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非遗|皮影戏从汉代演到当代
本文原载《文史拾遗》2023年第2期
湖南皮影戏史略
陈先枢
湖南皮影戏历史悠久,传说始于汉,兴于宋。宋代“靖康之变”后,北方皮影艺人流落南方,将皮影戏与当地的戏曲、方言、民俗结合起来,形成皮影戏的各支流派。“兴于宋”的说法是依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的论述。顾颉刚在文中认为湖南的“纸人”可能是宋代“最初用纸雕制影人时之所遗留而未改其制法者”,意即湖南纸影传承了宋代的技艺。但有史可考的湖南皮影形成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长沙某家一旦失火,就要到坡子街火宫殿演两本影子戏以谢火神。
明万历年间湖南已有皮影戏演出的有力证据,当数明代公安派诗人袁宏道(1570—1623)写的三首七律,题为《龙堂招提观影戏,精致妙解,前此未有,汪师中、龙君超皆有作》,说的是在常德观皮影戏,诗云:
筵前百戏总逡巡,
角抵鱼龙且让新。
逆往顺来吴道子,
乍非忽是李夫人。
宫城隐约琉璃国,
冠带飘摇魍魉身。
水沫乾坤成瑰异,
空中风龠水中轮。
华灯高烛月玲珑,
圣手当场欲绘空。
出像楚骚兼尔雅,
返魂班巧与斤风。
丝规缕析尘三昧,
万臂千头小六通,
唤醒人间石火梦,
无情悲喜片时中。
造物聊凭意匠成,
纵无筋骨有神情,
木人自觉机关少,
粉本输他笑语生。
世界总依阳焰海,
邻封如近阔婆城。
南询童子参何晚,
烟水风光第一村。
邀袁宏道看影戏的是明万历间诗人、剧作家、常德人龙膺(1560—1622,字君御)。袁宏道诗标题中的“龙堂”即龙膺的宅第,“龙君超”为龙膺之兄,名襄,字君超。该诗对影戏场景、技巧、效果等实况作了“精致妙解”的描述和评价,第一首还用了方士用皮影为汉武帝招魂李夫人的掌故。400多年前湖南皮影戏演出场景从诗中略见一斑。这个掌故见于《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思念不已,术士少翁设法招魂,他招来李夫人“魂魄”的方式就是光照下的“皮影”。这一记载的原文为: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辞曰:“美连娟以修嫮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宫以延貯兮,泯不归乎故乡……”。
民间故事也与《汉书》的记载大致相符。传说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叫做李延年。李延年由于犯法被处以腐刑,留在宫中。他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深受汉武帝的宠爱。不仅是李延年,他的妹妹也能歌善舞,经平阳公主推荐,被汉武帝纳入后宫,即李夫人。后来李夫人因病去逝,汉武帝悲痛万分,用皇后的礼仪下葬了李夫人,并且将她的画像挂在了甘泉宫中。可是,汉武帝始终不能排解对李夫人的思念,常常闷闷不乐。有一位叫做少翁的方士听说了此事,向汉武帝毛遂自荐,声称自己能够招到李夫人的魂魄。少翁在晚上的时候摆上酒肉和灯烛,搭好帷帐,请汉武帝在帷帐之外的另一帐内观看。汉武帝果然看到有一个美丽女子的身影在帷帐内坐卧行动,与李夫人非常相像。少翁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最早的皮影戏,并且流传了下来。
明末清初思想家、衡阳人王夫之(1619—1692)所作《卜算子•咏傀儡示从游诸子》词,下片明显写的是影戏,词曰:
也似带春愁,却倩何人说。更无半字与关心,吐出丁香舌。
红烛影摇风,斜映朦胧月。铅华谁辨假和真,皮下无些血。
王夫之还有《念奴娇•影戏影》词:
笑啼俱假,但绰约风流,依稀还似。半壁粉墙低映月,卖弄佳人才子。情丝牵引,清光回照,漫道伤心死。猛然觑破,原来情薄一纸。
应是缥缈飞仙,当年窃药,落在银蟾里。半面人间高处望,传与霓裳歌吹。有意留仙,难禁夜短,还怕灯花坠。迷楼吐焰,倩谁挽住香袂。
这首词词题已经明确使用“影戏”一词。“原来情薄一纸”虽暗含讥讽,但也指明皮影是用纸制作的。所以王夫之看的影戏是湖南当时流行的纸影戏,表演的是令人心醉的才子佳人故事。词中明显看出一些影戏的特征,如在夜晚表演,有影窗,有灯光照明,有伴奏,影人为五分脸(半面人),使用操纵杆等。
明末清初,常德、衡阳已有皮影戏演出,省城长沙似不应缺席。长沙皮影戏分布于长沙市辖区内的所有市县。如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雷锋镇、靖港镇,岳麓区莲花镇,长沙县春华镇、果园镇,浏阳市城关镇、镇头镇、普迹镇,宁乡市横市镇、花明楼镇、坝塘镇、资福镇等地的皮影戏演出都曾非常活跃。民国时期长沙市区内也有大量皮影戏戏班。临近长沙的湘潭、益阳、湘阴、醴陵、攸县等地皮影戏,由于都用长沙湘剧或花鼓戏演唱,用长沙系方言道白,亦称长沙皮影戏。
