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为了儿女的生活,母亲任劳任怨,又处处管控。
可现实是,物极必反。
对儿女的管控太多,操劳到老,反而让家庭一团糟。
因而,母亲的格局,要随着年龄而改变,不能墨守成规。
当母亲五十岁之后,儿女就长大了,方方面面的互动,都要顺势而行。
01
一不惯,守住钱财。
很多家庭都是母亲管钱,父亲负责赚钱。
有的母亲,心慈手软,恨不得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然后给儿女。母亲担心儿女,外出打工时,路费不够,创业时,资本不够。
甚至有的母亲,对儿女的一切,有求必应。这就变成了溺爱。
作为儿女,若是长期靠母亲给钱来生活,那就成为了啃老族。
显然,一不惯,就是对成年的儿女要钱,母亲不要惯着。
给儿女自己立账户,让他们自己赚钱,存钱。若是儿女经济困难,非得要母亲给钱,那也是“借钱”,要约法三章。
特别是有几个儿女的情况下,有了金钱管理的规则,就不会出现偏心,引发家庭内耗。
作为母亲,要这样想:钱财留住了,那么老两口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
从长期考虑,还要把一部分钱,用来存养老保险,夫妻晚年都能退休,不要儿女派赡养费。这晚年的日子,自然就好多了。
02
二不争,助力婚配。
确实,很多家庭,都是母亲掌控了儿女的婚配自由。
一旦母亲不乐意,那么儿女找对象,就非常困难。现有的对象,也不得不放手。
儿女过了三十岁,如果还没有对象,或者婚配,母亲又会着急万分。
有大格局的母亲,懂得如何促进儿女的婚姻,给儿女找对象的勇气和方法。
不争彩礼,杜绝买卖婚姻。
很多家庭,并不缺钱,但是他们对彩礼,要求很高。一方面是地方习俗如此。一方面是母亲认为,彩礼多,就是面子大。
最可怕的是,因为彩礼数量太多,把女儿的对象吓走了。
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女儿和对象要结婚了,临时要求增加彩礼,把准女婿往绝路上逼。
一部分家庭,确实很缺钱,他们希望把女儿出嫁当成筹码,能捞一笔。如果家里还有儿子,那就把女婿给的彩礼,当成儿子娶妻的开销了。
换位思考一下,动不动几十万的彩礼,有几个家庭能够承受?
万一女婿看到彩礼太多,坚持放手,这就让女儿很尴尬。也许女儿就此不再恋爱。
因为给不起彩礼,女儿和女婿“私定终身”,也是有可能的。
母亲啊,还是和准亲家商议一番,把彩礼定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千万不要“力争”。女儿出嫁了,还是父母的小棉袄,还是传后人。
不争对错,尊重儿媳女婿的主张。
在我们的本地,有这样一句话:“城里的房价,是丈母娘推动的。”
确实,很多母亲认定,女儿结婚,一定要有房子。
按照这样的逻辑,有儿女的家庭,母亲也会早早地在城里给儿子买房。
儿女呢?他们不一定会喜欢父母买的房子。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儿女,他们在县城有房子,这意义不大,也住不上几天。
应该尊重儿女、儿媳女婿的选择,在什么地方定居,去什么地方打工,从事什么行业,归根结底,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另一方面,儿女结婚之后,母亲多半会去帮忙带娃。几代人相处的情况下,争吵是无法避免的。
母亲老了,越发喜欢唠叨。这样的习惯应该改一改了。
避免和儿媳女婿争执,接纳他们的建议,母亲习惯“顺着来”,这家庭矛盾就少了。
03
三不问,构建和谐。
五十岁之后的母亲,帮忙带娃,主持家庭聚会,或者自己还要上班,确实很忙碌。
与此同时,母亲也免不了喜欢唠叨,问这问那。一不留神,就导致节外生枝。
有的问题,母亲知道了,但是不要去核实;有的问题,不知道为好。
其一,不问亲家的家事。
亲家是一门特别的亲戚,也许比你的兄弟姐妹,互相交流更多。
但是亲家之间,又不得不保持距离。原来不是一家人,难免有三观不合的问题。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千万不要介入亲家的家事。尤其是“隔壁村、隔壁乡”类型的亲家,很容易传播闲言碎语。
其二,不问晚辈的收入。
很多儿女,后悔把自己的存款,告诉了父母。其根本是父母会“打主意”。
比方说,女儿存款几十万,母亲就想办法拿来一些,转移给了儿子。或者母亲认为女儿富起来了,自己索性不干活了。
这两代人的收入,还是各自管理,不要知道太具体。只要儿女生活富足,母亲就应该放心。
其三,不问儿女的孝心。
孝顺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正如古人说的:“论迹不论心。”
也许你很富有,儿女在过节少给钱,礼物。而你的亲家穷困,儿女就多给钱和礼物。这是厚此薄彼,也是扶危济困。
对于儿女的孝敬,照单全收就好。对于儿女给亲家什么,他们说了,你就听着,不说就算了,别问。
04
相对父亲,母亲管理的,都是家庭琐事。
因此母亲的格局,就锁定在家庭的日常方面,促进和谐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键是,管好自己的嘴,少啰嗦;管好自己的耳朵,别在乎刺耳的话;管好自己的欲望,别贪图钱财,别碍于面子。
一个大家庭,和和气气过日子,就是母亲最大的功劳。
母亲,五十岁之后,就是奶奶,丈母娘,婆婆,角色转变很重要。
母亲,放宽心,有容乃大。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