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基本判断

对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基本判断
2022年11月23日 17:43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李  实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万海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发表于《China Economist》2017年第1期

摘要

针对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增长是否过快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分配、企业成本结构、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构成、国际比较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由此分析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真实原因,并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行了合理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工资;企业成本;宏观分配;税费负担;经营效率

*通讯作者:万海远,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403室(100875)。Email: why842000@163.com。本文仅为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或机构。

近年来,关于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的话题,已引起广大劳动者、企业经营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以至于有关劳动力成本过高并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说法成为近期舆论争议的焦点。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对于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的判断,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劳动力成本问题研究,必须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进行探讨。

在过去,中国经济总体上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效率的发展道路,为了实现工业化,长期实行低工资和低福利政策,通过人为压低劳动报酬、人为压低消费来保证高投资率,由此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劳动报酬比例长期过低,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长期存在。从现实来看,当前劳动报酬增加和企业经营困难并存,甚至在局部行业存在着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的现象。当前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长是否是企业发展困难的根本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也关系到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回答当前劳动力成本是否过高的问题,并对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关于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我们有如下几个判断:

一、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

(1)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2014年中国劳动报酬年均增长11.7%,超过同期GDP增长率约3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GNI比重从2011年的49.0%提升到2014年的51.6%,这说明近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确实有较快提高。另外,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来看,21世纪十多年大体处于稳定状态,近两年略有提高,从2012年的1.18倍提升到2014年的1.21倍。

(2)农民工工资收入稳步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数据,2010年和2011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均保持约20%的年增长速度,2012年以后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在2014年也保持了约10%的年增长速度。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虽然农民工收入增速还在下滑,但2015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比上年仍然增长了7.2%,超过同期GDP 6.9%约0.3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在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绩效下行的背景下,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3)劳动力成本增速开始高于企业利润增速。从南京、重庆和洛阳1的企业调研来看(为了解企业负责人和普通劳动者对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的看法,我们在国家统计局大规模有代表性企业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第一线进行了调研,收集了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三地10家企业的数据,着重对企业劳动力成本数据进行收集,获取了大量关于劳动力成本结构的数据),三地典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在2005~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15.7%,小于同期工业企业年均利润率增长26.2%的水平;而在2010~2015年,调研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实际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6.9%,而同期企业年均利润增长率为—6.7%,呈现出劳动力成本增速显著高于企业利润增速的现象。

1 我们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三个城市进行了调研,收集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用工成本方面的数据,并听取了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对中国劳动力成本的看法。

二、劳动报酬的持续提升是合理的

(1)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距21世纪高点还有很大差距。虽然近期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略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较长时期来看,劳动报酬的增长仍然还不足以弥补居民过去应该获得的劳动报酬部分。在过去37年,人均GDP增长了约20倍,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约13倍和14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有30年和26年低于GDP增速。另外,2000年后中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3.0%下降至2010年的48.5%;近两年虽然有所增长,但远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而且距21世纪高点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说,近几年来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是相对的、短期的和补偿性的,而且还远未达到足以改变劳动报酬长期偏低的程度。

(2)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决定了劳动报酬的合理上涨。在2010年前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束无限供给,劳动力供求关系开始发生逆转,甚至在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长时期以来的首次下降,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345万人,2013年则进一步缩水244万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企业求人倍率的快速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也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迅速提升,由此2010~2015年农民工月工资年均增长14%以上。

(3)人力资本提升是劳动报酬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分解劳动报酬的贡献度,发现人均受教育程度的回报率与前些年基本持平。另据统计局数据,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8.1年,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9.28年,并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的9.76年;同时,高中阶段升学率也从2010年的77.6%显著提高至2015年的90.2%。因此说,日益提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受教育质量,才使得劳动者平均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并导致市场化的劳动报酬日益提升。

(4)当前劳动力成本仍有一定上涨空间。根据制造业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我们计算了年均工资、年均劳动力成本(含工资、福利和劳动保险)与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并据此测算了单位劳动力成本。结果表明,这样测算出来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呈现了U型变化,即在2000~2013年,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然而,与2000年相比,当前劳动报酬与边际劳动生产率比例仍然偏低,总体而言,制造业的劳动工资水平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三、当前企业负担过重是政府收益过高挤压所造成的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由于政府所得过高(如各种税收、行政性收费和社会保险缴费),从而挤压了企业所得,由此使得企业有一种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错觉。

(1)企业税费偏高是导致企业负担过大的重要原因。利用国家统计局大规模代表性企业数据,发现在扣除原材料成本后,2015年各种税收和行政性收费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高达15.1%以上;而根据在南京、重庆和洛阳制造业的典型调查发现,企业税收和各种收费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甚至超过15.8%以上。从变化趋势上看,各种税费占总成本比例从2014年的14.0%显著提高至2015年的15.8%,是当前企业所有成本中的第二大支出,因此未来仍然存在很大的降税和降费空间。

(2)政府社保缴费过高是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企业的访谈调研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资上涨过快,而是社会保险缴费过高。社会保险缴费占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比例从2010年的14.8%上升到2014年和2015年的18.2%和19.4%。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时,社会保险缴费占比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企业劳动力成本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社保缴费负担过重,而不是职工工资水平过高。

(3)劳动力成本中增长最快的是住房公积金。在企业所有劳动力成本中,增长最快的是住房公积金和企业为职工代缴的住房租金,2014年和2015年增速分别达到19.0%和10.1%,均为所有劳动力成本分项中增速最快的。而根据企业调研数据,企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主要被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获得,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内部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可以说,强制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使得企业不得不支付高额的住房公积金费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近年劳动力成本占比上升与产能调整和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相关

