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健康老人应满足9项要求。赶紧来对号入座一下吧!!!
要求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把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放在首位,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求生命的长度,更要求生命的质量。老人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直接体现,也是多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如何保护好自理能力,要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勤动脑、少操心、平衡膳食、锻炼身体、学会独处等。
要求2:重要脏器没有明显的功能异常
《标准》提倡用生命全程的观点看待老人,承认老人与年轻人身体状况的差异,只要重要脏器功能未改变,就不应视为病理性改变,再一次强调功能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可纠正的功能性改变,比如老人仅仅是有老花眼、听力下降等,仍可视为健康。
要求3: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老人与病共存是一种常态,哪怕有疾病,只要指标能控制在与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就符合《标准》里的健康或基本健康老人的要求。在关注老人疾病的同时,更应重视相关高危因素的控制,比如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积极做好健康管理。
要求4:营养状况良好
充足的营养对维护机体功能、改善疾病预后非常重要。我国老人预期寿命延长,主要原因也归功于营养状况的提升。营养状况是反映老人身体情况的综合指标。造成营养状况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代谢能力下降、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都会增加营养不良风险。而规律用餐、科学烹饪、营养搭配、坚持活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营养补充剂,都对改善营养有益。
要求5: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认知功能异常的老人比重越来越大。因衰老带来的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变化,只要不影响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不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则可视为认知功能基本正常。如果是因疾病引起的认知退化,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则需要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以及有效的护理。
要求6:乐观积极,自我满意
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会有很多负面事件和疾病困扰。老人应认识到这是自然生命规律,要乐观地接受,积极面对生活。良好的情绪会对老人的整体健康产生正向促进作用。除了老人的自我调节外,家人和社会也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老人改变观念,拥抱幸福生活。
要求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老人罹患慢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样控制慢病也要久久为功,从小事做起,而当务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总的来说,我国老人的健康意识和知识较为薄弱。有老人的家庭,应主动学习,掌握维护老人健康的知识技能,督促老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在社会层面,可以开办健康讲座、签约家庭医生,为老人安排定期体检、健康管理。
要求8: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老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社会隔离,这包括主动隔离(心理因素)和被动隔离(身体因素)。研究发现,社会隔离或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患心脏病、脑卒中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而那些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的老人,常常会有一种自豪感,以及“我还行”的幸福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要求9: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老人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对健康有很大影响。如今不少老人进入酒店不会扫健康码,上街购物不能刷手机支付,没办法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这都是没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体现。提升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除了加强社会支持、细化老年健康服务外,更要鼓励老人主动建立学习的心态和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希望,老人们都能健健康康,身体倍儿棒!!
来源:《保健时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