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地位崛起,十万亿城市群如何吸金?

焦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地位崛起,十万亿城市群如何吸金?
2022年06月25日 20:07 新农人袁帅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地位崛起,十万亿城市群如何吸金?|大湾区三年潮涌

【摘要】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GDP达到12.63万亿元,与2019相比增长11.2%。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正勇立时代潮头,金融中心地位正在崛起。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GDP达到12.63万亿元,与2019相比增长11.2%。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正勇立时代潮头,金融中心地位正在崛起。

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推手,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2022年3月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在全球119个金融中心中,香港金融中心继续保持第3名的优秀成绩,深圳、广州排名大幅提升,分别跻身全球第10位和第24位。

(华夏时报记者根据2019年-2022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整理)

回望《规划纲要》出台后的三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迎来诸多变化,取得诸多成就。从区域产业链升级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金融科技规范可持续发展,再到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等。其中,“跨境理财通”的推出更是迈出了构建粤港澳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一步。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关键节点。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胡彩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开放升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崛起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是大湾区金融业的两个重大机遇。而大湾区的制度鸿沟以及受全球金融体系影响大,就需要大湾区提升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金融科技:提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竞争力

“金融科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的“金融科技中心”专项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分别跻身第6、第8、第12名。

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方面对金融行业创新开展探索,加速了金融业的创新变革及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关注的焦点。

胡彩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金融科技正在加快重塑金融业市场特征、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是未来金融发展和竞争的至高点。大湾区拥有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的政策优势、金融科技发展的现行优势、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优势,有望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获取全球金融资源的支配权和话语权。”

在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融资渠道和高技术人员被视为构建金融科技营商环境的主要因素,大数据分析和交易支付系统则被认为是金融科技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对于作为金融科技重要基础设施的大数据分析和交易支付系统,胡彩梅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近年来,大湾区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深圳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大湾区积极建立跨境支付清算机制及流动性管理互换机制,以数字人民币试点为契机,增加数字人民币支付清算的跨境架构与系统的建设,加速三地支付清算系统融合。”

胡彩梅进一步指出,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产业基础雄厚、金融生态环境优秀,金融产业地位位于全球第一方阵。她表示:“香港拥有发达的金融业、丰富的科技人才、一批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深圳致力于打造全球重要的金融科技中心,构建相对完善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拥有平安科技、微众银行、腾讯金科等一批全球领先的巨型的金融科技企业;广州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后劲十足。”

金融互联互通:践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涉及到港澳与内地多个城市之间的多维度跨境合作。

根据《规划纲要》,金融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非常关键。当前,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大湾区始终在践行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窗口使命。三年多来,大湾区在金融互联互通发展持续推进,在数字人民币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2019年3月,香港居民可以在港开设内地账户,在港内可以享受内地个人账户的服务,促进了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

2020年,深交所启动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加大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大湾区债券平台建设,推动提升大湾区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此外,深交所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湾区债、绿色、双创等11类创新品种债券发行规模超1600亿元。

2021年2月,香港交易所宣布入股广州期货交易所。据悉,此为境外机构首次获准入股中国内地期货交易所。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公布使前海成为深港合作的新起点。一个月后,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及“双城三圈”空间格局概念。这些重大政策的出台,为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和自身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2021年10月,前海深港合作区刚启动一周,深圳再牵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同样在10月,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正式启动,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达到2.44万人,金额超过6.7亿元人民币。

2022年5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将符合条件的ETF纳入互联互通;6月24日,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证监会均表示,正与人民银行和中证监讨论将持牌券商纳入跨境理财通计划内。

在丝路智库研究院院长梁海明看来,在“一国两制”的优势支撑下,中国香港未来作为国际资本进入内地、国内资本走向世界的桥梁作用将更加突出。香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要紧紧依靠内地。因此,未来香港要打造新的“前店后厂”模式,把自己当成“厂”,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当作“店”,通过这种角色互换,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共同开拓规模巨大的内地市场。

绿色金融: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新机遇

回顾《规划纲要》公布的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金融领域频频传出新动向。

2020年4月,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了《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措施》,发力绿色经济建设;2021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启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3月,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正式实施;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详细描绘了金融强省建设蓝图;11月,四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碳期货市场;2022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

作为绿色金融领先地区,广东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上取得了明显成绩。数据显示,2021年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41%;截至2022年1月12日,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2亿吨,位居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下降22.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此外,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等绿色金融创新项目接连落地,全面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的发展。

随着全民参与碳普惠体系的逐步构建,来自深圳、广州等地的多位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都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真切感受到了相关政策内容的落地,这两年在碳交易上的参与感正逐步提高。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认为,建设和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也是将大湾区打造实现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绿色金融发展高地的必由举措。

“在推动和落实‘双碳’目标建设中,大湾区要以点带面,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建立健全大湾区碳核算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与企业发展间的信息链路,注重低碳人才、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优势底层支撑、绿色金融科技为手段、政策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统筹协作推动和加快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袁帅进一步指出。

在迎来绿色金融发展机遇的同时,大湾区也面临着挑战。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寻找到绿色低碳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优质绿色低碳项目,是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同时,对于绿色金融所支持项目所产生的实际环境效益和影响的跟踪监督,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王敬 葛爱峰 深圳报道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旋律,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绿色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体现在其将改变传统高成本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经济转型。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金融的关键支撑。在当前,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等科技技术已经嵌入传统金融服务中,金融科技在加速和提质金融服务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普惠化发展,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着支撑和促进低碳化转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价值。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建设发展好大湾区经济,是必须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有力的经济核心、广阔的经济腹地、发达的交通网络、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开放的经济体系,而这些背后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力量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金融是具备着天然的优势的,是具备着成为国际化金融枢纽的基础和先天条件的,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国内的金融中心,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我个人看来,是极具有利于对“一国两制”的经济深度实践,是进一步强化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也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推动对内对外金融双向开放,是发挥“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衔接纽带作用,将创造更多、更深的机遇和市场机会。

建设和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也是将大湾区打造实现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绿色金融发展高地的必由举措,要想走好这一步,我认为就要坚持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要建立打造统一的绿色金融发展标准和可量化、可验证的细分相关评价体系,从法规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帮助区域实现创新型的绿色金融服务产品,从而赋能到区域产业和企业建设发展,在推动和落实“双碳”目标建设中,大湾区要以点带面,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建立健全大湾区碳核算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与企业发展间的信息链路,要重视人才和创新力量,注重低碳人才、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优势底层支撑、绿色金融科技为手段、政策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统筹协作推动和加快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