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我经历的社会变化与红利

我是80后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我经历的社会变化与红利
2025年01月04日 16:05 为好优姐姐

00后的话题铺天盖地。00后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我打算用自己80后的经历做一个对比。

辅导一位同学就业非常难,这位同学要承受更多社会偏见(他的形象和身体上有些先天问题),他一直求职一直被拒绝,和我复盘的时候问了一句:“都说我们现在的年青人吃不到社会红利了,我想问,究竟谁吃走了社会红利?”

我想了一下回答他:我算是吃了社会红利的人吧。

因为这个话题,我认真想了想,自己这前半生,我运气很好,赶上了一个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

1、高考对那时的农村青年,是一扇窗。

90年代后经济大发展,由高考所带来的学历和文化资本很容易兑换成为经济资本。

特别是90年代还有更严格户籍限制,高考给小城镇青年一扇窗,哪怕这扇窗也不算大,但是总归能抬头望天了。

我的高考,是有时代运气的,至少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辅导班,高考是更加公平的游戏。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其问题,我在青少年时代,也有自己的愤怒。

一是我早早的就知道,出生不同命运不同。我所在的农村,是个除了种地之外没有其他产业的传统农村;当时的村民对城市和国有单位有一种接近天堂般的向往。所以我从小就听着的大人们讨论,谁家孩子通过送礼花钱终于到国营公司上班了;谁家在乡镇有个管市场的身份就能在集上如何横行。我的初步社会化中就有一种认知:国营单位是可以世袭的,出身不同命运不同。

二是我看到,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全面碾压。哪怕我中小学的课本是农村版,我也不能理解,书上说的图书馆、人民公园、电影院、人民商场是什么。

三是基于性别承受的偏见。我家里只有女孩,这在80年代的农村是很罕见的。印象里,有些这样的场景,有人来我家劝我爸妈将一个孩子送人再要一个,有人来我家建议让女孩读完初中就行了;我家的地边庄稼被别人碾压后,爸妈说算了吧,没有儿子的人家在农村就已经被人家说了。我后来长大才明白,对一个人成长中最大的打击就是告诉你,“你不需要”——你不需要努力,你不需要优秀,因为你是女性这些你都不需要争取。

四是对贫困的愤怒。华北地区春夏之交的一场冰雹就可能让我父母愁绪很久。后来,我在大学里,看到一个关于农民的政治学概念,“一部分人享受社会保障,一部分不享受,后者就是农民”。

这种内心对社会问题的愤怒,估计也成为我性格中的一部分。比如大四那年被通知保送研究生,而我告诉学院老师不要这个保送了,这个决定身边没有任何人理解,这里面也有一丝对社会问题的愤怒——我的愤怒不是逃避,而是我要尽快毕业投入社会,我总希望,哪怕是一丝一毫,我要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80后农村出身赋予我的野心。

总结,我赶上了高考更有效的时代,同时我也经历过更大的城乡差距、更粗暴的性别偏见、更有绝对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且更不透明的时代。

2、大学时期,还有很多博雅教育。

我上大学后,就申请贫困生,然后被学校勤工处安排每天在教学楼打扫卫生挣钱,还有一些教授家里需要临时保姆看小孩或者做保洁,我也做过几次。还有学校帮助学生介绍附近的家教,我做了两年。

我当时切实感受到,大学的好处是博雅教育。所以我在大学里,很喜欢参加各种讲座,也参加各种项目。我和老师、和同学是能够就历史问题、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的。这让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比较自信,履历和社会实践也不错,才能进入当时在行业内口碑还不错的外企。

总结,我经历了的大学,也许相比现在,更充满了博雅教育和浪漫主义气息,教育也还没开始产业化。

3、进入外企,赶上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几年

大约20年前,我毕业第一年在北京工资4200+差旅补贴约5000,公司规定每年有4%的常规增长。而我给这家外资雇主工作7年,也成为晋升最快的员工。所以这7年,给一位一穷二白的小镇做题家财富基础,再加上我善于储蓄,在28岁买了一个郊区的一居室。在有了固定资产后,工作只能更努力,而外企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有些颓势,于是我进入民营企业做销售经理两年,在30岁的时候,在北京略有家底了。

这个过程要感谢时代,2005年到2015年期间,外企的薪资优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且外企的扩张会给年轻人晋升渠道。但是社会仍然有些东西,标注着你的身份。

我还记得,我在北方某地出差,住的是县酒店,半夜忽然被警察闯入,用强光手电筒照着我,喝令我立刻起床,配合检查。那两分钟的感受,我刻骨铭心。事后酒店和我解释,一是严打扫黄,二是我的外资员工背景就被重点关注。

工作的前几年,果断时间要请假去办暂住证,否则遇到事情难办。还有当时北京各区也有自己的共享自行车,但是必须要本地户口的人才能申请,以及购买节能灯泡也必须要持有本地户口本才行。

4、2014年创办为好优这个品牌后,我也借助了时代的力量。

如果不是互联网时代,就我这样的出身和履历,是难以开展如今的业务的。

记得刚创业的几年,朋友都说,你做职业辅导,为什么要做个案辅导,你和北京市团委、教委合作多好呀。问题是我也得知道人家衙门口在哪里吧,也得认识人家衙门里的人才行吧。我参加了几次创业圈层的聚会,一位财经频道的记者在第三次见到我后,“你最让我感动得就是,你这样的背景,居然还在想着做点事情”。

互联网媒体的普及,让创业这件事从过去的依靠官本位的资源分配,变成了草根阶层也多少有条活路。我如今做的事情,不过是在刚好的时代。

现在说说00后。

2000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庞大,社会制度整体是进步的。但是这些都是00后出生就有的东西,不会觉得有什么值得幸福的,这很正常,我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忆苦思甜。

要说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变成放缓让00后赶上了,可80后到90后都还没死且还没退出职场,所以大家都要承受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要说00后在社会上缺乏经验和权力,80后和90后还都拖家带口且年龄也到人生后半截了……

那么,我试着归纳,00后的整体困境是:至今没有找到可以捍卫自身利益的伦理认同。

伦理,简单说就是行动的道理所在,人需要伦理来相信自己正确。从60后到90后,虽然都受制于某种压制,但是总有些人,能在这些压制中找到自己对抗的动力和声音,作为自己思想反抗的栖息地,从而确认自己要追求什么。这些有栖息地的人哪怕是少数,他们的声音,也给这个时代的青年一个印证自己的渠道。

这是我从大学时期就摘抄并反复背诵的一首诗

但是00后对于过去的伦理是不屑一顾的,习惯于戏谑,调侃、娱乐、或者抱怨的表现方式。这样的话语体系中,对权威、公知或强权,即不服从也不对抗,而是厌恶或者拒绝对话。于是当他们的利益受损时,不论是一个具体的场景冲突,还是宏大的时代问题面前,00他们手里的矛头是混乱而无序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回答:给00后更多时间,因为我现在也看不懂,我只能走着看。

以上,算是一段个人回顾,也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慰藉。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