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的游戏并非玩耍而已,应该看作是他们最严肃的行动。
—— 蒙田《随笔集》
迪士尼玩儿起谐音梗,改名迪士“妮”
谐音梗是个好工具。但是用不好,要扣分;用好了,则要上大分。
所以每次遇到那些有料的谐音梗,尤其是神来之笔,我都忍不住要夸一夸。

这不快到三八妇女节了嘛,细心的网友发现,上海迪士尼改名了👇🏻:

平时迪士尼的大门,是这样的👇🏻: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迪士尼的牌子上面,多了一个礼盒,挂在漂亮的蝴蝶结🎀(应该是米妮的)上,礼盒上写着一个“妮”字👇🏻:

斯派克/小红书
除此之外,门牌上面的米老鼠头像,也进行了重新装饰,布满鲜花💐、蝴蝶,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给人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既视感。
嗯,春天,这回真来了。
迪士妮儿,这是要干什么呢?

米老板给老板娘过妇女节?
迪士尼本来就没有淡季,谐音梗这么一搞,网友们更加按捺不住了,加入到玩儿梗的行列中。
有人说米老板给他老婆过妇女节了👇🏻:

有人说米老板对老板娘真好👇🏻:


有人说米老板是河南人,河南人管小女孩叫“妮儿”👇🏻:


有人说这是米妮自己的创意👇🏻:

有人说是因为三月是公主月👇🏻:

有人说每年都这样👇🏻:

还有网友晒出了之前拍过的妇女节照片👇🏻:




有人名字里面带有“妮”字,蠢蠢欲动👇🏻:

有人说三八节当天有不少公主主题活动👇🏻 :

还有人说三月八号应该还有半日票👇🏻:

有人说每年妇女节,上海迪士尼都会玩儿一次谐音梗👇🏻:

有人说绿色主题的米老鼠头像也很漂亮,三月的感觉👇🏻:

有人成功种草👇🏻:

有人过生日赶上这一场景,真是终身难忘👇🏻:

有人激动无比👇🏻:

有人表示喜欢迪士妮这个设计👇🏻:

要说会种草,还得是迪士妮。

总是变着法地玩儿花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甚至连门前的草皮都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诱惑,一般人谁受得了啊?


为什么改名迪士 “妮” ?
我在网上搜了一圈,发现上海迪士尼之所以改名迪士 “妮”,还真是为了庆祝 “三八” 国际妇女节。
而且这不是第一次改名了。从 2019 年开始,每年 3 月,上海迪士尼都会在妇女节前后将招牌上的 “尼” 改为 “妮”,以此向女性致敬。
比如上面网友去年拍摄的同主题活动👇🏻: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谐音梗、巧思设计,迪士尼还推出了妇女节限时优惠活动👇🏻:

据我了解,上海文旅局发放的6000万元的旅游消费券,也适用于迪士尼,想去上迪玩儿得朋友,可以提前查查攻略,省点是点。
上面这些优惠信息,我是在别的地方查到的。
我们不卖票,也跟迪士尼没有直接合作,所以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情以迪士尼官方票价信息为准。
反正简单来说,上迪改成“迪士妮”这个谐音梗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三八妇女节。
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营造节日氛围,让女性游客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也突出了迪士尼众多女性角色,在乐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我挺喜欢迪士妮这个创意的,必须得给这个创意上大分。

首先,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迪士尼,对女性群体的尊重和关怀,传递出温馨、有爱的品牌价值观,使品牌更具亲和力和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其次,迪士“妮”营销作为一种独特的节日营销手段,能够吸引更多女性游客及其家属,在妇女节期间前往乐园游玩,增加乐园的客流量和收入,同时也可能吸引更多女性成为迪士尼的粉丝,为后续的市场拓展打下基础。
再者,谐音梗的玩儿法,可以增强迪士尼的话题性和传播力,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和传播,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为上海迪士尼带来免费的宣传和推广(这不说的就是我吗?),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最后,迪士“妮”这个谐音梗,强调了女性在迪士尼故事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了迪士尼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欢乐,还能感受到关于女性的积极主题和价值观。


大有来头的“妮”
在汉语里,“妮” 字部首为 “女”,跟女性相关。
“妮” 一般用来指女孩子,如 “妮子”、“妮儿”,它是一个富有亲昵感和温柔意味的字,常被用于称呼年轻女性或小女孩,体现出一种亲切、可爱的情感。
中国人起名字,也经常用到“妮”字。

再来说说迪士尼。
“迪士尼”是1995年统一的官方中文译名,此前内地多用“迪斯尼”,甚至还有人借此玩儿梗👇🏻:

在妇女节期间,迪士尼改名“迪士妮”,一方面“妮”直接指向米妮,强化其作为迪士尼女性代表角色的地位,另一方面与“妇女节”形成双关语。
我查了一下,全球迪士尼,只有上海迪士尼,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在妇女节玩儿“迪士妮”这个谐音梗。
大概这就是核心原因吧。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