目前,每所校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窗明几净、设施完备,学区13所小学、4所幼儿园全部拥有合格的各类教室、运动场等,信息化教学设备也配备齐全,营养餐食堂实现全覆盖,特岗教师饮食和住宿无忧。加强校园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师德师风档案、教师成长档案等,全面构建特岗教师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有奔头的良好格局。开展文化建设,开设科技社团、腰鼓社团、读书社团等各类艺术兴趣社团86个,既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发挥了特岗教师的特长爱好。

强师助教,促进专业成长。贞元学区把特岗教师队伍培养作为实现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从管理、研训、师德“三个维度”发力,倾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特岗教师新生力量。规范教研管理,利用周例会和教研活动时间,精心开展备课、授课、辅导、作业等研讨交流。组织22名特岗教师参加跟岗学习,以贞元镇中心校为辐射带领偏远校、教学片共同开展结对帮扶、集体备课、同上一节课、课题研究等活动,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织牢师德体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从教第一标准。统筹做好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教育,建立有方案、有措施、有学习、有活动、有记录、有评定的“六有”师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优化师风建设。

搭好平台,做好引育用留。贞元学区用心用情为特岗教师展示才华、实现梦想,提供优质、便利、暖心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特岗教师对武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召开青年教师联谊会,帮助未婚特岗教师成家立业。大胆任用青年骨干教师,鼓励特岗教师领衔参与教研教改,成为教学骨干。落实以老带新、领导包抓,对新入职特岗教师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在考核上做到“优劳优酬”、兼顾公平。

武功县贞元学区近年来特岗教师队伍不断成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先后有47名特岗教师获得省市表彰奖励,87人次教研论文在省市获奖,5人获评省市县教学能手,22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同行一致好评。

(作者系陕西省武功县贞元学区党总支书记、学区主任)

学者说

在规范与活力中寻找平衡点

李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学区制改革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完善的重要举措之一,最终指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实施学区化管理”要求以来,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学区制改革逐步走向学区化治理,充分发挥出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规范办学行为、激发办学活力、优化区域教育治理模式、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等积极作用。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学区制改革的逻辑起点

学区制是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以街道或乡镇行政区划为基础,将辖区学校组合划分为若干学区,依据学区统筹学生入学和师资配置。每个学区内包含若干所不同类型的小学、中学,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优势学校辐射带动薄弱学校,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

综观多地学区制改革经验可发现,学区制管理之初以缓解“择校热”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之后逐步关注优质教师等软件均衡和管理制度的制度均衡,并通过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教师轮岗等一系列组合拳,全面消除校际间的软实力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上好学”的需求。

学区制改革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过程中,通过制度安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其主要手段。由单校划片到多校划片、辅以校额到校等招生录取方式改革进一步遏制“择校”,有效减少生源差距。“县管校聘”“教师轮岗交流”等制度,进一步树立优质师资资源向乡村等薄弱地区倾斜的价值理念,促进优质师资的校际均衡配置。

推进共享共建高质量发展是学区制改革的有力抓手

办学资源共享共建是学区制的一大优势,亦是学区制改革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区内的学校结为提质扩优共同体,弥合校际差异。共享机制是在不改变学校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优质学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办学薄弱环节流动的有效方式。每一所学校应树立“大资源观”,特别是学区中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积极主动与学区内其他学校分享办学资源。

资源共享过程中重在共享先进教育理念、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治理经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党建、行政、专业研训、激励评价等一整套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使学区教育管理过程标准化精准化、办学水平优质化。

学区制改革下的共建机制则是在共需或弱势方需求的基础上,学区内各办学主体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同心协力做大增量,开发教育教学新资源。如课程资源建设、教师专业研修一体化、思政课程名师工作室等均是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学区内各所学校领军人才、优秀团队在交流碰撞中迸发新火花,生成新资源,聚合新能量。

走向治理、释放活力是学区制改革的深层次目标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学区化治理”的概念,要求“完善学区治理体系”。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探索以学区率先实现优质均衡、助推县域优质均衡的发展机制”。这意味着学区制改革由管理走向治理,并非学区内各学校的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而是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地方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教育多元治理格局、释放办学活力的契机。

治理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协商共议、规范可操作等特点。因此,治理从本质上体现了民主诉求,强调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相对于学区化管理侧重于优质资源共享,学区化治理则更注重共治机制的健全。

共治机制的完善深层次根源在于多主体教育治理权责的配置。政府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建立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街道社区支持、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校为主的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实现教育格局的变革。同时,赋予学区及各学校适度的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鼓励地方探索学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多样化路径,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打造各自的特色名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链接

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成立了“和平里学区”,开启了学区化管理改革探索。到2011年,东城区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同时还释放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之后,学区化管理得到了国家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更多关注。

2012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实施学区化管理”。国家推行此项改革的最初目的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改革思路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破解“择校热”和义务教育发展区域、校际差距过大的难题。

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发布,提出要“探索以学区率先实现优质均衡、助推县域优质均衡的发展机制”。学区成为地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突破点和地方教育自治的多中心治理平台,承担诸多治理职责,同时为地方政府和学校减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