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与连续数月的业绩亏损、下降相比,今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或能让速冻食品企业“喘口气”。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传统业务外,速冻食品企业开始在新生意上“内卷”。
今年第三季度,速冻食品企业业绩回暖,新业务或是业绩增长的关键。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行业“四小龙”均盯上了预制菜。其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的三全食品围绕微波炉、空气炸锅做起了生意;领跑业绩榜单的安井食品接连收购预制菜新业务;“卖速冻鱼肉”的海欣食品扭亏为盈后,加速增扩预制菜产能;就连交出亏损成绩单的惠发食品也高调宣称,预制菜将成为拉动其业绩增长的关键。
传统产品销售或遇冷
“除了速冻饺子、馄饨这些之外,很难看到速冻食品出新花样。”家住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陆女士在速冻冰柜前挑选了半天,最终选购了几袋速冻饺子和速冻火锅类食材。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商超中的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花样较少,她有些“吃腻了”。
速冻食品的销售情况如何?在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一家超市内,一位售货员透露,天气转凉,来购买速冻鱼丸、蟹棒等火锅食材的消费者比较多,但速冻饺子等面食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
“确实有一些库存在积压。”一位北京速冻食品经销商对中国商报记者坦言,他们餐饮渠道的进货量一直在减少,商超等零售渠道的走货量也不多。受成本因素影响,企业的促销活动有所减少,而下游的消费热情或也随之减少。
或因传统产品销售遇冷,速冻食品企业在预制菜上打得火热。
三全食品方面对记者表示:“微波系列的微波炒饭已于6月全面铺开。同时,微波意面、微波水饺、微波披萨等产品也将于近期投放市场。此外,覆盖肉类、米面点心类等多个单品的空气炸锅系列产品也于7月陆续投放市场,市场反响良好。”
安井食品方面也表示,公司重点布局的预制菜肴板块业务快速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初见成效。其中,2021年8月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的新宏业速冻调味小龙虾等产品带来增量,安井冻品先生菜肴产品也有较快增长。
围绕预制菜增扩产能
“因为预制菜更受年轻人欢迎,在线上、商超渠道均卖得较好,很多速冻食品企业都推出了预制菜新品,并且给了很大的折扣。速冻食品本身就是半成品,企业做预制菜也有天然优势。”上述北京地区经销商说。
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在预制菜方面增扩产能。
海欣食品在发布三季报时,还发布了一份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2亿元用于扩产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速冻菜肴制品项目。海欣食品方面表示,本次募投项目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速冻菜肴制品项目引入高度自动化的速冻食品生产线,将有效帮助公司突破产能瓶颈,推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产品,进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大幅提升中高端产品产能,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和公司盈利能力。
实际上,指望借助预制菜拉动业绩增长的不只是海欣食品。今年前三季度,惠发食品亏损7607.43万元,是速冻食品“四小龙”中唯一交出亏损成绩单的企业,目前其也打算在预制菜上发力。惠发食品方面表示,公司目前已形成冷冻、冷鲜、常温等预制菜系列,服务于多个经销、餐饮渠道。而且在今年7月,公司以自有资金1.5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新公司后续将主要围绕惠发食品的主营业务发展,尤其是将不断开拓公司预制菜产业链渠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对于速冻企业而言,预制菜是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也是资本风口。速冻企业布局预制菜的优势是成熟的供应链、生产技术基地、冷链物流与分销系统,难点在于产品研发、口味还原及预制菜品牌塑造。
今年第四季度能突围吗
从三季度财报来看,速冻食品企业布局预制菜的策略已初见成效。
根据财报,今年第三季度,三全食品微波、空气炸锅系列新产品对公司业绩增长的贡献明显;安井食品净利润增长超过60%,其对外称业绩增长得益于“自产+OEM+并购”预制菜业务的布局策略;海欣食品也在财报中表示,推出的新品改善了公司产品结构,未来仍将在预制菜上发力。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企业对于预制菜成本的控制、效率的提高,以及渠道商对预制菜需求的不断提升,都在产业端助推了预制菜的火热。目前来看,整个预制菜市场是被动式消费,当整个新生代的人口红利不断叠加之后,预制菜也会慢慢转为主动式的消费。
