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名人谱#(34)岳麓山最早的名人墓与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
本文原载长沙《名寝与名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陈先枢 梁小进 编著
岳麓山最早的名人墓与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
吴道行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飞来石右侧山上,据说此处为吴道行绝食殉国之处。其原配夫人石氏与其同穴而葬。墓区简约,荒草丛生,风景迟暮,墓园、墓围、墓冢皆毁,残迹隐约可见,墓碑尚存,在周围古树浓荫笼罩下更显苍凉。云麓峰飞来石 陈先枢摄明代最后一任长沙知府堵胤锡为其撰《吴嵝山墓碑》,幸得清陈运溶将其全文收录在《湘城访古录》中,才得以流传至今。碑文中云:长沙之岳麓,为距于郡,为客为贤者区数,为名物景光。先生当若地,近厥幽居,讲学于山堂,志纪其胜迹,而不足以竟先生之奇,毕岳麓之事。于是怀忠感赋,绝笔甲申,千秋已矣,一笑冥冥。度麓阡陌,升麓冈原;营苍莨以载魄,抱苍白而长眠。先生以岳麓为生死焉。吴道行墓残迹 陈先枢摄吴道行墓墓碑 陈先枢摄大明忠儒吴道行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明长沙府善化县人。吴猎后裔。因历试不举,久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7岁便到岳麓书院听讲,为其先贤之忠义大节所动。万历十年(1580年),从游张元忭,深得张的赞赏。其时长沙惜阴书院重建,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其后又久为岳麓书院山长。于书院有两大贡献,一是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二是承先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覆灭,他“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张元忭高足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的再传弟子、浙江山阴人张元忭于万历十年(1582年)主教岳麓书院。其时正值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禁止自由讲学,岳麓书院亦停止了讲学。自张元忭主教岳麓之后,讲学之风才再度兴起,“士风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苏”。张元忭在岳麓培养了不少“良知”学生,吴道行就是他最得意的一位。吴道行系张栻高足、开禧北伐功臣吴猎之后。吴道行因历试乡国不果,终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他从小就对岳麓书院有倾慕之情,“方七岁,闻长老谈岳麓先贤讲学,便肃然倾听,指示古来忠义大节,辄色喜”,为先贤之忠义大节所感动。张元忭讲学岳麓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吴道行,从游就学其门下,与之“大畅良知孝弟之旨,一时遂相引重”,深得张元忭的赞赏。其时,被张居正禁废的长沙惜阴书院恢复,吴道行被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崇祯六年(1633年),他任岳麓书院山长,长达十年,临终前二年(1642年,明朝覆亡前二年)仍讲学其间。振兴书院吴道行作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致力于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善化县志》称他“留心经史,百家诸子,兵饷军政之属,剖决利弊,悉见施行”,可见其学注重务实。在学术上,他反对王学末流的荒诞,“笃伦敦义,讲学穷理”,“自余著述,藏之家乘,扬之国华”。吴道行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与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东林学派传人无锡高世泰称赞吴道行“道以朱张为宗,与文端(顾宪成)、忠宽揆(高攀龙)固一也,可不谓衡湘之贤哲哉”。肯定他与顾宪成、高攀龙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他们对延传“道南正脉”的贡献。崇祯十四年(1641年),高世泰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次年来岳麓讲学,并协助修葺书院。吴道行与高世泰成为至交好友,二人共同为恢复理学正宗,培养湖湘弟子而竭心尽力。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高世泰来院讲学期间升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吴道行的学生王夫之绝食殉国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王朝覆亡。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表现了“衡湘贤哲”的清白与高洁。死前他留下遗言:“惊闻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诸生,食恩累代,独非草莽之臣哉!……笔搁而舆至,将以吉日遄归,集儿女罗拜,从此从先帝于地下矣!”他面对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和清兵入关、长驱中原的“北事”,作为食明之皇恩的诸生,既痛恨倾覆明王朝的农民军,又不堪忍受满族入侵的残酷现实,只得以死明志,最终实现了他的老师张元忭所教诲的“爱国忠君仗到诚,休将一念坏平生,勿欺请绎宣尼训,留取丹心答圣明”的人生理想。