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街头美食,名字外地游客不认识,本地人都读“错”

陕西传统街头美食,名字外地游客不认识,本地人都读“错”
2024年06月26日 20:21 小渔的行旅日记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

前段时间朋友来西安旅游,我陪着逛了两天,去了几个流量景点,也去了游客必打卡的回民街。大家放心,没在北院门吃饭,主打一个感受烟火气。

说到这里我也想替回民街“辩解”一句,很多游客吐槽这里商业化、东西贵、服务差,但其实大部分人只逛了鼓楼进去的那条北院门街。其实回民街是个美食文化街区,除了北院门,周边犄角旮旯的小巷子才是老西安人吃饭的地方。不仅能尝到地道美食,还能邂逅不少人文古迹。

这次陪着朋友来,我倒是重温了一些心心念念的美食,还学到了一些之前不曾留心的知识。你知道吗,咱们陕西有道传统的街头美食,名字外地游客不认识,本地人都读“错”。没错,它就是——甑糕。

看到西羊市“东南亚甑糕”的招牌,朋友为我这(甑)字念什么,我脱口而出:“jìng”糕!朋友查了查说不对啊,这个字念“zèng”呀!

“甑”这个字在字典里确实读“zèng”,陕西话里这个字被读成了“jìng ”。所以很多人会把“甑糕”误写成“镜糕”,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陕西有两种“jing糕”,都是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刚好回民街上都有卖。名字难念的这个“甑糕”是用江米、红枣、红豆等原材料在铁甑上蒸制而成的,常常被当做早饭;圆形像小镜子一样的“镜糕”,则是用糯米粉做的,装在小笼屉里蒸熟,出笼后蘸上白糖、核桃仁芝麻、玫瑰酱、青红丝等原料,更像是孩子吃的零食。

从小到大我都把“甑糕”读作“jìng”糕,还真没想过这个字竟然念“zèng”。而这个字本身,其实就想着了这种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的悠久的历史。

“甑”是我国古代一种蒸器,往往和一种叫“鬲”(lì)的炊具搭配使用。“甑”底部有许多小孔,食物放在“甑”中,“鬲”中倒水,然后用火加热后利用“鬲”中产生的蒸汽将食物煮熟。原理大概和现在我们使用的蒸锅相似。

这种蒸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后来到商周时期就开始大量使用。印象中我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还看到了青铜器制作的“甑”和“鬲”。

甑糕因为在铁甑上蒸制制作,所以得名。你瞧,不愧是陕西!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街头美食,背后还藏着这么多文化内涵。

甑糕在陕西属于街头美食,像回民街这样在店铺里卖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是推着小车售卖的。蒸好之后的甑糕通常都放在大铝盆里,满满一大盆。吃客要一份,店家顺着茬儿切上两刀米,然后在边儿划拉记下红枣豆子。拿到之后就可以直接开吃,又软又糯、香甜可口!想想毕竟能够流传这么久,它的口味肯定是受到大众考验的!

如果大家来西安旅游,碰到了甑糕这种美食,大家可以尝尝。不过建议就要个小份,因为江米很有饱腹感,毕竟你还得留着肚子去品尝其他西安特色美食呢!

最后我也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甑糕是咱们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西羊市口那家卖甑糕的,为啥叫“东南亚”呢?你知道原因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