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一线奋斗故事】打造望穿苍穹的“慧眼”

【航天一线奋斗故事】打造望穿苍穹的“慧眼”
2025年04月07日 14:42 中国航天科工

除夕夜,某外场。墨色天穹显得格外清冽。偌大的厂区静悄悄,只有一个设备间亮着灯。

“等了这么久,就看今天了!”

刘总的声音有些沙哑,但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所带领的23所远程探测感知雷达团队,此刻正等待一位难得的“天外来客”——获取宝贵的观测数据,验证已有的技术方案。

刘总紧了紧防寒服,望着深邃天宇,陷入沉思。她心里很清楚,伴随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地月空间中有代表人类科技最高水准的各类航天器,同时还藏着航天活动的“潜在威胁”——“空间碎片”。因速度极快,一块仅10克重、指甲盖大小的碎片,撞击卫星时的威力堪比两辆100公里时速的汽车正面相撞!

“一定要搞出‘大雷达’,守护航天安全!”师父史总退休前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

史总珍藏着一张照片:一部雷达仿若一只大眼睛,正“注视”着暗蓝天空上划过的白色“流星”——那不是流星,而是神舟五号,舱内航天员正是“航天英雄”杨利伟。

这是“回收一号”雷达第一次迎接载人飞船回家;也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在“回收一号”雷达的迎接下成功返回地球。

“当时只听到心嘣嘣狂跳!”作为“回收一号”总师的史总曾这般讲述。

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要穿过一段危险的“黑障区”,其间地面所有的通讯工具统统失联。而“回收一号”此时大显身手,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一路保驾护航。因表现出色,“回收一号”战功赫赫,先后11次为神舟飞船铸就回家之路,被誉为“功勋雷达”。同时,“回收一号”也让23所从制导雷达领域迈入全新的测量雷达领域。

如今,接力棒在手。刘总深知自己面临同样的挑战: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必先有一双“空天慧眼”。

担子再重,也得扛起来。

突然,“发现目标!”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打断了刘总的思绪。只见跳动的数据显示,成功捕获观测目标!

“匡总的天线方案再次验证了!”“看来平时没白被匡总‘虐’啊!”队员们互相击掌。

要研制全新的“大雷达”,面对必须攻克的核心技术难关,匡总常说:“试验中要尽可能暴露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每次试验都要求“突破极限”。好不容易筛选出最优加工方案,匡总又提出:“要在减重、降成本和组件寿命方面更进一步。”于是大家又开始新一轮攻关。为测试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可靠性,大家对新组件进行相关的各类环境试验:盐雾、霉菌、暴晒、严寒……

“要能常年看清太空,首先要经得住地球的‘折腾’嘛!”

仅能捕获目标还不够,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优化算法也必不可少。“多亏蒋哥打造的‘最强大脑’,不然这海量数据处理起来可就费劲了!”一位队友说。“欸蒋哥,你技术这么牛,就没想过去‘大厂’么?”队友打趣道。

蒋哥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嗨,还不是因为有大伙给我撑腰!再说,我们的事业可是无价的,我可舍不得换!”

大家会心地笑了。

“饺子煮好了,大家快来吃!”所领导招呼着。饺子汤冒着的热气在设备间中升腾,仿佛氤氲成星河的模样。大家大口吃着饺子,仿佛吃掉了一枚枚被自己捕获的“空间碎片”,那种满足感,全写在了脸上。

任务结束,大家互道新年祝福。刘总叮嘱,“赶紧回家补觉!”

班车上,魏总点开儿子留的语音:“爸爸,我想你了!”因为嗓子还哑着,魏总没有回复语音,而是选择发送了儿子喜爱的表情包……尚博士则把写好的祝福发给爱人:“对你的爱,就像雷达,无时不刻,精准追随!”雷达人的爱,瞬间化作电波……

刘总眺望着渐渐褪色的天际,仿佛宇宙看起来越来越清晰了,她微微扬起了嘴角。

一线手记:

这支团队多年如一日破解雷达密码,把影响探测距离的每个因素掰开揉碎,就像在宇宙中寻找光的边界。变的,是认知的疆域;不变的,是眼里的星光。对未知的好奇、对精准的渴求、对星辰的向往,在一代代雷达人之间传承,至简至纯,恒常恒一。

(文/吴琼静、陈佳佳   摄/王赛、彭博、刘洋  海报/张彤)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