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管看《活着》的房二代,被逼下牌桌

让高管看《活着》的房二代,被逼下牌桌
2023年06月05日 13:04 市界Pro

大多数房二代,都拥有同一个明亮光鲜的起跑模式,赴海外留学,回国继承家业。年仅28岁的蓝光发展“二代”董事长杨武正,也不例外地走上了这条路。

在老父亲杨铿的精心安排下,2021年6月3日,“95后”的杨武正迅速取代父亲的位置,成为房地产公司中最年轻的董事长,同时也接下了蓝光发展的烂摊子:千亿债务缠身,破产传闻四起。

年纪轻轻的小哥,早早地拥有了“霸总”的人设,但他这个董事长日子过得很艰难。

上任没多久后,杨武正向高管们推荐了一本小说——余华的《活着》,3个月内4名高管相继离职。

2023年初,他在新年贺词中满怀正能量地写道:“2023年,我们会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但是勇气与光芒会伴随在身旁。”结果,不到半年后,公司就戴上了ST的帽子。

蓝光发展的老臣们个个离去,老父亲留下的山芋则十分烫手。最新数据显示,当上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的两年里,杨武正已经替父亲接下了“430次被执行,562次限高”。

杨武正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尚未可知,但蓝光的结局却已是板上钉钉。目前,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蓝光被交易所要求于6月6日强制退市。

▲(蓝光发展近一年股价走势图)

蓝光即将成为今年第一家被退市的A股房企。而在它的身后,还排着众多面临退市风险的房企,一场行业退市大戏,已拉开帷幕。就在今年前5月,被强制退市和面临退市风险的房企数量已达10余家。

这些危机中的房企,当年可都是如日中天的地方一哥,比如上述“四川一哥”蓝光发展、有“西南王”之称的金科股份、“贵州上市第一股”中天城投等。

这些房企并未就此躺平,如何自救,它们各有巧妙的方法。

“蹭热点”救股价

地产大佬喜欢在资本市场辗转腾挪,这是一门艺术——买进卖出、高抛低吸,一个钱生钱的游戏。

靠这个资金游戏,许多老板解决了资金难题,造就了一批批的地产富豪们。而眼下,“1元退市”的魔咒正在让这些老板们失去待在资本牌桌的机会。

2022年开年,荣盛发展董事长耿建明在动员会上表示,“熬过这个寒冬,就是春花烂漫”。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耿建明与他的公司不仅没有走出低谷,反而走进了更大的冰风暴。

2023年5月24日、25日,荣盛发展的股价连续遭遇两个跌停,收盘价报1.17元,“1元面值退市危机”近在眼前。眼看上市公司即将面值退市,耿建明也开始着急了。

所谓的“面值退市”,是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的一种。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会被强制退市,且没有退市整理期,直接终止上市。

面对只剩下1.17元的股价,在触发“1元面值退市”前,耿建明盯上了新能源热点,宣布要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一脚跨进新能源领域。

5月26日,荣盛发展以计划收购控股股东的新能源资产为由停牌,宣布计划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大股东的新能源资产。

荣盛发展的收购行为,被市场解读为自救。精明的耿老板希望借助新能源热点,营造概念,避免公司落入退市漩涡。

▲(图源/视觉中国)

耿老板的这一步棋到底妙不妙?至少有一些小股民被感动到了。荣盛发展的股吧中,一位股民表示,“被迫跨界进入新的竞争领域,起码也是管理层的一个进取,而不是躺平。祝愿公司转型能成功。”

小股民不再骂骂咧咧了,而是开始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期待荣盛发展的各类利好。因为他们此前实在是被套得太苦了。

最近这几年,荣盛发展的股价从13.45元/股的历史高价,跌到了最近停牌时的1.17元。

▲荣盛发展2007年上市至今股价走势图(季K,前复权)

但要论炒股能力,耿建明也品尝过不少股市带来的甜蜜滋味。荣盛发展是河北省第一家通过 IPO 上市的地产企业。2007年8月8日,荣盛发展迎来历史性时刻,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 A 股一员。

2017年,在雄安新区概念下,被称作“河北王”的荣盛发展股价一路走高,股价涨至高点13.45元/股(前复权),一时风光无两。

有了股市的钱,荣盛发展也有了开疆拓土的动力。2017年,荣盛发展市值突破580亿元。到了2018年,公司以1015.63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千亿房企的一员。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荣盛发展又遭遇了调控趋严和三道红线的高压,公司销售增速有所下滑,股价也持续下探,最新市值已跌到50.87亿。

如今,耿建明又玩起了新能源的概念,想在股市上重新有一番作为,但已经很难了。

日前,荣盛发展已宣布因筹划收购新能源公司自 5月26日起临时停牌,最晚将于6月9日开市复牌。不知道公司能否借此躲过一劫。

“增持”的办法不灵了?