(1)企业营业收入减少带来劳动力成本占比显著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2013年营业收入下降的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比2007年有明显上升,劳动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涨幅高达近3个百分点。由于劳动力成本存在刚性,企业在产能削减和营业收入下降时,劳动力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这类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就尤其突出。

(2)营业收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占比下降。比较来看,在2013年营业收入上升的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劳动力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了1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比2007年有所提升,而且企业的利息支出有所降低,盈利性也有所改善。因此,对这类企业来说,根本不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3)劳动力成本上涨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营业收入下降企业。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和去产能的背景下,一些企业营业收入在快速下降,而劳动力成本存在一定刚性,由此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快速上涨。这在钢铁、有色能源、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尤其严重,因此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引起劳动力成本占比上升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根据工业企业数据发现,在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和东北地区,企业营业收入显著下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幅度也相应更高。因此说,近两年劳动力成本占比提升是与产能调整和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相关,而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因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五、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存在

(1)从绝对劳动力成本看,中国劳动力成本绝对优势在下降。从国际比较看,2000年至2012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增长了5倍,年均增速16.5%,同期美国、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速分别为3.1%、2.9%和5.1%,巴西、墨西哥和菲律宾年均增速达8.2%、2.5%和6.4%。可以说,与印度、墨西哥、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绝对优势在缩小,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甚至已低于中国。

(2)从相对优势看,中国劳动力成本仍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相对来看,2013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泰国的1.71倍、菲律宾的2.44倍,年均创造增加值是印度尼西亚的2.7倍,巴基斯坦的6.5倍,泰国的1.47倍,越南的5.13倍,劳动力成本创利水平仍显著高于上述东南亚国家。因此,尽管近年来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绝对优势有所下降,但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仍保持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3)综合投入产出看,中国平均工资水平仍有一定上涨空间。虽然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但是目前仍然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从增长速度来看目前已经超过了印度尼西亚。总体来看,虽然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仍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尽管绝对劳动力成本水平已超过部分东南亚国家,但凭借劳动生产率优势,对部分东南亚国家仍具有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工资水平仍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六、宏观政策要调结构、去产能和保就业

从宏观政策方面,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加快经济转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要积极落实企业“去产能、调结构”的政策。

(1)要始终注意就业指标的变化情况。只要充分就业这个底线能够守住,日益提高的劳动报酬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消费促进来拉动企业产品需求,并带来企业经营状况改善、政府税收增加和劳动报酬提升,由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合理引导并化解过剩产能。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货币超量发放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由此带来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得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积压、库存成本较高的现象,由此带来流动资本缺乏和再融资成本迅速增加,企业经营效率也显著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力成本的轻微增加就会使得企业不堪重负,并错误地认为是劳动报酬提升导致了企业利润下滑。

(3)让市场淘汰一批僵尸企业。根据调研发现,很多资源型行业的国有企业,存在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经营亏损而政府不断用财政救济的情况。建议下一阶段要集中筛选和清理一批这样的僵尸企业,尊重市场规律,使用市场手段,实行重组、关停并转等措施,压缩产能并让职工稳步分流到其他行业。对于其中出现的失业问题,政府要做好兜底,保证不由个人来完全承担这个代价。

七、中观政策要降低税费以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要积极落实企业减负政策,提升企业盈利空间。通过“降税费、调社保缴费、减住房公积金”,让企业负担降下来,企业才有能力提高劳动报酬,才有可能稳定就业,并“保证职工工资的可持续增长”。归纳起来,就是要实行“降、调、减、保”的“四字方针”。

(1)“降税费”。统计局数据发现,2015年政府性税收、行政性收费等增速达到20%以上,占企业总成本比例也超过15.8%,这是构成企业负担加重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压缩支出,还利于居民、还利于企业,减少税收、减少各种行政性收费和费用摊派。

(2)“调社保缴费”。随着社会保障缴费基数的日益提高,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2010年,社会保障“五险”缴费仅占总劳动力成本的14.8%,到2014年其占劳动力成本的18.2%,到2015年则进一步提高到历史性的19.4%。因此,要显著调整社会保障缴费基数,降低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缴费。

(3)“减住房公积金”。在劳动力成本中,增长最快的是住房公积金,这使得企业要支付大量的住房公积金费用;而且住房公积金主要在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手中,低收入行业和普通职工却没有平等受益,由此带来进一步的分配不公。所以,建议短期内要逐渐减少并最终取消住房公积金缴费,以减轻企业负担。

(4)“保工资增长”。当前政策的核心是“降成本”而不是“降工资”。从企业长远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来看,工资正常稳定增长是“提高收入、促进消费、保证企业生产”循环链条中的基本一环,在当前工资水平仍有一定上涨空间的背景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企业职工工资的合理、稳定增长。

八、企业政策要提高经营效率而不是降低工资

(1)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而不是降低工资水平。由于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待提升,而且劳动附加值不高,因此未来政策的核心要放在改善企业经营效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而不是降低工资水平。未来要尊重企业在劳动法律框架下的市场行为,释放企业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的微观活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并保持职工工资的合理稳定增长。

(2)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趋势也使我们注意到,要保持企业在贸易中的优势,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促进技术的转型、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技术工人培训,以保证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3)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要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企业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劳动报酬中的根本作用,防止少数企业过度侵权后的恶性低价竞争。要摒弃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理念,挖掘创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中的作用,由此实现企业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并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效率和劳动报酬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锋.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 [ J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6004),2006.

[2] 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 J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5).

[3] 曲玥,都阳.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0).

[4] 王燕武,李文博,李晓静.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11(10).

China Economist (中文刊名:《中国经济学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全球发行的中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st创刊于2006年3月,始终致力于向全球传递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前沿研究进展,搭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和研究阵地,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先后被EconLit、EBSCO、ProQuest、SCOPUS等全球主流、权威数据库及索引系统收录,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是“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期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