据皮影戏艺人口述的传承谱系及相关文物来看,可知的长沙有皮影戏的确切记载在清代中后期。如望城皮影市级非遗传承人朱国强口述的传承谱系,上溯五代祖,起始年为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
本文作者陈先枢与皮影艺人朱国强(右)交谈
又如出生于1920年的长沙西乡(今望城区)艺人邢玉超,其祖父邢少溪是邢氏戏班的第一代传人。以20年为一代往上推算,邢少溪应出生于1880年左右;其师傅龚尚庆应长于他,故据此推算长沙皮影戏在1870年前后就在今望城地域流行了。
1955年,湖南在北京第一次全国傀儡、影戏观摩汇演时,展出了不少影偶。著名学者、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常任侠(1904—1996)观看后,在《谈傀儡戏和皮影戏》一文中说“湖南的纸影,以及灯影剧团所藏的皮影,也都是百年以上的”。据常任侠之说,长沙皮影至晚在1855年就有了。
清代长沙的皮影演出,主要集中在长沙、浏阳等地,又以长沙西乡(今望城区)皮影最为出名,俗语云“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所谓“河西的班子”,就是指今望城区的皮影戏班,当时名声能与浏阳鞭炮相提并论。光绪以前,皮影戏的影人是用牛皮或羊皮、驴皮镂空制作的,花纹粗糙,也无色彩,后来经过艺人努力,改用多层皮纸做的衬壳来制作,并雕刻出各种花纹,着上色彩,同时根据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脸谱。影人一般长7寸左右。几十根短毛竹,一块白色屏幕布,几条凳座,架起一个简单的小屋形状式戏台,表演人员一般三至五人不等,表演时由一人或两人操纵皮影,其他人演奏乐器,全部表演人员还要一人担任一个角色,或一人担任数个角色来演唱台词。
清代皮影戏“曹操发兵”
长沙府益阳县岳家桥镇也是湖南出名的皮影戏之乡,不但在平常人家喜庆时被延请,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被邀请到场,因而带有较重的神秘色彩,如天旱时“祭天”、生小孩“做三朝”、母猪下猪崽前“祭姜太公”等。清代长沙皮影戏的另一个分支是长沙府攸县槚山皮影,自清代末期从长沙府湘潭县传入,在攸县地区繁衍生息。用纸壳或牛皮雕刻成的人物和动物,造型浑厚粗犷而不失典雅。以湘剧和长沙花鼓戏唱腔演唱,多采用地方戏曲剧本演出。常演剧目有四季发财、女驸马、钟馗下凡、观音送子、五台会兄、下河东、四姐下凡、劈山救母、京朝算命、借海兵、戒洋烟、劝和一家等。
最初的皮影,与剪纸一样,具有很浓重的祭祀色彩。湘潭县响塘乡老艺人吴升平保留有完整的传统纸糊的纸影,在制作上类似于剪纸的镂空技艺,镞锉而成,独创了面部拉眼皮瞪眼的绝技表演,一个人操作表演即可唱一台戏。明崇祯十二年(1639)《长沙府志》中已有“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携之行”“各乡社敛资庆神,遂合唱歌为乐”的记载。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长沙县志》记载更祥:“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鳌山边游绕里巷城市,彻夜游观,各乡里庆祝社神。”又载,和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剪纸为衣,凿楮钱焚之名曰荐祖”。
由此可推测,长沙地区的民间剪纸,明末即有,到清代中期流传更广。长沙西乡(今望城)民间剪纸主要有“喜期窗花”“格子花”(一为纸扎冥屋,一为装饰风镜灯、走马灯的灯笼格子,以福禄寿喜、花鸟为母题)“绣花样稿”及有较多楚文化积淀的“纸菩萨”(以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等四类,其中“格子花”和“纸菩萨”多为“祭祀剪纸”。民间丧葬,要挂一些剪纸招魂幡,打醮求雨则要有纸扎,上面剪贴一些怪诞的形象,以震慑鬼魅。望城的一些剪纸艺人如何德润,同时也是影雕艺人,影雕取向自然会受剪纸取向的影响。
长沙博物馆藏清代皮影具
民国元年(1912)湖南法制院编印的《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第八章“神道”记载:
湘俗演剧有三原因:一赛会媚神,义主庆祝,故兼旬弥月,不能自休;一誓愿(俗称许愿还愿)酬湘俗演剧神,义主报答,不过一二日半日而已;一灾后谢神,(如火灾、雷击、瘟疫后,谢火神、雷神、瘟神皆是。)义主警戒,连日浃旬,刚亦不一,大戏小戏。(俗呼演封神、西游、目莲、精忠等传为大戏,一日三日五日七日十日,随时敬演。其演杂剧,仅一日半日或半夜者为小戏。大戏日需钱数十缗,小戏日数缗或十余缗,乡曲半之,或不及半。)贺神戏一曰围鼓戏、傀儡戏、灯戏、影戏、花鼓戏之类,皆得于祠神时用之。近则长沙商埠茶园,京班日新月异,湘班亦设茶园,以供社会人民之娱乐,而祠神之剧无复旧日之殷矣。
