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资人调岗做投后

今年,投资人调岗做投后
2024年04月13日 10:11 融资中国

投是开端,投后是关键

本文4042字,约5.8分钟

作者 | 王涛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已经有投资人选择调岗去做投后管理了。

艾莉就是其中之一,她工作在北京的一家VC机构,过去几年时间里一直是投资人的身份。只不过今年,她向机构主动申请了调岗,从一位投资人转向了投后管理的职位。

她告诉融中财经,之前是每天看项目做背调,偶尔出差募资。但现在工作流程变成了被投企业的“全职保姆”,身份的转变让她还有点不太适应。另外她还向我们透露,自己身边的很多投资人都开始了转岗去做投后管理。

从之前的找项目、募资、投资到现在做被投企业的“全职保姆”,像艾莉做出这样选择的投资人不在少数。

过去几年,一级市场的从业者们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从之前的烈火烹油到今天的寒冬凛冽。募、投、管、退四面围攻,已经有不少投资人转行了,卖保险、当滑雪教练、做网红……还有一部分投资人依旧在一级市场中咬牙坚持,他们坚信寒冬之后还会迎来春暖花开。但挺过当下才是主线任务,转去做投后管理就是他们为求生所开辟的新道路。

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一切都会有。但是有的前提是,当下先活下去。

01

投资人调岗投后管理

投资人早就变成弱势乙方,都是一帮濒临失业的“下岗待就业”人群。”前不久有不少投资人对融中财经的记者调侃。而关于投资人窘迫处境的文章报道在网上比比皆是。凛冬之下,创投圈都不敢再有鄙视链,因为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

最近,有一份一级投资人段位等级自测题出现在网络上。最后一题:一级投资人的下一份职业是什么?作者给出的答案正是失业。

过去一年,可以看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众多投资人博主开始尝试做网红走卖课的“高端路线”。还有的投资人在尝试卖保险、教滑雪、做销售等五花八门的工作。

“转行吗?投资人。”成为整个创投圈的一大热门话题。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有很多人选择转行去新的赛道发展,也有人依旧在机构中苦苦坚持。而这部分人中,大多数选项是去做投后管理。

“周围已经有很多一级投资人朋友转身去做投后了。”艾莉对融中财经表示。她还表示,这两年起所在的VC机构非常闲,因为没有钱导致迟迟没有新项目投资,大多数投资人在机构里摆烂。而与其整日在办公室混日子,不如干点实事,因此他们大多数盯上了投后管理这一条道。

“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做投后给人的感觉更加劳神。做投资人是要找好项目,投后就变成把一个项目变成好项目。这期间就成了全职保姆,企业做什么事都要来操心一下。久而久之不仅自己烦,有时候企业还会叛逆顶嘴。”另一位已经尝试做投后的投资人老张向我们吐槽到。“更可气的是,前不久机构投资的企业创始人找我诉苦,说最近压力太大寻求我的安慰。我一个每天面临失业压力的人还要再耐下心安慰他!”

老张是众多转型投资人的一个缩影。投资人和投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这种身份的转变对投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根据数据,2021年在管基金有10只及以上的GP数量的达到约700家,排名前15%的管理人管理着市场超85%的基金规模。投资机构光给钱的时代早已过去,“投后赋能”才是当时VC/PE的核心竞争力。到近几年,投资环境遇冷,投资机构普遍出手谨慎,退出难的问题直逼VC/PE面前,也因此让大家更注重投后管理。而这也为不愿跨赛道转行投资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那就是在机构内去做投后管理,以更好的渡过当下的资本寒冬。

02

做投后,既是渡人也是渡己

自 2023 年年初起,一级市场的资金端延续上一年度的收紧态势,“募资难”一直是一大热门词汇。

此前根据融中研究统计,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共计备案通过了 5689 只基金,同比下降 12.22%。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 1982 只,数量占比为 34.84%,同比下降 21.44%;创业投资基金为 3707 只,数量占比为 65.16%,同比下降 6.3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私募机构注销数量显示,2023年一共有2537家私募基金注销。同时,有VC机构向融中财经透露,现存的基金有上千家已经因为募不到资而进入停摆状态。

这种幕不资的窘境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投资端。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共有 3440 起投资事件,同比下降 29.15%;投资金额为 4754.74 亿元,同比下降 38.83%。没有募不到钱的机构们已然陷入弹尽粮绝的处境,又哪有余力进行新的投资呢?

作为投资人,每天的日常看项目在此刻已变得无足轻重。就算看到好的项目又如何呢,机构又没钱进行投资。在这样的困境中就有人选择另辟蹊径,顺势而为去做投后管理。

至于为何选择转岗去做投后管理呢?原因在于,如今创投行业的关键词已经发生了变化。

之前,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在论坛强调,投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抓住和创造退出机会。

而朱啸虎也在采访中阐述不入局大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想不到后续如何做到退出。从他的发言中可得知,投资机构对退出的考虑已经提前到投资的环节。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一级市场大佬们强调“退出”。

创投行业每一年的热点词都会发生变化,继全员募资、全员投资后,今年的行内关键词则是全员退出。

众所周知,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盈利的重要环节。而要想实现退出不仅依靠投前人员投的好,投后管理人员“养”的好也是重中之重。

让被投企业跨越死亡谷活下去,帮助他们找生意、开拓新思路、解决疑难问题是投后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当一切条件达成后,通过IPO或并购等方式实现退出,让机构得以收取管理费盈利。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选择转岗去做投后管理的原因。简单来说,就为了两个字——退出!

