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撒券”刺激消费?直接“撒币”不好吗?

为什么要“撒券”刺激消费?直接“撒币”不好吗?
2025年01月10日 08:40 她理财

最近,关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的消息接二连三。

汽车、家电、家装、数码产品、电动自行车……基本上除了吃和穿,其他都有消费券和补贴。

从设计思路上看,家电、数码产品和汽车的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尤其在春节消费旺季,可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旧换新则促使企业创新产品和提升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非要选择“撒券”来刺激消费?直接撒币不好吗?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

其中:

消费来源于内需,是指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的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是经济的主要动力;

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

出口即外需,就是把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的布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外部压力增加(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意味着美国对我国战略遏制加强版来临)、内部困难增多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挑战,也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也就是说咱们的经济在2025年还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这种出口外需下降,靠政府财政支出投资来维护经济增长的周期又比较长的情况下,想尽快恢复经济,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只能是刺激消费了

再说的直白一点,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过于“勤俭节约”并不好,因为经济是个闭环,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你花得越多,相当于别人赚的越多。当大家都不花钱了,相当于让一部分人失去了经济来源。

从经济手段上看来,刺激消费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给大家涨工资、减费降税、或者是扩大消费信贷杠杆等等。

但从现在情况看,这些方法都不太适用,原因有二:

一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行已是不争事实,直接增加收入并不现实。

即便是收入增加,基于我国的国情,大家也不太会拿去消费,而是会选择“存起来”;

起码她姐敢说,咱们她理财的财蜜们绝大部分都是选择“存起来”的。

时刻都记着存钱这件事是好习惯,但是上面的家长现在迫切地需要刺激大家消费啊!

二是,对个人直接进行减税降费容易受到预期压制,并且支出乘数效果也有限,短期很难有效果。

权衡之下,发消费券不失为当下刺激消费的最好方法。

况且发消费券这种方法也不是一时拍脑门定下的。回顾历史,这种发福利的方式已有百年历史了。

早在一战刚结束时,为了刺激当时极度低迷的经济形势,德国政府就每周向市民发放小额的消费券,用于购买食物、衣服等日用品,甚至还强制企业发放一部分消费券来代替员工工资。

1929年后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同样推行了消费券政策,当时美国实施了四年“食物券”计划,受益人数累计达到2000万人次。

1999年,日本政府为应对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向15~65周岁的国民每人发放2万日元的“地域振兴券”,发放总额达6194亿日元。

国内同样用过类似的政策,比如:

在2008年底,成都市政府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困难群体,每人100元;

2009年,杭州市分两阶段、三批次发放了总额共计达到9.1亿元的消费券,成为当时国内发行消费券总额最大的城市。

2020年,各地为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消费低迷和经济不振,纷纷筹措财政资金发放消费券。

从历史效果来看,当时发放消费券后的效果也较为显著。

白拿的“消费券”羊毛会持续多久呢?

短期看,发放消费券的确能够起到暂时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想长期拉动内需,还得靠稳就业、增收入、进一步调整供需结构来达成。

并且,现在大家拿到的消费券都是上面家长用真金白银买的,对地方财政也会造成一定压力,因此,这种“消费券”政策大概率难以长久持续。

另外,站在咱们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券固然是能节省一笔钱,不过大家也没必要为了“薅羊毛”而去买一些自己用不着的东西。

换句话说,此刻“剁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国效力”,但理性消费+平衡收支才是个人与国家发展的长久之道。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