“进入预制菜赛道的门槛并不高,但产品保存、物流运输成本均较高,企业后续的投入和回报能不能成正比还是未知数。”春雪食品销售业务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资本较为关注预制菜,企业也愿意赶这个热度,但资本的热潮退去后,预制菜在终端销售上或面临消费者认知度低等问题。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表示,虽然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但行业依然面临一些痛点,如产品口味、供应链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等。袁帅认为,在物流配送方面,预制菜依赖冷链运输,成本及新鲜度的要求限制了单个企业产品的配送半径。目前企业的预制菜业务只能在一定区域内覆盖,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预制菜企业龙头。另外,我国不同地区饮食差异性也较大,出现一款全国范围的“爆款”产品较难。(以上来源:中国商报网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以及冷链技术水平的逐步完善,预制菜行业在餐饮和居家消费的推动下迎来行业风口,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预制菜在中国属于刚起步阶段,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冷链物流布局,预制菜市场将BC端同时加速发展,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10720亿元。
预制菜一般是指将各种食材配以辅料,经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经简易处理即可食用的便捷风味菜品,是精深加工农产品的代表。我国预制菜行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发展期,近年来“宅经济”及疫情防控常态化激发了终端消费需求,产业迎来了重要窗口期。预制菜产业有效衔接了传统农业、现代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是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桥梁,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贸易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开辟新路径,成为新形势下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预制菜的发展受供需双方影响:1)需求端,快速、便捷、高效备餐需求同时在家庭端与餐饮端快速增长; 2)供给端,冷链物流的基础实力逐渐提升,为预制菜发展奠定基础。冷链基础奠定基础,BC 端需求迅速催化,对于预制菜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预制菜行业多以B端市场为主,近年来在互联网多元化营销的助力下,预制菜产品将在C端市场快速发展。目前,预制菜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主要原因是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忙于工作,无暇做饭,同时又注重格外关注饮食健康,外卖和外出就餐不能满足他们的就餐需求。
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具备规模难度较大,行业高度分散。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 相对不高,存在众多中小企业以及作坊式加工商,整体行业竞争格局十分分散, 未出现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单品,以及全国性龙头企业。新入场的品牌通常只有能 力做到 1-2 个系列产品,从 B 端流通市场或者 C 端线上切入,难以全系列、全渠道发展。从行业目前存在的难点来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上游供应链管理难度。预制菜原材料品种复杂多样,占生产成本比重大,短 期原材料成本的变动对利润影响较大。
2)仓储物流及冷链运输能力。预制菜客户零散且订购产品各异,保质期短,配 送环节有时间限制,对菜品新鲜度要求高。尽管现在有许多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可 以提供第三方配送,但物流环节仍以传统保温方式运输“冰袋+泡沫箱”,冷链仓 储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也制约了预制菜企业的配送距离。
3)菜品需还原度高、SKU 多,考验研发创新能力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预制菜 的选择除了符合下游客户以及消费者需求以外,配方细拆后再加以工业化生产的 难度较大,许多复杂、个性化口味的预制菜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尤其是口味清 淡的菜品。市场上多以重口味预制菜为主。同时繁杂的 SKU 考验自动化生产水 平,过高的人工化程度难以具备规模效应。
4)众口难调,大单品打造难度。我国各地区居民饮食习惯及口味差异较大,西 式快餐更容易实现全国化,而中餐菜式品类具有明细的地方特色,这也是普遍预 制菜企业带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的原因,给爆品打造增加了难度,也限制了预 制菜企业全国化的发展。
5)渠道复杂,渠道服务能力为核心。预制菜的下游渠道复杂,不同渠道诉求差 别较大,B 端连锁餐饮、酒店开发门槛较高,考验定制化产品研发能力、渠道快 速响应能力、成本以及产品品质同样纳入考核。B 端流通市场客户零散、需求各 异、采购频次高、单次采购量少,对经销商以及销售人员的服务、推广能力有较高要求,C 端则研发创新能力需要紧跟市场迭代打造爆品,不断营销投入增强品 牌影响力。
虽然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但行业依然面临一些痛点制约行业发展,比如产品口味、供应链以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预制菜的配送基本通过冷链进行,冷链设施建设决定了产品的配送范围及质量稳定。物流配上方面,预制半成品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要求限制了单个企业产品配送半径。目前半成品菜企业通常只能覆盖一定地区,尚未出现全国性的半成品菜龙头企业。另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差异较大,多数预制菜商品很难在其他区域销售。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