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美丽传说

供销社的美丽传说
2022年11月03日 08:52 浙股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去供销社买零食。

90后们已经不知供销社为何物,90前的内心,则注定填满供销社的美好回忆。

我们村里的供销社,叫合作社。1985年前后,村里已经有别的几个私营小店,名之曰代销店,规模小,卖些简单的东西。记得合作社是不卖猪肉的,买肉要去代销店。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都有身份,大概不愿做这么油腻的活吧。

在我们村里开合作社的,是外地的一对父女。印象中合作社每月还是多久有一天不营业,要关门“盘存”,即上级供销社派人来盘点货物,类似于现在的审计。

1980年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已经不用,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养几头猪,卖一两百块钱。只要养了猪,家里老老小小,一年就没的空了,因为烧猪食要许多柴火,砍柴便成了一年到头永不停歇的活。

农村挣钱不容易,孩子们自然就没有零花钱。一般小孩去合作社,最多的就是帮父母买火柴、香烟,然后就是“打酱油”。酱油在合作社一口大缸里,大概盛两竹筒,就把一个酒瓶装满了。

打酱油之外,就是偶尔去合作社给自己买铅笔、橡皮一类。村里的合作社规模小,文具盒、图书都没有,要买这些,就得去乡里、区里的供销社。

我爷爷是村里领退休金的仅有的两位老人之一,那时每个月有40元左右,因此经常给我和堂弟一毛或几分钱,去合作社买零食。买的最多的,是豇豆酥和起酥。那时也没有塑料袋,豇豆酥就包在纸围成的圆锥里,低碳而环保。

那年月,每家每户,大概一年做一次新衣裳。在我们村做衣服的,是水央的妹妹,一位年轻漂亮的外村女子。到合作社量几尺布,准备好比平日丰盛的一日三餐,裁缝师就带着缝纫机到家里来了。量量胸围、胳膊长,大体第二天就能穿上新衣服。

关于合作社,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老妈破天荒的给我买了一双白球鞋。平时穿惯了解放鞋,突然有一双白球鞋,那开心劲,真可记一辈子。

这些天,供销社和国营食堂要重现江湖的说法不胫而走,以浙农股份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接连涨停。

谨以一首老歌,献给那曾经的供销社岁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