除了抛出概念“蹭热点”之外,一些地产大佬也试图通过“增持和回购”方法来挽回颓局。这方面,一个曾让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头疼的男人——黄红云运用得最为炉火纯青。

金科股份实控人黄红云,曾经是仅次于前龙湖董事长吴亚军的 “重庆第二富 ”。在资本市场上,与 “股神” 徐翔有着万千关联。但在那场和融创老孙的股权争夺战,才真正显露出了这位资本大佬的股市纵横能力。

这场地产圈最知名的“控股权之争”始于7年前。2016年9月,刚在投资乐视上栽了跟头的老孙,转头就把火力对准了金科股份,试图拿下金科股份的控股权,但他显然小觑了黄红云。

黄红云的防守之道主要集中于两大策略:拥有董事会大多数席位、保住大股东地位。四年间,黄红云左奔右突、拉来援军筑起防守墙,成功挡住了孙宏斌的狙击,把金科股份保住了。

和融创老孙的这一次股权之战,让黄红云长出了一口气。但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并没有让他轻松许久。眼下,摆在黄红云面前的,是“面值退市”的问题。

2023年5月22日,黄红云召开了一次股东大会,会上透露出了一个关键信号:引入国有企业成为公司大股东及重要股东。同时宣布了不超过1亿元不低于5000万元的增持计划。

黄红云再次使出了提升股价的增持计划,这在房地产行业中并不是稀罕的操作。过去,不少企业寄希望于发布股票增持或回购计划,稳定股价。但这些计划中的股票增持回购,并不一定真的付诸实践。

2018年,黄红云表示,为提高对公司的持股比例,将增持金科股份股票,但最终他并没有买入,反倒是卖了185万股,事后他表示是因为委托他人时对方不小心误操作所致。

如今,在濒临退市之时,实控人又突然跳出来宣布增持计划,用意到底是真是假?这个问题不仅小股民们好奇,深交所更是发来了一份问询函。

5月23日,深交所在对金科股份的问询函中提到,在增持计划抛出之前,黄红云、金科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公司股份多次被强制平仓。交易所要求金科股份结合近期平仓情况说明公司的履约能力,是否存在“忽悠式增持”?

问询函发布次日,金科股份的股价首次跌入1元以下,当日跌停,收盘价格为0.96元。

▲(图源/视觉中国)

当日晚间,金科股份18名管理层,共同发布了一份不超过1000万元的增持计划。5月25日,黄红云出手以每股0.86元的价格,买入金科股份1000万股。

算下来,黄红云此次增持实际花了860万元,效果如何呢?5月26日,金科股价开盘即告跌停至0.77元,但午后股价又涨停至0.95元。

有同样操作的不止金科股份一家。其中,ST美置、ST宋都等都近期均释放过股票增持消息,但数万元到几千万元的增持额度,并未能扭转股价跌停的颓势。

“像金科这类房企,都是先表个态,多少买一点,但是买得不多,更多是个信号,根本上它们还是需要引入一个战略股东,股东们大家觉得你这个公司有救了,真正抄底的人才愿意进来。”从事房企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张晨表示。

目前,金科股份已经打响退市保卫战,是否会触及退市,要看未来20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前景仍然迷雾重重。

退市预警下的囚徒困境

无论是蹭热门概念进行资产重组,还是抛出增持计划,都是房企在面临退市风险前夕,有意释放出的消息。用意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获得市场的支持,稳定股价。

而在管理层们掀起退市保卫战时,小股民们的心也是提到了嗓子眼儿,他们往往会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房企股价超过1元时,继续看好并持有该股,要么趁着房企还没退市,在股价有所拉升时,赶紧割肉离场。

▲(图源/视觉中国)

小股东的这种囚徒困境,让上市房企变得更加艰难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即使股票好不容易被拉升到“1元”以上,还是挡不住投资者的“用脚投票”。

张晨对「市界」表示,房企想要去拉抬股价,但越抬升,反倒抛的人越多,因为市场上抛盘力量要比抄底力量更大。

“大家基本上都学精了,股民们也知道有些大股东说增持就是表个态,即使真的增持了,股价稍微一高股民就卖,一堆解套盘。”张晨表示。

而截至目前,沪深两市有近10家房企的收盘价低于1元,存在面值退市风险。其中,ST蓝光、ST中天、ST美置和ST泰禾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已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

在房地产行业,这场A股的房企退市潮是史无前例的。它们都曾享受过资本市场的高光,赢得过“黑马房企”的赞美和掌声。但当光环褪去,房企们看着一眼望不到底的资金窟窿,很难再发出一份合格的财报了。

一直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陈亮对「市界」表示,“今年是注册制2月17号全面落地之后的第一个年报季,肯定是要体现出监管威力,向市场强烈传达出这一信号,这也导致许多审计机构不敢轻易在财报上签字。”

曾几何时,地产巨头们在股市里,轻易便能拿到数十亿的融资。此后,由于受政策调控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地产股不允许IPO,股价表现长期不温不火。即使如此,在2015年围绕万科控股权的争夺中,地产股的价值还曾被推向过一个高峰。

但如今,属于房企的地产股辉煌已经过去,能否活下去成了最迫切的考验。一位曾参与上市房企融资的财务负责人对「市界」表示,“房企能不能有希望,有很多前提条件,比如要看公司的资产质量,财务报表干不干净,有没有战略投资者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出来救场等。”

面对高悬在头顶的1元面值魔咒,有多少A股房企能躲过这一劫?

(文中陈亮、张晨为化名。)

作者 | 李 逗

编辑 | 孙春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