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13)“文夕大火”警世钟
在2012年文物出版社《天心阁》基础上修订增补
“文夕大火”警世钟
天心阁南大门下的一片绿地中矗立着一尊青铜大钟——“文夕大火”警世钟。大钟青铜铸造,上铸夔龙纹,重达1吨,悬挂在断壁残垣造型的铸铜雕塑横梁上,庄严而肃穆。2005年11月12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文夕大火”67周年之际,长沙市人民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文夕大火”警世钟揭幕仪式,市领导和市民代表敲响警钟12响。清脆的钟声响彻整个长沙城,告诫长沙人民永远记住1938年11月12日这一天,提醒人们警惕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和战争对人类的威胁,呼吁人们奋发图强,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夕大火警世钟
2005年文夕大火警世钟落成仪式
文夕大火警世钟铭文如下:
麓山巍巍,湘水悠悠。古城长沙素有湖湘首邑、楚汉名城之称,雄伟壮丽,富庶繁华。公元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日军犯湘,省会长沙骤临战区。十一月十一日.岳阳沦陷。十二日,日军进逼新墙河北。寇深祸亟,鹤警频生。湖南军警当局秉承最高当局“焦土抗战”之命,部署焚城。十二日夜半之后,南门某处突然火起,纵火士兵乃四出点火。顷刻之间,全城火柱冲天,浓烟滚滚,陷入火海。大火延烧五日之久,千古名城化为一片废墟,四十余万人民顿失家园,三千余人葬身火海,公私财产之损失无可数计。因十二日之代日韵目为“文”,故称“文夕大火”。长沙文夕大火,创巨痛深,实为长沙人民为抗敌御侮所付出的最悲壮、最惨重之代价。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兹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长沙市人民政府特铸此钟,以期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祈祷和平,振兴中华。
长沙大火烈焰腾空
文夕大火后长沙城一片废墟
在此之前的1989年6月9日,由新华社湖南分社和长沙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片《名城血火》开拍式也在天心阁下举行。
1989年大型历史文献片《名城血火》在天心阁开拍式
《名城血火》文献片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词中点明了天心阁与文夕大火的关系:
当时的长沙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昌盛,是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绸布、百货、南货、药材、金银首饰等业也十分活跃,介昌绸布庄、太平洋百货庄、九如斋南货号、九芝堂药号、余太华银楼等老字号享誉三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沿海及沦陷地区人员大批迁往长沙。长沙市人口骤增至50万。北大、清华、南开3所著名大学也迁来长沙,大批文化名人云集湘城。长沙市场更趋繁华。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毁灭性灾难正在向这座千古名城袭来。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与日军举行空前规模的武汉大会战。10月25日,武汉失守。湖南顿时从抗战的后方变成抗战的前方。战火很快蔓延到湖南,省会长沙是守是退,举国关注。抗战士气日益高涨的中国军民要求确保长沙。遗憾的是,蒋介石对长沙缺乏信心,最终决定对长沙采取“焦土抗战”的政策。1938年11月12日上午,蒋介石给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发来电报,说:“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张治中立即制定“焚城计划”,由于天心阁地处古城长沙地势最高处,被定为放火的信号点。11月12日深夜,长沙南门外一伤兵医院不慎失火,由于伤兵医院的地理位置和高度与天心阁相差无几,放火的队员误以为是天心阁的放火信号,便一起点火,长沙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大火整整烧了五天五夜,80%以上的基础设施被毁,在大火中死亡者达3000余人,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一场大火截断了城市外在方面的千年沿革,也使城市失去了文化方面沉积的厚度和影响力。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被付之一炬。明代高大城墙上耸立的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在大火中也化为一片废墟。
一场大火中断了城市的繁荣。登上天心阁城墙,只见数十里残垣断壁,遍地瓦砾,一片凄凉。250多家米厂、粮行除12家半以外,全毁于大火,烧掉谷米190多万石。“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从此黯然失色。坡子街的银行、钱庄和金银首饰店全部被毁。全市100多家纸行、绸布庄大多消失。经此巨创,不少老一辈商人从此退出商界,息影山林,许多名牌老店不复再生。
由于12日电报代码为“文”,而大火发生在晚上,称“文夕大火”。
长沙大火之后,面对各方的舆论压力,蒋介石被迫对大火负有主要责任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当作“替罪羊”枪决了。但人们仍然不满,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治绩安在?两大方案一把火!”,下联是“中心何忍,三颗人头万古冤”,横批是“张皇失措”。这副藏头联,渲泄了对张治中推卸责任的不满,其实,老百姓又怎么知道背后的真正“罪魁祸首”呢!