补记:2013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和王沛清联合向省政府提出“关于保护和修缮明代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墓的建议”。省市政府对此建议非常重视,2014年吴道行墓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随即省市文物部门拨款对吴道行墓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吴道行墓 周顺摄当年的建议全文如下:关于保护和修缮明代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墓的建议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先枢 王沛清明末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之墓为岳麓山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古墓,也是长沙市仅存的一座岳麓书院山长墓,位于云麓宫飞来石右侧山墈上,其原配夫人石氏与其同穴而葬。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吴道行之墓已隐没在树丛中,虽墓碑、墓冢、墓围尚存,但墓区整体受损严重,存在坍塌、潮湿、污损等问题。吴道行是明末著名义士,最大功劳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湖湘大思想家。近年,其墓地被找到,对于研究湖湘历史等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吴道行为长沙人,明末学者,著有《易说》《嵝山集》《嵝山堂集抄略》《读史阙疑》等,人称“嵝山先生”。据史志记载,7岁时,吴道行便到岳麓书院听讲,师从在岳麓书院讲学的理学大师张元忭。1633年,吴道行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青年王夫之曾师从吴道行。吴道行致力于殷勤讲贯朱熹张栻之学,力纠王(守仁)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吴道行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与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兵攻克长沙,吴道行痛感明朝末日来临,在岳麓山云麓宫下脸朝北边京城跪拜,于当年4月绝食而亡。史书记载,吴道行死后,就葬在岳麓山云麓宫绝食地,长沙知府堵允锡特撰《吴嵝山墓碑》。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保护好宝贵的文物资源,建议:1.将吴道行墓尽快列入1文物保护单位的序列,划定保护范围,规范其管理。2.尽快对其进行抢救性修缮,并打造与岳麓书院相映衬的文化景观。吴道行墓整体修缮,拉通游道,约需经费50万元。鉴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已取消门票,现为全额拨款单位,这笔费用需由财政拨付。2013年6月15日
吴道行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飞来石右侧山上,据说此处为吴道行绝食殉国之处。其原配夫人石氏与其同穴而葬。墓区简约,荒草丛生,风景迟暮,墓园、墓围、墓冢皆毁,残迹隐约可见,墓碑尚存,在周围古树浓荫笼罩下更显苍凉。
云麓峰飞来石 陈先枢摄
明代最后一任长沙知府堵胤锡为其撰《吴嵝山墓碑》,幸得清陈运溶将其全文收录在《湘城访古录》中,才得以流传至今。碑文中云:
长沙之岳麓,为距于郡,为客为贤者区数,为名物景光。先生当若地,近厥幽居,讲学于山堂,志纪其胜迹,而不足以竟先生之奇,毕岳麓之事。于是怀忠感赋,绝笔甲申,千秋已矣,一笑冥冥。度麓阡陌,升麓冈原;营苍莨以载魄,抱苍白而长眠。先生以岳麓为生死焉。
吴道行墓残迹 陈先枢摄
吴道行墓墓碑 陈先枢摄
大明忠儒吴道行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明长沙府善化县人。吴猎后裔。因历试不举,久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7岁便到岳麓书院听讲,为其先贤之忠义大节所动。万历十年(1580年),从游张元忭,深得张的赞赏。其时长沙惜阴书院重建,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其后又久为岳麓书院山长。于书院有两大贡献,一是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二是承先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覆灭,他“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
张元忭高足
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的再传弟子、浙江山阴人张元忭于万历十年(1582年)主教岳麓书院。其时正值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禁止自由讲学,岳麓书院亦停止了讲学。自张元忭主教岳麓之后,讲学之风才再度兴起,“士风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苏”。
张元忭在岳麓培养了不少“良知”学生,吴道行就是他最得意的一位。吴道行系张栻高足、开禧北伐功臣吴猎之后。吴道行因历试乡国不果,终未走上仕途,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业。他从小就对岳麓书院有倾慕之情,“方七岁,闻长老谈岳麓先贤讲学,便肃然倾听,指示古来忠义大节,辄色喜”,为先贤之忠义大节所感动。张元忭讲学岳麓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吴道行,从游就学其门下,与之“大畅良知孝弟之旨,一时遂相引重”,深得张元忭的赞赏。其时,被张居正禁废的长沙惜阴书院恢复,吴道行被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崇祯六年(1633年),他任岳麓书院山长,长达十年,临终前二年(1642年,明朝覆亡前二年)仍讲学其间。
