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法鼓谱写运河音符 运河人家日子平凡闪光

百年法鼓谱写运河音符 运河人家日子平凡闪光
2024年06月21日 17:54 每日新报

东寓法鼓第九代传承人陈晨出会表演中 图片由西青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当晚霞余晖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粼粼波光渐行渐远,河岸边杨柳青镇的院落正传出阵阵鼓乐之声,从零星试练的敲击吹奏到试音、演练,再到传统曲目的整段演奏……忙碌了一周的老十六街乡亲们又聚到一起排练、切磋东寓法鼓的演奏技巧。

月华之下,佳音袅袅,运河之畔传诵着东寓法鼓269年的传承故事,也记录着运河人家平凡又闪光的日子。

【人物名片】

陈晨,土生土长在天津杨柳青镇十六街的90后,东寓法鼓第九代传承人暨东寓法鼓音乐老会第九任会长。

世代生活在运河边的他,耳濡目染着父老乡亲在每一个“大日子”里的表演,这些音符与场景于他已是入脑入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面临着村落迁移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他和伙伴们依旧不改初心,克服万难,重新整合修复记忆碎片,让东寓法鼓穿越百年依然焕发光彩。

摄影 安元

【运河人感言】

2008年到2014年之间,东寓法鼓的传承中断多年,很多老人相继过世,现在能够重新组会实属不易。大运河与东寓法鼓有着很深的渊源,不论是我们这次老会重组,还是自古以来就在运河沿岸表演的传统,都饱含着这份乡音与运河不可分割的缘分。

【记者手记】

一段运河承载着多少故事。东寓法鼓的音符与大运河的情怀一样安稳而绵长,在岁月中记录着每一户运河人家的欢笑与离愁,用一个个庆典串起岁月中深深浅浅的足迹。

或许是一声惊醒的法鼓,或许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年画,或许是一盘清香甜美的糕点,或许是平凡的一户农家一个你一个我……在这里,运河岸边,无数故事还在默默演绎。岁月的笔从不曾停下,运河的记忆也将随波浪滚滚向前,书写着那些平凡与生生不息。

鼓乐见证运河岸逾两百年喜乐哀愁

“我小时候,身边的长辈几乎都能演奏至少一种出会乐器,鼓、钹、铙、板、笙,我们小孩儿就围在一边儿听,久而久之,这乐声、这曲调就刻进我们骨子里了。一到节假日或者村里大小事,法鼓一准儿就得响起来,我们小孩总爱冲到前面看,吹拉弹唱的精彩就不用说了,什么花灯、万民伞、鸡罩筐、茶炊子……每个物件儿都有说头儿,都有寓意。”这种源自漕运文化的音乐形式更是让一代又一代杨柳青人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运河畔独特的文化符号。“小时候放了学,吃完饭就爱往法鼓会跑,老师傅们也早早在那儿等着我们,拿出乐器来,耐心地教我们这帮小孩儿。等我们到了十几岁,老师傅教我们排练整段的法鼓演奏。我记得自己学会的第一个曲牌是《五福捧寿》,当时甭提多高兴了!”

据资料记载,东寓法鼓属文法鼓,以坐敲为主,其特点是音色动听、节奏较快、韵律性强,伴奏则由吹管乐器管、笛、笙和打击乐器鼓、钹、铙、小镲和铛子组成。东寓法鼓创立之初,正值清康乾盛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得以显现。京杭大运河沿岸便利的河运交通也越发促进了笙管乐曲牌的传播和发展。不知不觉间,东寓法鼓已经陪伴杨柳青的父老乡亲走过了近270年的时光,并一路记载着他们的喜乐哀愁。

百年前的河岸人家,受教育的“文化人”凤毛麟角,而法鼓曲牌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劝人向善、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主题,年轻人在学习法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了教育,这也是法鼓代代流传、兴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天津乡村的农民们在三节(重阳节、中秋节、灯节),两社(春社、秋社)之时有欢聚一堂的习俗,法鼓演奏也就成了重要娱乐项目,为曾经生活单调的运河人家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娱乐元素。

时代变迁初心不改 重组老会奏响乡音

2008年,杨柳青镇迎来宅基地建设高潮,农民们纷纷离开老街,搬到新的居住区,改善了居住环境。但对于东寓法鼓来说,却自此失去了生机。“大家搬走以后很难再聚,以前天天响在耳边的法鼓再也听不到了,那阵子我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陈晨的这种惆怅很快得到十六街老街坊的响应。于是,2012年陈晨牵头与杨柳青镇政府、西青区政府等各级单位进行沟通,几经周折,终于在2015年将东寓法鼓老艺人及各方人士再聚一堂,恢复了“东寓法鼓音乐老会”。

“大运河申遗给我们沿岸的文化也带来了勃勃生机。各级政府在帮助我们恢复老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协调提供了集中排练的场所,让爱好法鼓的人们能重新相聚、探讨,让法鼓乐器和演出道具等宝贵的物质传承能有处安放。”说起东寓法鼓近年来的发展,陈晨颇有感慨:“鉴于我们独特的演出方式,文化部门给我们搭建平台,向外发展,除了咱们运河人家的庆典和老街节庆之外,本市其他区域的传统文化和庆典活动也会邀请我们前往表演。近两年,我们法鼓会还申请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发展机会。”

老文化在新生代中的传播是文化内核生生不息的关键,东寓法鼓也在悄然培养着自己的后备力量。“我们法鼓会里有两个跟我一样是90后的会员,平时练习都会带着六七岁的儿子一起过来,现在小孩子先练习铛铛和镲鸽等基础乐器,等他们长大些、熟练了,也可以跟他们的父亲一样学习钹、铙或者云锣等,逐步融入咱们的法鼓表演队伍中来。”

传承升华新法鼓 让老曲儿焕发青春

从1755年创立至今,穿越近270年运河时光而来的东寓法鼓,在如今的新时代之下,又该如何焕发青春呢?陈晨和他的法鼓会也在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东寓法鼓音乐老会演奏中的笙管乐部分,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历代相传。如今,东寓法鼓老会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也为了便于年轻人的学习,将由中国传统工尺谱记谱的曲牌全部转译成简谱形式。目前,老会所演奏曲目均为代代相承的古曲。随着东寓法鼓社会知名度的提升,一些文化界人士也时常与法鼓会进行交流互动。“我们在与音乐学院的交流中,向专业人士请教了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真是受益匪浅!”陈晨说。

从现实角度而言,通过市场途径对民间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的方式,既能提高文化项目的知名度,也能满足从业人员的生存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西青区相关部门表示,趁着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机,东寓法鼓音乐作为地方特色音乐演出,既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也使得民间音乐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成为天津市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一种创新尝试,让百年非遗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新报记者 安元 李文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