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猴半年降5万,这家融到F+轮的养猴公司能否撑起一个IPO?

实验猴半年降5万,这家融到F+轮的养猴公司能否撑起一个IPO?
2024年05月26日 11:07 融资中国

“泡沫”破灭?

“有些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那是因为你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可以解释为天价药并非药企的贪婪,而是新药的研发成本太高。

德勤报告显示,制药行业的研发费用不断增长,2022年全球前20大生物制药公司中,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上升了15%,达到约23亿美元。此外,药企还面临新药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等风险。

新药研发的需求加速了CRO(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过去几年,在全球医药研发热潮中,A股走出了市值千亿的药明康德、百亿康龙化成等CRO企业,年收入快速增长。在一级市场,CRO项目投融资频现。

获热捧的企业也开启了上市进程。三个月前,CRO企业天勤生物辅导备案获受理,这家公司此前已完成十余轮融资。其在实验猴领域的布局,也在前两年踩中了一轮价格飙升风口。按照计划,5月,天勤生物进入准备上市申报辅导阶段。

不过对天勤生物而言,此时的市场环境发生了些许变化。

最新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CRO龙头业绩增速放缓。CRO被视为医药投融资情况的“晴雨表”,龙头公司的业绩变化也说明资本的投资热情较为冷淡。试图冲击IPO的企业也波折不断5月中旬,证监会同意益诺思上交所科创板IPO注册,而这距离该公司过会后已时隔200余天;2月,澎立生物撤回上市申请文件,早前该公司递表时,曾有媒体报道其实验动物模型规模已接近药明康德,但首次冲A也以失败告终。

此前疯涨的实验猴价也出现回落。以食蟹猴为例,融中财经据公开数据计算,2023年年初至年末,一只食蟹猴价格下降了近5万元。波动的猴价也引来了监管机构的问询、企业生物资产减值等情况。

热门赛道的明星项目

身处热门赛道,天勤生物是资本涌入的明星项目。天眼查显示,2023年,天勤生物最新融资轮次已经达到F+轮。而在2016-2023年期间,天勤生物每年都能获得至少一轮融资,投资方不乏顶级医疗投资机构。

回看天勤生物过往融资节奏,密集的融资轮次与CRO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一致。2017年,天勤生物融资提速,完成三轮融资。这一年,中国创新药首次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的数量大幅攀升。医药魔方数据显示,相比2012-2016每年不到150个创新药首次IND申请,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236个,2019-2021年近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

新药研发进入IND阶段意味着此前的临床前实验已经完成,而临床前实验是使用实验动物的集中阶段,因此,IND指标也可用来预估有多少数量的临床前实验,以判断实验用动物的需求量增减情况。

大动物实验正是天勤生物着重强调的能力,尤其在实验猴领域,官网显示,天勤生物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非人灵长类动物繁育的企业,设有实验动物繁育研究中心,饲养和繁育实验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恒河猴、食蟹猴等。

实验猴的风口又接踵而来,2020年以来,随着中国生物大分子早期研发项目的快速增多,新冠相关疫苗和治疗药物对食蟹猴的使用需求快速提升,食蟹猴采购价从2万元/只提高到7万元/只左右。2022年一季度末,食蟹猴的价格更是上涨至15万元/只左右。

对CRO企业而言,拥有实验猴也意味着有了市场的主动权。昭衍新药曾在财报中指出,“拥有灵长类动物模型资源或技术将会赢得市场主动权,甚至可以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垄断”。

在此背景下,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企业通过收购猴场,以储备更多数量的实验猴。天勤生物在实验猴的布局也并未落下,2022年底,该公司曾表示,投建的光谷左岭实验动物繁育中心已经竣工,应该是中国甚至亚太规格最高的一个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繁育中心,投用以后,可以至少容纳2万只实验用猴。

不过有了猴场后,实现实验猴批量产出并不容易。国金证券研报指出,食蟹猴种群扩张周期在6年以上;从实验用猴模型要求看,质量要求与繁育后淘汰率较高,淘汰率大约为20%。实验猴的复杂养殖流程拉高了养猴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不仅要熬过漫长的饲养周期,还要面对较高的实验猴淘汰率。这也是不少CRO企业选择收购现成猴场,而非自建的原因。

身价“跳水”

高位买猴副作用显现

对有猴企业而言,猴价波动,顺风能赚,逆风也要能抗。2023年开始,疯涨的猴价按下了暂停键,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2023年12月实验猴的中标价格为12.5万元/只,当年4月的价格为17万元/只,以此计算,半年多时间,猴价下降了4.5万元。