这里说得很清楚:1.湘俗演剧包括了灯戏、影戏;2.演剧的原因,一是赛会媚神,二是称许愿还愿,三是灾后谢神;3.大戏小戏,随时敬演,盛极一时;4.到近代才供社会人民之娱乐。
长沙皮影戏用湘剧或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三人都具有吹打弹唱的艺术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本之别。整本必加登场戏,散出必加杂戏。1949年以前,长沙庙宇甚多,大庙及会馆都建有戏台。在这些地方,长沙皮影戏常演寿期戏,如二月二的土地戏、三月十五的财神戏等。另外,在街巷坊间,如某家失火后,就演两本影子戏以祭祀火神;农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戏”庆祝丰收。
农闲时演整本还愿戏,一家一本,一个屋场连一个屋场,连续演一个多月。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出的剧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艺人在演这些散出时加以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轶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由于长沙皮影戏制作和演出简单,戏中内容又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此深受城乡群众欢迎。
长沙籍著名剧作家田汉(1898—1968)曾说:“影子戏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田汉为母亲记下的回忆录《母亲的话》中,有一段涉及皮影戏的记述:
寿昌的性情还算纯。他四五岁时……我们农村里流行一种影子戏,八嫂子的姨父向福生就是唱影子戏的。附近农村遇了年节、吉庆,总是他领班子来唱戏。寿昌看完影子戏回来,老是学着唱呀唱的,身子也学着“影戏菩萨”的走路姿势。有时偷我的布壳子学着剪影子戏中的人物。向姨爷来我家时,寿昌老向他讨“影戏菩萨”和“玻璃脸子”,又用竹纸糊起架子,在青油灯下自己唱着玩。
文中“寿昌”就是田汉。田汉老家在长沙县东乡果园镇田家塅。他四五岁时是清光绪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母亲的话》明白无误地说,1902、1903年间的长沙东乡流行影子戏,影戏班众多。
近代皮影戏“供社会人民之娱乐”的最好见证,是皮影戏班的大量涌现。清末,皮影戏班已遍布长沙城乡,长沙南门里仁坡有“凤凰班”,北门头卡子有“连兴班”,黎家坡有“菊兴班”,府正街有“同兴班”,共有60多块戏牌,艺人达500多名。民国初年,长沙皮影戏以沈葆生最有名,由他组织同业公会,长沙县农村有箱担(班社)数十。其时,长沙城有天益、秀雅、连升、舞凤、贵和等5个皮影戏班;不久,增至40余班,从艺人员多达400余人,并向浏阳、宁乡等地扩展。1933年长沙还曾成立皮影改良研究社,旨在改良演出脚本。
由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出版、中华书局发行的《剧学月刊》,1934年7月号载有卓之所撰《湖南戏剧概观》一文。其第四部分为“影戏”,摘抄如下:
影戏班在湖南的地位,远不及汉班(湘剧)及花鼓班,大概用为酬神还愿之工具而已。是以无论在城在乡,到处皆得见之。平日常演于各寺庵内,惟每届旧历中元节,则居民多演出祀祖。该项戏班异常忙碌,甚至从黄昏起演到通宵达旦,可演四五本之多。操作是业者,亦注重此时之营业,或临时组合一班,以应需要。因组织简陋,无须多人,自三人至五六人即可成立一班。此外,所需者即全套纸壳作成之各色人物、桌椅及应用之全副乐器而……演时搭一方约丈余、高约五尺之台,三面围以黑布,余一面则露一白纸糊之幕,即是戏幕。内燃大盏之清油灯。班中人尽隐幕后,锣鼓一奏,内有一人或二人专司舞弄纸做人物之责。每出之上下场,一如人演……其余在幕内诸人,各人手奏音乐,口唱各腔,而戏乃开幕。每本大约以四出为限,先之以汉调,殿之以花鼓……原系专唱晚场,惟近年亦有因酬神改唱日场。如长沙明月池某仙姑家中,每月必须数本以酬神。
文中“明月池”是长沙城内街名,今犹存,位于今五一西路北侧藩城堤附近。那时长沙城市中的班社有数十个,多时有百余。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田汉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名义,来到长沙,组织了7支湘剧抗敌宣传队和1支皮影抗敌宣传队,宣传抗日。田汉还在织机街黄金戏院观看了皮影抗敌宣传队演出的“哪吒闹海”等几个小节目。随后高兴地给皮影艺人们一些鼓励,他指出:“你们不要认为它体积小,它的作用大,是一支轻骑兵,活动能力强,大剧团无法去的地方,正是你们填补了这一空白,特别是对少年儿童,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工具,切不可妄自菲薄,好好地干,前途是光明的。”