振兴书院
吴道行作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致力于殷勤讲贯朱张之学,力纠王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善化县志》称他“留心经史,百家诸子,兵饷军政之属,剖决利弊,悉见施行”,可见其学注重务实。在学术上,他反对王学末流的荒诞,“笃伦敦义,讲学穷理”,“自余著述,藏之家乘,扬之国华”。吴道行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与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
东林学派传人无锡高世泰称赞吴道行“道以朱张为宗,与文端(顾宪成)、忠宽揆(高攀龙)固一也,可不谓衡湘之贤哲哉”。肯定他与顾宪成、高攀龙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他们对延传“道南正脉”的贡献。崇祯十四年(1641年),高世泰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次年来岳麓讲学,并协助修葺书院。吴道行与高世泰成为至交好友,二人共同为恢复理学正宗,培养湖湘弟子而竭心尽力。他们的最大功绩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王夫之在吴道行任山长、高世泰来院讲学期间升入岳麓书院肄业,成为明代岳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后来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大思想家。
吴道行的学生王夫之
绝食殉国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王朝覆亡。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表现了“衡湘贤哲”的清白与高洁。死前他留下遗言:“惊闻北事,主亡臣辱,痛之如何!予以诸生,食恩累代,独非草莽之臣哉!……笔搁而舆至,将以吉日遄归,集儿女罗拜,从此从先帝于地下矣!”他面对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和清兵入关、长驱中原的“北事”,作为食明之皇恩的诸生,既痛恨倾覆明王朝的农民军,又不堪忍受满族入侵的残酷现实,只得以死明志,最终实现了他的老师张元忭所教诲的“爱国忠君仗到诚,休将一念坏平生,勿欺请绎宣尼训,留取丹心答圣明”的人生理想。
补记:2013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和王沛清联合向省政府提出“关于保护和修缮明代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墓的建议”。省市政府对此建议非常重视,2014年吴道行墓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随即省市文物部门拨款对吴道行墓进行了修复。
修复后的吴道行墓 周顺摄
当年的建议全文如下:
关于保护和修缮明代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墓的建议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先枢 王沛清
明末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之墓为岳麓山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古墓,也是长沙市仅存的一座岳麓书院山长墓,位于云麓宫飞来石右侧山墈上,其原配夫人石氏与其同穴而葬。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吴道行之墓已隐没在树丛中,虽墓碑、墓冢、墓围尚存,但墓区整体受损严重,存在坍塌、潮湿、污损等问题。
吴道行是明末著名义士,最大功劳是培养出了像王夫之这样的湖湘大思想家。近年,其墓地被找到,对于研究湖湘历史等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吴道行为长沙人,明末学者,著有《易说》《嵝山集》《嵝山堂集抄略》《读史阙疑》等,人称“嵝山先生”。据史志记载,7岁时,吴道行便到岳麓书院听讲,师从在岳麓书院讲学的理学大师张元忭。
1633年,吴道行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青年王夫之曾师从吴道行。吴道行致力于殷勤讲贯朱熹张栻之学,力纠王(守仁)学空疏流弊,使明末长沙岳麓书院与无锡东林书院成遥相呼应之势。吴道行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与极力维护理学正宗的东林学派十分接近。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兵攻克长沙,吴道行痛感明朝末日来临,在岳麓山云麓宫下脸朝北边京城跪拜,于当年4月绝食而亡。史书记载,吴道行死后,就葬在岳麓山云麓宫绝食地,长沙知府堵允锡特撰《吴嵝山墓碑》。
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保护好宝贵的文物资源,建议:
1.将吴道行墓尽快列入1文物保护单位的序列,划定保护范围,规范其管理。
2.尽快对其进行抢救性修缮,并打造与岳麓书院相映衬的文化景观。吴道行墓整体修缮,拉通游道,约需经费50万元。鉴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已取消门票,现为全额拨款单位,这笔费用需由财政拨付。
2013年6月15日
新浪财经头条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