以实验用猴为业务主要原材料的益诺思提到,截至2023年12月底,食蟹猴价格基本在10万元/只左右,恒河猴价格基本在6.5万元/只左右;分别较2023年初的15.00万元/只左右、10.00万元/只左右下降33.33%左右、35.00%左右。2024年1月至3月,市场价格较2023年底仍保持相对震荡状态。

按益诺思的说法,实验猴价震荡一方面是需求端整体增速放缓,且大型CRO基本完成了实验用猴的战略储备,需求紧迫性降低;另一方面,供给端不同猴场对后续实验用猴价格走向预期产生分化,部分猴场存在出售意愿,部分猴场对后续出口政策放开、需求回升存在预期,对价格期望较高。

随着实验猴价的持续波动,此前高位买猴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上交所曾对益诺思的实验用猴供应状况、价格及变化情况等提出问询。对此,益诺思表示,实验用猴价格变动会影响其服务价格和生产成本,从而影响毛利率。综合2021年至2023年的实验用猴市场变化导致的价格波动情况来看,随着实验用猴的价格上涨,实验用猴成本占比不断增加,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将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仍难以避免对整体毛利率的不利影响。

龙头企业也未能逃脱猴价下跌带来的影响。上一波“屯猴”热中,昭衍新药曾以超18亿元的价格,买下广西玮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玮美”)和云南英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英茂”)。这两家公司主营业务为实验室模型动物繁育、饲养和销售。公开资料显示,二者供应的实验动物包括医药研发过程中所需的食蟹猴、恒河猴等。

并且,这两笔收购均是高溢价形式。据收购公告,截至评估基准日2021年12月31日,广西玮美资产账面价值1.37亿元,评估价值8.97亿元,增值率553.12%。云南英茂资产账面价值6401.06万元,评估价值7.52亿元,增值率1075.36%。

而在2023年上半年,昭衍新药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业绩产生消极影响,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超75%。时代财经报道,昭衍新药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业绩预告中的生物资产指的就是实验猴。生物资产减值带来的影响持续至今。2024年一季度,昭衍新药扣非净亏损2.81亿元,同比转亏。生物资产市价波动是影响扣非净利润的原因之一,该报告期内,昭衍新药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净亏损为2.84亿元。

由于尚未披露招股书等材料,实验猴价格波动对天勤生物业务的影响尚不明确。但对“重仓”实验猴的天勤生物而言,如何应对实验猴的供应、价格等变化,是其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更残酷的二级市场

参考已上市CRO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走势,相较一级市场更为“残酷”。从股价上看,以药明康德及康龙化成为例,截至5月24日收盘,药明康德A股报收42.75元/股,较2021年高点跌去七成;康龙化成报收21.1元/股,较2021年高点跌去八成。

业绩层面,两家龙头出现增速放缓。2024年第一季度,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79.82亿元,同比下降10.95%;归母净利为19.42亿元,同比下降10.42%。康龙化成实现营收26.71亿元,同比下滑1.95%;归母净利润2.31亿元,同比下滑33.8%。

医药行业降温是影响CRO企业收入下滑的原因之一,康龙化成在财报中表示,受到全球医药健康行业投融资阶段性遇冷、客户需求增速暂时放缓的市场环境影响,公司营业收入阶段性下降。药明康德则是在国内新药业务出现了萎缩,2024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为15.9亿元,同比下降3.3%。

压力也传导至CRO企业的订单层面。益诺思在最新一版的注册文件中提到,2023年,CRO行业受投融资热度减弱、医药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等多方因素影响,行业需求总量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实验用猴价格下降等因素,新签订单价格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有所下降,使得2024年一季度毛利率同比下滑8.11个百分点。

二级市场为一级市场提供获利空间,而天勤生物通过IPO给投资人一个好的回报并非易事,这也是早些年赛道太火热,积攒了一定的泡沫。拿天勤生物所在的武汉光谷生物城来说,曾聚集各类生物企业3000余家。该基地虽有相关产业优势,但在登陆资本市场层面,光谷生物城近年来的声响不大。官网显示,该基地拥有主板上市企业28家、新三板上市27家。据融中财经梳理,这些已经上市的医药领域龙头企业中,多数上市时间较早,比如“麻醉龙头”人福医药是1997年上市。

此前,行业火热叠加猴价飙升,天勤生物等有猴CRO企业受到资本关注。随着形势转变,此时对天勤生物而言,是否是一个好的上市时机仍待观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