所以,做投后管理不仅是帮助企业,也是帮助自己的机构。既渡人也渡己。

我们可以在去年看到很多LP与GP翻脸,二者互相Battle的事件发生。而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二者的信任纽带出现了裂痕。

LP出资GP,无非就是为了多赚钱。但根据FOFWEEKLY披露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LP的DPI没有到1,近半数LP的综合IRR与所投基金平均IRR在10%-20%,仅有3%的LP综合IRR达到40%以上。业绩上的惨淡无疑让众多LP都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也是因为此原因,LP们的出手变得愈发谨慎,挑选GP的要求更加严格。如何更好地管理钱,让每一分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是LP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项担子也落到投后团队的肩膀上。

过去的GP是为了募资而募资,现在是为了募资搞退出。退不了就没法给LP交代,LP不高兴了就不会给新基金注资。久而久之,机构就倒了。所以,现在能不能退出事关机构生死。

有些投资人或IR在找资源搞退出,通过朋友介绍或者第三方平台等来寻找退出机会。而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投资人们只能选择着眼于当下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路,通过做投后管理赋能被投企业发展最终得以实现退出。

同时,搞投后管理无疑也是一种开拓人脉的办法,有天使投资人表示,接触优秀的创业公司也是在积累资源和经验,从而扩大朋友圈的好办法。

03

投前是发现价值

投后是实现价值

在圈外人的认知里,一项成功的投资关键点在于投前的选择,往往忽视了投后的重要性。

诚然,一家足够优秀的企业本身就有强的造血能力,但是在发展中一旦出了岔子也难免“英年早逝”。所以机构的投后管理,帮助企业赋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一环。

做投资,起点是发现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放大、稳定价值。而这一点则需要投后管理团队。

梳理下,投后管理团队的重要性在投资端、退出端、募资端都有体现。

众所周知,优质项目一直是稀缺资源,优质项目选择与哪家投资机构合作,除了资金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哪家机构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投后赋能服务。很多头部机构掌握了大量优质项目的根本原因就是其为被投企业搭建了科学、全面、系统、高效的投后赋能体系,让创业者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提升。因而,做好被投项目的投后管理将有助于投资机构吸引更多优质项目。

退出是投后管理的直观结果,一个项目能否实现投资价值,能否按照预期方式退出,投后合规管理与赋能服务尤为重要。一个企业从成立、探索商业模式、规模化生产运作、业务扩张到IPO上市每个阶段都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投资机构如果能陪伴企业成长,及时为被投企业提供帮助和对接资源,提高被投企业上市或者以其他方式退出的确定性和成功率。因而,做好被投项目的投后管理将不仅有助于被投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投资机构获得良好的业绩回报。

过去几年以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国企、央企、政府引导基金等为代表的国资背景LP(有限合伙人)是一直中国募资市场的重要支撑。2023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的合计披露出资金额占比达71.2%。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要求更加严格。在他们的考量因素中,GP能否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和持续输出能力的生态赋能体系的能力,为LP创造独特价值就是其中一点。而这些都是投后管理团队所负责的工作。

投资机构陪企业一同成长,并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的故事比比皆是。红杉中国的沈南鹏为美团牵线,五源资本的张斐帮快手找到了CEO宿华,SIG海纳亚洲为字节跳动引入了投资人DST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以“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和“硬科技”投资的先行者中科创星为例。其配备了规模达120人的投后服务团队,提供很多有特色的服务弥补科研人员的创业劣势。如为创业者提供包括股权投融资、企业文化及人才梯队搭建等内容的创业培训,组建研究国家政策的专门团队,帮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资金和支持等。

也就是在这只投后服务团队的帮助下,一大批企业越走越远,智谱AI、中储国能、中科海钠、曦智科技、深信生物、智元机器人……

其他的头部机构,像高瓴、红杉、启赋、达晨等也都有自己的专业投后管理团队为企业进行更好地赋能。

在过去,风险投资机构经常会出现一夜暴富神话。聚美优品、阿里巴巴等企业超50倍的回报率造就了第一批投资机构和投资人。

但到现在,投资机构已经很难出现单纯通过投资暴富的故事了。

如今,时代的钟摆摆向了硬科技,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更是各投资人的潮流投法。但这样的投资并不简单,科创企业的成长周期较长。很多早期科创企业在初期并不成熟,融、投、管、退四步曲中,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

如果说之前,投资机构撒下一颗正确的种子就能等待其快速成长并收获果实。但现在,投资机构不得不开启精耕细作模式,他们要更细心地照顾每一颗幼苗,才能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