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姐说
最近,十几块钱一片的“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面包”因较高的价格冲上热搜,被一些网友称为“面包刺客”。
现在随便走进一家面包店,迎接你的可能就是6片吐司18元,还没巴掌大的一块蛋糕25元……基本上一个面包=一袋5kg的普通面粉价格。
还有更疯狂的,之前一家店铺卖生吐司98元一个,就这样还得排队好几个小时。
与此同时,人们关于面包价格的讨论一直都在:
“月薪1万元吃不起面包”
“何时能实现面包自由”
……
从市场逻辑来看,商家定价本应基于成本、品质以及市场供需等多重因素。
然而,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购买品尝后,发现口感与普通面包也并无太大差异,这种名不副实的体验,无疑会让消费者感到被“背刺”。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消费者有选择买或不买的权利,但当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时,商品必然会逐渐失去消费者的青睐。
其实从“雪糕刺客”再到如今的“面包刺客”,这种对商品性价比的讨论,也反映出理性消费观的渐入人心。
年轻人流行“反向消费”潮,不再轻易为品牌光环所惑,不再不问价格就无脑的“买买买”,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务实消费。
其实,吃好喝好的生活,有时候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
她理财社区就有许多会精打细算,充分利用各种福利和资源,少花钱过美好生活的财蜜。
比如财蜜@静詞,在一篇题为《抠门主妇的省钱妙招,帮你体验吃好花少的生活》的帖子中,总结了自己吃好花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曾几何时,我也是身材苗条的女生,后来遇到吃货队友,把我带进美食圈子里,我的体重从两位数直线飘升到三位数,尽管已经迈开腿,然而由于管不住嘴,我的体重稳定在三位数,难以回到当年了。
自从开始用记账软件后,饮食消费都详细记录在案,每次做月度总结,“吃”是占据日常生活大头的花费。回头想想也没吃多少次,账单里“早中晚餐”一项的消费就有小一千,翻开明细一看,海底捞300+、烤肉300+、面包50+……的确没几次,每次的花费都很高啊。
这还没算上日常的水果、零食,这两样的消费也有500+,粗略一算,每个月在吃上面就花了大几千了。虽说民以食为天,的确不能在吃上面太亏待自己,我和队友不仅没有亏了自己,还是太放纵自己了。
从去年我们决心买首套自住房开始,逐渐有意识的减少饮食花费,这才使得每月消费不至于那么夸张。现在我又怀孕了,想着总得为孩子存点积蓄,家庭支出结构才慢慢发生变化,食品酒水的花费直线下降。
1、巧用信用卡积分兑换
看着账单里一笔一笔的咖啡支出,积小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于是我花不到100块钱买一桶冻干咖啡粉,再花40块钱买个搅拌棒,自制咖啡替代星爸爸的拿铁。
不管喝久了也会感觉自己在亏待自己,所以我也经常翻翻信用卡的积分活动,遇上积分兑换的时候,我就用积分兑换咖啡购物券。当然不止是咖啡券,有些银行的信用卡这次在美食方面的优惠很绝,比如招商银行,像咱们平时喜欢去的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热门餐厅,只要你在指定时间段,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支付,甚至可以直接五折。
2、自己动手做美食
怀孕后,我和队友又开辟了新的天地,为了均衡营养,我们告别了晚上吃加班餐的日子,开始自己动手做美食。
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关注了一些美食大咖,看到喜欢的饭菜就按照食谱自己动手做一做。
自己做的美食不仅干净卫生,味道也非常不错,更重要的是自己做饭要便宜很多,我对比了之前两个在“吃”上面的花费,省下了50%左右,看来以后得多在家做饭,不仅省钱,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大厨来。
3、货比三家挑选食材
得益于老母亲的谆谆教导,建议我们去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新鲜蔬菜,我们才发现菜市场的蔬菜水果不仅新鲜,而且价格更便宜。有一次我和队友晚上8点多逛超市,发现各种熟食、牛奶在打折,还有买一送一,从此我们开辟了新大陆,晚上吃完饭就去超市溜达一圈,既锻炼了身体又能省下一笔。
很早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抠门兔的精致生活》,里面提到了很多省钱的点子,这些小妙招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反而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逐渐体会到生活的味道。
写在最后
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会“精打细算”了,但这并不代表消费需求的减少,只是我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态度在改变——对高价品牌“祛魅”,转而追求一种更松弛、理性的消费方式,不再将品牌的知名度和价格作为衡量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是倾向于选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替代品”。
所以,我们会在社交平台上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标题——“不是xxx去不起,而是xxx更有性价比”、“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质价比。”
不过在省钱这件事上,她姐始终认为,在自己生活水平线上不铺张浪费,适度的节省,既保证了该有的生活质量,又不至于因浪费而心生罪恶感,这是美德。
而过度的节省,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的省钱,甚至连最基本的卫生和健康都不注重,这不是美德,只是一种生活陋习。
我们要在节约和享受生活、保持健康、拓展自己、增加生活乐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过上一个充实、健康、快乐的生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