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与李家超政府的“糖水论战”

梁振英与李家超政府的“糖水论战”
2024年11月15日 14:52 东方财经杂志

香港房价领跑全球,且山高海深,土地开发成本高昂,社会各界对如何解决市民“上楼难”一直很关注却一向有不同看法,近日,香港两任特首就罕见地在土地供应议题上公开交火。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首先在10月24日以《慎防供过于求》发文,指出目前香港土地和房屋供应确实仍然短缺,但未来的需求并不是无穷无尽,若未来土地房屋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考量过去两三年的经济问题已经造成房地产需求下跌,加上过去10年的造地计划开始见效,使得房价下跌幅度更大,政府还要设法救市。梁振英认为,政府要估量需求、量化供应规划、估算新发展区的财政收支,“估市可能估错,但总有个谱,不能不估,要有点眼光,更要有发展眼光”,又指建城造地要科学和专业,“不能拍脑袋”,警告矫枉过正的后果会很严重。该文一出,随即激起千层浪,引发政界人士热议。

梁振英警告称,香港造地要慎防供过于求。

在梁振英发文之后,香港现任特首李家超10月29日做出回应,他认为造地动辄几年,政府“必须有土地主导权”,房屋巿场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土地主导权落入“利益藩篱的控制”,不符合巿民和香港利益,重申政府造地决心不变。除了特首,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亦表态称,土地开发工作必须持续做,不能因楼巿波动而停滞,又指香港于2003至2012年间曾连续多年没有卖地或造地,“后遗症很大”。经过一个来回,香港各界原以为梁振英和李家超这场隔空辩论的风波会暂告平息。岂料梁振英又在10月30日、31日、11月1日接连发文,先是以“煲糖水”比喻土地和房屋供需来回击,他写下:“煲糖水一定要放糖,但糖是不是越多越好?越早买越好?一家人经常煲糖水,厨房要储十斤糖吗?”在10月31日的发文,梁振英谈英国政府发布的财政年度预算声明要大幅加税400亿英镑,为的是填补“财政黑洞”,接着话锋一转提起香港,表示换算英国和香港的人口比例,英国的“财政黑洞”大概等于香港的240亿(港元,下同)——言下之意,针对的便是香港的2260亿港元巨大财政赤字。隔日的11月1日,梁振英又发文指出,卖地是港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继续开发更多土地的话,不只要投入更多公共财政,还使土地卖价越来越低。他又呼应自己前一天的发文,询问:“连续几年赤字,要像英国一样,大幅加税吗?”对于两任特首的隔空论战,《明报》专栏“李先知”评论指,李家超回应语气颇重,更引述官府中人说法估计,梁对造地的质疑,是冲着交椅洲填海计划而来,但梁振英和李家超都是“中央大官”,不明为何梁要公开发文。不过有梁振英的支持者称,现在巿况低迷,港府财政储备不足6000亿元,一个交椅洲填海造价已是6000亿元,担心政府财政“跌落深渊”。

交椅洲填海计划

香港住房市场被评为全球最贵的市场之一,尤其穷人住房条件恶劣,中央一直要求港府大力增加土地和住宅单位数量,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2021年更下达“告别㓥房”令,就是希望港府解决这个深层次矛盾。本届港府也非常配合,努力觅地建屋,包括发展北部都会区,以及推进交椅洲填海研究等等。北部都会区是本届港府的重点发展项目,《施政报告》预告它可提供3000多公顷新发展用地、超过50万个住宅单位。当中不少于1400公顷可于10年内推出。整个北都预计可容纳250万人,约占香港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一。交椅洲填海计划则是香港政府的“明日大屿愿景”内容之一,“明日大屿”是前特首林郑月娥在2018年提出的发展计划,要将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所在地大屿山附近的交椅洲、喜灵洲等区域分阶段进行填海、兴建人工岛,以及建造、升级周边的道路工程。出于高昂造价的财政原因、日后的效益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等,明日大屿在香港社会高度争议。交椅洲填海计划原订2025年启动,但已经押后到2027年,延后的考虑因素包括房市供应的政府财政状况。根据《彭博情报》(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资料,从2019年起,香港的房地产(住宅加上商业地产)价值已经蒸发至少2.1万亿元;单论私人住宅,依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7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连3个月下挫,创下2016年9月以来的新低。港府公共财政存在的危机也早已公开化,过去几年一再有人表示担忧。一方面,因人口老化、贫富分化等因素影响,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年年增加,但却未有缩减财政压力的对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自然受到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连年下跌,过去几年一再出现土地流拍,2024年卖地收入只达到预算目标的11.3%。截至2024年9月30日,港府在2024财政年度的头6个月收入1176亿元,支出3607亿元,严重入不敷出;即使发债获得249亿港元,但另有78亿港元的到期债券要偿付,整体财政赤字高达2260亿港元。财政储备跌到586亿港元——本财政年度开始时的储备是7346亿港元,等于半年内港府消耗掉了30%的财政储备。所以说,梁振英和李家超这一来一往的隔空辩论,表面上看,是针对造地和建屋的政策,但核心的问题却是香港公共财政是否稳健。二人在造地建屋的大方向其实并没有分歧,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同。梁振英最优先关注的是楼市可能衍生的财政风险,李家超则更加看重长远的民生福祉。

梁振英最优先关注的是楼市可能衍生的财政风险。

李家超在新一年度施政报告中称,住屋是市民很关心的问题。早年造地建屋步伐较慢,但在港府不懈努力下,公屋落成量已开始逐步扭转“头轻尾重”的情况。他指出,连同简约公屋在内,未来五年总体公屋供应量将达18万9000个,较本届政府上任时的五年期,增加约80%。港府兴建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填海造地的大计,都在经济持续上升,房地产年年飙升的状态之下提出,当时虽有人对大规模造地所需的公共财政支出表示担心,但政府方面则一再表明,造地所产生的土地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又能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不必担心财政方面的问题。不过,事情是否真的如政府当初想象得那么顺利?很明显,以目前的情况看,政府确实须重新审视相关计划,至少应思考拓土造地的财政问题,以及速度问题。大面积地拓土造地,即使政府把握着主动权,未必会对市场供需关系造成太大影响,但造地所需的财政支出,却未必能如政府预期迅速回拢,由此产生的公共财政的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再从长远发展思考,香港以简单低税制为特点,但公共财政收入很大部分须依赖土地和房屋的收益,这种状况是否健康?又能否行稳致远?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香港回归至今有五任特首,离任后大多表现低调,甚少就香港内部事务公开发表具体意见。梁振英卸任后,有时候会对本届政府的施政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是支持政府政策,甚少与港府不咬弦。如今,现任和前任特首居然在土地问题公开交锋,某种程度上也反映香港社会各界对房屋政策有极大的看法。官方或许有必要就土地发展再次进行社会大辩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