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设在村里的全国20强

总部设在村里的全国20强
2024年12月20日 09:12 浪观辽宁

20多万枚种蛋送进偌大的现代化车间,经过消毒和批次孵化,鸡雏破壳而出;注射疫苗后,它们将坐上“空调车”被发往各地的养殖小区。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沈阳耘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孵化场上演。

40年前,耘垦牧业刚刚成立,孵化鸡雏依靠的是几台二手孵化器以及棉被、热水袋等简陋工具;如今,耘垦牧业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种禽饲养、鸡雏孵化、商品鸡养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食品深加工、技术服务等于一身的全产业链肉鸡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6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肉类食品行业20强。

新出壳的鸡雏。记者韩宇浩 张子彧 摄

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沟乡大沟村(现十里河街道大沟村)见证了耘垦牧业的起步,如今这里依然是耘垦牧业的总部所在地,但涵盖种禽孵化、商品鸡养殖、饲料加工和屠宰食品加工四大板块的40家子公司已遍布东北三省。从小乡村起步,靠一只鸡“孵”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耘垦牧业的发展壮大究竟有什么样的秘诀?近日,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探访。

人尽其用:员工低流失率的背后

春节假期返岗后,耘垦牧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都要参加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进行专业授课,这是耘垦牧业近十年来雷打不动的规矩。

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耘垦牧业的成长历程中体现得尤为充分。20世纪90年代初,耘垦牧业便启动了大学生招聘,将专业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着力培养企业的核心团队,进而塑造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

“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提上日程。但在那个年代,以我们的民企身份和偏僻的地理位置,引进大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耘垦牧业董事长赵海涛说,他的父亲赵晓光作为创始人,对人才高度重视,这为企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人才的重视,还体现在企业增长红利的分配上。2004年,耘垦牧业成立20周年之际,赵晓光对旗下一家饲料厂实施股份制改造,将原属于3位家族成员的企业,拿出49%的股权进行分配:除28%的预留股份和机动股份外,另外21%的股权赋予5位核心骨干。

这次股权激励改革在耘垦牧业内部引起极大的轰动,激发了核心骨干的创业干事激情,仅用一年时间,这家饲料厂便实现了扭亏转盈。自此,股权激励机制在耘垦牧业保留下来,并逐步扩展至更多核心员工。

资料图。年幼时的赵海涛(图中)看父母为小鸡雏注射疫苗。

2011年,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赵海涛进入企业,在生产、销售、采购等多个基层岗位历练后,于2014年出任耘垦牧业总裁,走向前台。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自己学,还创造条件让高管和各业务线骨干出去学,中欧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学校,以及海外的行业交流会,都会选派员工去学习,学费和差旅费由公司承担。”耘垦牧业副总裁孟彦清说,公司派出多名高管去中欧商学院学习,人均学费高达20万元,但董事长觉得这些投入是应该的。

2018年至2019年,国内白羽肉鸡行业迎来飞速扩张,行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得益于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耘垦牧业顺势腾飞,仅白羽肉鸡养殖环节,年出栏量就从2017年的700万只增长至2020年的6800万只,今年更有望达到1.3亿只。

在耘垦牧业工作17年,现为耘垦牧业一家子公司负责人的李德刚深有感触:公司现代化治理体系非常完善,但又不失家的温暖,这种企业文化,让人得到被尊重并愿意为之奋斗。

事实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和谐,内核在于文化价值趋于相同或相似,在此基础之上方能同频共震,让员工尽施其能。孟彦清说:“公司除一线季节性工人外,员工流失率不超过10%,这在同行业中是不多见的。”

孵化间里的种蛋。记者韩宇浩 张子彧 摄

有知有畏:稳健策略带来迅猛增长

孟冬时节,营口大石桥市虎庄镇三村,一栋栋百米长的养殖鸡舍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忙着室内笼具安装,以便在年底前投养雏鸡。这座由耘垦牧业投资3亿元建设的智慧农场,建成后将成为亚洲单体最大的白羽鸡养殖小区。

新建成的智慧农场,具有先进的智能环控,可以全自动智能控制舍内环境,并配备自动喂料、饮水、出粪等机械设备,单人即可管理一栋养殖量达6万只白羽鸡的鸡舍。

这只是耘垦牧业近两年的投资项目之一,其在吉林四平、通化、梅口河市等地陆续开展了种禽孵化、肉鸡屠宰等项目建设和升级。在不少同行收缩投资之当前,耘垦牧业逆势而行的底气,则来自于对行业发展的精准研判。

企业的经营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耘垦牧业以屠宰起家,很长时间都是屠宰板块一业独大,每年2亿多只的肉鸡屠宰产能,合作养殖肉鸡来源占比较大。赵晓光一度想快速扩展公司的养殖产能,但遭到了赵海涛的反对,父子俩的经营理念迎来正面“碰撞”。

赵海涛坚信,认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他说:“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养殖业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相对标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年前一栋笼舍能养1万只鸡,后来发展到3万只,而现在增长至6万只。若按当初的计划一次性投资建设,后续极易陷于被动,好在我最终说服了他。”

“企业发展不能刻意追求速度,更在于质量”,“收成好的时候,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是行业给的,还是自己挣的”……赵海涛经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团队,但力求稳健经营的他还是交出一张迅速发展的成绩单:执掌公司十年,年产值由40亿元增长至160亿元。

工作人员为鸡雏注射疫苗。记者韩宇浩 张子彧 摄

成绩可嘉,也绝非偶然。探其原因,既来自赵海涛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仔细梳理、章程制度的健全,也来自企业产业链条的上拓下延;还有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优化饲料配方,将料肉比从1.8降至1.38;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的落实。

利润率偏低是农事企业的普遍特点,提高附加值的关键出路在于精深加工。耘垦集团在构建多个种禽、孵化、养殖、饲料、屠宰产业链闭环的区域化产业中心的同时,也积极谋求向精深加工的食品领域进阶。

早在1999年,耘垦牧业设立香格里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香肠之类的肉制品。一位老员工回忆,食品公司起点非常高,生产设备进口自德国,在手机都没有彩屏的年代,操控设备已是触摸屏。然而,几经努力的“香格里来”品牌,在坚持数年后还是淡出市场。

“经营企业中,我们不畏权威,但一定要敬畏市场。虽然我们以每年新增一至两家子公司的速度稳健扩张,但现在同样面临瓶颈,就是食品板块不强。”赵海涛坦承,前年正式激活“鲜格里来”品牌,也会寻求从“0”到“1”的稳健突破,争取明年做到3000吨、后年5000吨。

从办公室窗户朝外望去,是一片广袤的黑土地,春华秋实周而复始。赵海涛说,耘垦牧业志在百年,脚下土地便是生长的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