同年,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皮影戏艺人尝试用废胶片代替制作影人的牛皮、驴皮、纸壳,用电灯照明替代牛蜡、桐油灯,使影人形象鲜明。1942年,宁乡县“影剧业公会”登记,当时有皮影艺人140人,未登记的30多人,经常演出的箱担有50多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大灾大难的长沙居民,为消灾求吉,祈祷清平,酬神演皮影戏的增多,大西门附近的西长街、太平街、高井街、金线街一带,挂牌营业的皮影班社有数十个。1949年,“长沙县影戏业同业公会”(其时长沙县包括今望城区地域)下设支部,其中第一支部杨国兴和第二支部张德勋分别住今望城区莲湖和今岳麓区龙洞张家湾。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10月,湖南军区组建洞庭湖湘剧团灯影队(今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皮影团前身),其皮影艺术骨干大多为今望城区人。1951年9月11日,分长沙县西北部置望城县。当年望城县文化馆建立后,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县皮影班社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1953年,洞庭湖湘剧团灯影队改名为湖南皮影队;1956年与邵阳木偶剧团合并,成立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并落户长沙。皮影艺人何德润、夏少春、谭德贵、吴菊生、杨寿廷等都加入了该剧团。他们与其他艺人一起,改进皮影人物造型、扩大窗幕,创造移动布景,改用多个光源,使窗幕上不见操纵杆,使影戏视觉效果更好。又与美术家翟翊合作,创作寓言皮影剧“龟与鹤”。该剧1956年参加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第三届木偶皮影节,获最佳演出奖,还受邀到苏联、法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访问演出。
皮影剧“龟与鹤”剧照
1958年,艺人夏少春受命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帮助组建皮影剧团,获“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荣誉奖”,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委派出国任教的第一位皮影艺术家。夏少春是今岳麓区莲花镇龙洞村人,其所塑造的“龟与鹤”“两朋友”等剧中的鹤、龟、熊、猴等精美皮影形象,深为国内外行家所赞赏。“
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制的皮影戏班几近绝迹。1978年后得到恢复,望城等县恢复半农半艺的皮影戏班90余个,皮影艺人200余人,活跃于城镇山乡的皮影队有10余个。1997年,由省木偶皮影剧团创作的皮影“三只老鼠”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文华新节目奖”,2000年到捷克布拉格参加国际木偶节,获“最佳传统表演奖”。2000年,望城皮影代表艺人朱国强参与创作、省木偶皮影剧团表演的皮影戏“龟与鹤”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木偶节上获“二十五星”大奖。
非遗传承人朱国强在表演皮影戏
2008年,包括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皮影、衡阳皮影、长沙皮影在内的“湖南皮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望城皮影戏被列入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为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后浏阳皮影戏、宁乡皮影戏作为该项目的扩展项目,与望城皮影戏一并称为长沙皮影戏);朱国强、何志明等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10月,望城区靖港古镇开设“皮影艺术博物馆”,面积440平方米,一楼有4个展厅,二楼是互动区和观看区。艺术馆展出有望城皮影世家第五代传人、“非遗”传承人朱国强搜集整理的剧本、乐器、道具、历史文献等皮影戏相关展品近2000件、可为游客进行演出,并现场制作皮影人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