“文夕大火”使长沙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财富顷刻间化为乌有。然而,勤劳勇敢的长沙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吓倒,他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今日的长沙已成为了一座文明、秀美、开放、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
长沙大火刚发生后的天心公园大门
长沙大火后天心阁仅存的残垣断壁
天心阁被烧毁后的南轩和北轩
长沙大火后天心阁城墙下被毁的民居
大火后的蒋介石震惊了,11月16日夜赶抵长沙。当夜就听取了陈诚、张治中的汇报。第二天,他登上天心阁,登高凭吊,一片焦土瓦砾,顿生悲感,当即下令:“逮捕首事有关人员,依法严惩;拨付巨款,救济被难民众;调集重兵,加紧长沙防卫;改组地方军警机构,办理一切善后。”
大火前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从武汉撤到了长沙,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一道,下榻在寿星街2号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周恩来当时还兼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职务。长沙大火时,周恩来和叶剑英也陷入了险境。
长沙大火前在长沙的周恩来和叶剑英
从大火中脱生的周恩来,赶回长沙后,立即会同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湖南省省主席张治中、长沙市市长席楚霖等登上天心阁古城墙,又深入城内废墟,视察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随后,又由席楚霖陪同,在中山东路原何键公馆接见了灾民代表袁海鳌、戴金华等12人。周恩来除谆谆慰勉,详细询问受灾情况外,当即指示要组织生产自救,并要求政府设收容所,将灾后无家可归的人暂时收容下来,免得流落街头。当时长沙市内还有一批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周恩来也要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鉴于救灾善后事务繁巨,而人手不够,周恩来又于当天发出电报,调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各部人员,包括分配在西南各地的4个演剧队和抗宣一队等赶赴长沙,参加救灾。11月17日深夜,田汉、洪深率三厅人员计130多人赶到长沙。
带队前来的三厅六处处长田汉,这时已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当即挥笔,写下了《重返劫后长沙》诗一首。诗云:
长驱尘雾过湘潭,
乡国重归忍细谈。
市烬无灯添夜黑,
野烧飞焰破天蓝。
衔枚荷重人千百,
整瓦完垣户二三。
犹有不磨雄杰气,
再从焦土建湖南。
田汉《重返劫后长沙》手稿
11月18日,周恩来给全体三厅救灾人员在天心阁废墟前作了动员报告。他强调这场大火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壁清野,要求严惩祸首,同时积极投入到善后救灾中。在会上指出:“长沙大火是国民党的错误,是某些当权者的犯罪行为,但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疯狂侵略所引起的。”据时任三厅抗敌演剧八队队长的刘斐章在回忆录中回忆,周恩来在会上说:“必须惩办肇事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一定要向受灾人民讲清楚,长沙大火是国民党的错误,是某些当权者的犯罪行为,但这一切又都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疯狂侵略所引起的。没有日本强盗的侵略,也不会有长沙大火,我们要把仇恨记在日本侵略者身上,要鼓舞人民振作起来,重建家园,稳定后方。这样,才能支援抗日的前线,取得抗日的最后胜利,从而才会有真正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这样做,也是为了促使国民党政府继续抗日。这是个全局的问题 。我们要扭转当前的困难局面,做好善后救济工作和宣传工作。”
11月19日,郭沫若又奉令率第三厅后续人员200多人赶到长沙,参加救灾工作。三厅救灾人员,当时统称为“长沙大火善后突击工作队”,每个人都戴上盖有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印章的袖章。突击队分成宣传、救济和调查三个组。
宣传组首先是办墙报,内容有湘北前线的战报,救济办法细则、严惩放火肇事者的消息等。几天以后,队员们发现废墟中有铅字和残缺的印刷机,于是又改出铅印小报,出版了大火以后长沙的第一张小报。开头的几期,周恩来都要亲自看看底稿后再抄出去。改为铅印小报后,宣传组曾组织一批受灾儿童作报童,免费分给他们报纸,卖了钱归他们作生活费用,作为救济。
救济和调查两组最初的任务是清理现场,把瓦砾、破砖、石块都按原来住家、商店的房基堆放整齐,把街道清出来,以便通行。同时还要清查各家各户是否还有尸体压在残瓦破砖下面,如有,应做出记号,以便掩埋队能迅速运走埋掉。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三厅的工作人员意志饱满、情绪高昂,废寝忘餐,表现出极其可贵的革命精神,为善后救济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11月22日,以省财政厅长尹任先任主任的“长沙市火灾临时救济委员会”成立,田汉、席楚霖任副主任。长沙大火的善后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今天的湖南省农业厅大院,当时叫教育会坪,是救济委员会向灾民发放救济费的地方。在半个多月里,“救济委”向12万4千多灾民共发放救济费60多万元。
大火虽然可以毁掉天心阁,毁掉长沙城,但毁不掉长沙人民的精神,毁不掉城市历史形成的特性和文明。11月29日,长沙火车站开始恢复营运。21日,省邮局开始在市内设立邮件收寄所。30日,省电讯局在长沙东郊设立收报处。一片焦土的长沙开始慢慢复苏,市场开始恢复,然而,这是何等悲壮而伟大的复苏,它是勤劳朴实的长沙人民忍受无比痛苦的再生;它是坚强刚毅的长沙人民极其顽强的生命延伸。长沙厚重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城市的形象特质。“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正是几千年前楚人孕育的刚毅执着精神的延续,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