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幻方宣布成立大模型公司DeepSeek;
2024年5月,DeepSeek发布了DeepSeek-V2;
同年12月27日,DeepSeek-V3面世;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正式发布并开源DeepSeek-R1模型,该模型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性能与OpenAI o1正式版相当;
1月27日,DeepSeek发布多模态大模型Janus-Pro,其文字转图像性能比肩DALL-E 3等主流多模态模型。
国产大模型终于上桌吃饭,而且一出场就是主座。
DeepSeek的颠覆在于,以"技术平权"的姿态撕裂了全球科技行业的既有秩序。原先是AI霸权=堆砌算力,而 DeepSeek采用多头潜注意力(MLA)和 MoE 架构优化,实现了算法效率革命,大幅降低了对高端GPU的依赖。如此一来,国内AI苦英伟达久矣的困境,迎来破局之光。
国内云巨头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纷纷接入DeepSeek,手机、汽车、金融、医疗、教育、通信等各行各业都争先恐后地与之合作,生怕错过了这场泼天的AI红利。资本市场更是狂欢,A股的DeepSeek概念指数从节后2月5日至今,短短一周涨幅已超40%,部分个股已翻倍有余。
借着这阵东风,科技主题基金投顾组合们的表现同样不错,统计如下:↓

(数据截至20250211)
上表选取中证科技指数和科创50指数作为比较基准,近一个月维度看,有4只跑赢了同期的中证科技和科创50指数:
华夏帮你选新科技当前持仓3成多被动基金,主要是游戏、传媒、计算机;6成多主动基金,大部分都是偏科技方向,在管基金经理也基本都是擅长TMT板块的选手。
科技侠约4成被动基金,主要是半导体和通信,指数基金贡献了较多超额收益;主动基金部分整体在电子和汽车上有超配。组合在科技板块上的分别较为均衡,软件、硬件、应用等均有覆盖。
中欧带你投硬科技的持仓均为主动基金,投向更为广泛,除了科技主题基金外,还有制造、医药、军工等主题的持仓。
带你投硬科技,和上面中欧那个的策略类似,也是以主动基金为抓手,投资泛科技领域。
而阶段略输比较基准的大树底下硬科技,持仓中指数基金约占9成,分布在国证半导体芯片、中证芯片产业、中证半导体产业等硬科技领域;主动基金仅有银河创新成长。近期A股中的计算机、应用端、软件、设备等阶段优于半导体芯片等硬件方向。不过从近1年业绩来看,组合去年依靠高仓位的硬件方向吃到了不少收益。
科技方向虽然自带高成长、高波动属性,但从收益角度看,科技主题的投顾组合今年以来和近1年的绝对收益,确实强于同期沪深300(-0.38%、16.49%)。现在又有DeepSeek这波强助攻,该如何看待眼下的行情,以及科技方向的机会?
当前的市场,阶段利空出尽,对两会政策有一定预期,资金节后归来也比较积极,再加上热点发酵,短期市场热度很难冷下去,也很难大级别的跌。后续,比如大会开完之后,可能会有结构调整,但科技方向的长逻辑没毛病。
当前DeepSeek概念的狂飙,不同于前两年的元宇宙或是区块链,它更为脚踏实地,也有更宏大的叙事,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科技“小米+步枪”的阶段胜利,咱们的工程师红利和技术创新也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这类“后发制人”大概率会加剧科技冷战的程度,我们对于自主可控的迫切性也将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中长期看多”的逻辑不会改变。DeepSeek作为现下AI领域的吹号人,未来虽然肯定会成为技术迭代路上的“前浪”,但科技板块的行情会持续围绕这个概念展开叙事,随着AI降本,逐步扩散至软件、端侧应用等等方向。
想单配的话,可以考虑指数基金,如人工智能ETF、计算机ETF、软件ETF、数据ETF等,想稳妥一些,可以通过基金投顾组合,选择时穿透持仓看看在科技板块的配置比例。科技行业波动大,市场流动性、美联储加息周期、国内技术突破进度等等都会引发板块震荡,所以大家根据个人风险承受,合理分配资金。
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